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少年不懂荀彧,读懂已是中年人

少年不懂荀彧,读懂已是中年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程彪说历史 访问量:4334 更新时间:2024/1/29 22:21:23

理想与现实之间,动机与行为之间,总有一道阴影。——乔治·艾略特

或许是源于理想的勇气,绝大部分人年少之际都会对自己未来的建树抱有极大的期待,骜不驯、敢作敢为,似乎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与意志,但事实上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存在巨大偏差,命运的走向在日渐上涨的年岁间微妙地变化。

究其原因,理想总是按照内心的期待而设立,但命运如何发展总会受到太多不可抗力的因素影响。

三国纷争,一部千年前刀光剑影的故事,起于宦官横行、外戚专权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封建传统社会中为数不多的割据时代,但也正是这个政庞土裂的历史时刻孕育了无数意气风发的风流名将和算无遗策的得力谋士。

他们各为其主,更有些人无法用后人的眼光去衡量他们的举动对错与否,但不可否认的是将他们中的大部分置于任何一个朝代都堪称经天纬地之才,拥有冠绝天下之智。今人谈到那个年代基本对于谋士的目光都集中在蜀国的诸葛亮、庞统,吴国的张昭、鲁肃等人身上。

而曹魏世家的谋士却鲜少有人关注,但实际上曹操的麾下有这样一员谋士,东汉分崩离析之格局中大部分决定胜负的事件背后都有着他的推波助澜,他就是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

那么在三国之争中留下浓墨巨彩的荀彧又有着怎样的一生呢,他的人生经历又有哪些值得后人无限回味的地方呢?少年不懂荀彧,待读懂已经是中年人。

一. 眼光独到,料事如神

荀彧,颍川郡颍阴县人,即现如今的河南省许昌市。年轻时的荀彧因在众人眼中具有非凡的能力被盛赞为“王佐之才”,出身官宦之家的荀彧早年间曾被举荐为孝廉,又任掌管皇帝所用笔墨纸砚的守宫令。

然而东汉末年,大汉王朝濒临存亡之秋,宦官当道,庙堂之中也被董卓等奸臣搅和得乌烟瘴气,此时的荀彧敏锐地感知到不仅朝中不可留,就连自己的家乡颍川也因毗邻国都而大有可能受到朝中局势变动的影响。

心系宗亲的他劝乡亲们和自己一同去往外地免受波及,但乡亲们却因难以割舍对故土的执念并未跟随,无奈之下荀彧只好带着一众至亲去往了河北冀州,自此成为了大将军袁绍的座上宾。在荀彧离开家乡不久后,董卓果然挥师关东,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惨状令人扼腕。

袁绍

出身世家、统一河北、名满天下的袁绍盘踞在彼时整个华夏大地最富硕的地域,他从未吝啬过自己对荀彧的赞赏,本性中带有着江湖志士的豪情使袁绍颇受天下豪杰的赞赏,但荀彧却对此不以为然。

他深感袁绍此人足智多谋可恰恰缺少了善断的能力,因而难当大任,认清这一点的荀彧果断的开始寻觅下一任“合作者”,并很快将目光放在了霸业还在起步阶段的曹操身上。

很显然荀彧的志向并不在于能够从兵荒马乱中攫取些什么,他所期待的是能够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实现自己的雄图大略。

荀彧对大汉王朝的颓势有失望,亦有恐惧,明哲保身的同时能够光复汉室是他从始至终坚守的信念,令人唏嘘的是即便聪明如荀彧这两者终究都未能实现。

二. 另择他主,运筹帷幄

公元191年荀彧转投曹营,此时的曹操麾下并没有几个值得一提的谋士,荀彧的到来之于曹操可谓如虎添翼,但实质上荀彧并不将自己视为曹操的手下,比起上下级的关系用“同行者”一词称呼他们更为恰当。

起初二人展露的目标都是兴复汉朝,并没有自立门户的奢望,所以荀彧才安心担当了曹操背后的角色,让曹操能够专注于军事布局。

荀彧在军事谋略中拿捏最为妥帖的就是人心,兴平元年曹操几乎倾囊而出东征讨伐杀父仇人徐州牧陶谦,试图想要不受制于人,干出一番大事业的张邈陈宫等人在兖州反叛,直逼曹操大本营。

留守后方的荀彧洞悉二人意图,授意夏侯惇将参与反叛的数十名官员斩杀,后又制造假象骗走了来犯的豫州刺史郭贡,并与程昱联合谋划保住了范、东阿、卒全三城,硬生生带着以少对多的残局等到了曹操大军的回师。

曹操

可见荀彧的军事素养并不逊色于曹操等大将,甚至可以说他比其余人涉猎的范围更广,这一点从他将国家内部筹划的井井有条之外,还可以同时兼顾军事调度,给予在外征战的曹操攻防建议足以见得。

但这并不是荀彧人生中绝对的“高光时刻”,他曾经做过的两个决定使割据局面产生了很大的动摇。

其一,力排众议,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世之人谈及曹操不可避开的话题就是进驻洛阳,恭迎汉献帝,并恭迎其迁至许昌,为促成这个关键节点荀彧可谓是不遗余力。

早先曹营中的绝大部分人出于对汉献帝身份和实力的忌惮并不赞同这个预想,荀彧则认为眼下曹营并没有独立于汉室之外的打算和能力且汉献帝本身的实力不足为据,所以天子并不是一张“废棋”,反之在一定层面上游离于局面的统一。

荀彧的心思在这一刻同样展现的淋漓尽致,他对汉室王朝的执着深入根基,他想做的仅仅是结束纷扰的局面,进而用自己的治国方略去修补残缺的东汉;

其二不可不提的就是与旧主的“官渡之战”,公元199年6月,袁绍率领十万精兵挥师南下,面对来势汹汹的骑兵部队,曹营中人再次展开了关于到底如何应对袁绍大军的激烈讨论。

一方是认为袁绍手下皆为精兵悍将己方无力一战的主和派,另一方则是以荀彧为首的主战派,荀彧将袁绍麾下大将颜良文丑许攸等人各个分析一番,挑出他们的弱点逐个击破,给了曹操赢得此役的莫大信心。

最终公元201年4月,曹操率军将袁绍主力尽数消灭,大胜而归,再一次证实了荀彧的远见和谋略。

史书中记载的荀彧是谋无遗谞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可对于曹操来说,这个被他称作“吾之子房”的谋士实则是他最合拍的搭档,原本以为在实现霸业的道路上没有人能与之共行,荀彧却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

这一段结伴前进的历程中,荀彧为曹操解决了税赋、民心、人才、统一蓝图等多方面的后顾之忧,但二人最大的分歧在于,中年过后的曹操期待的是黄袍加身、万人敬仰,荀彧由始至终都以汉臣自居,他所追求的与曹操完全相悖,这也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三. 事与愿违,世事如棋局局迷

荀彧在曹营尽职尽忠十余载,被敬称为"荀令君",曹操赏其珍宝无数,将女儿安阳公主许配给荀彧的长子荀恽为妻,对这位成就霸业的中流砥柱来说,曹操不可谓不尊敬,毕竟荀彧的身上有曹操无论怎样努力都无可比拟的地方,那就是出身。

曹操作为阉宦之后身上所带的污点并不能随意的被抹去,反观出生于正统官宦之家的荀彧,祖祖辈辈时代为官,他的父亲和叔父们并称荀氏“八龙”,既是书香门第又为饱受赞誉的世家大族,在颍川乃至整个国家都有极大地号召力,备受谋士青睐。

因其这个特性,荀彧为曹操吸引了很多才兼文雅,学比山成的谋士,这已然成为了荀彧反过来制约曹操的关键之处。

荀彧从未掩饰过自己想要振兴汉室的欲望,早年间曹操也意在于此,但随着权利范围的扩大,就会更加渴望得到更多的权力,中年过后的曹操开始幻想自己登顶王位的景象。

读过三国历史的人们都深知曹操此人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多疑,当曹操知道自己无法与荀彧重建其憧憬中的汉室王朝时,也就寓示着两人的所求最终还是相左了。

公元212年,曹操征讨孙权,命荀彧前往劳军,同年荀彧逝世于寿春,一说其是忧虑致死,另有史书记载荀彧是在收到了曹操赠送食物后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被迫服毒自尽而亡,不论是哪种结局都不影响后世对于这位具有雄才大略的谋士报以敬畏之心。

四. 羝羊触藩,进退维谷

年少时期只惊叹于荀彧的过人之智,亦或是感叹于一代谋臣功成后的陨落,年岁渐长再回看荀彧一生,更觉得他似乎是一个悲情英雄,正如《论语·宪问》中所言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内曰:“自容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知其不可而为之在荀彧的身上被贯穿始终,他孜孜不倦的执着于光复汉室,不惜与大势所趋的主君背道而驰,但传统的大汉王朝像是框架一般锁住了荀彧的思想,禁锢了他前行的脚步,在荀彧与曹操的角逐中导致荀彧落败一节的大抵是缺少了一份摆脱传统的野心。

社会的发展势必会抛弃一些人,正如我们每个人都理应适时放手一些不得不抛弃的理想,这些理想的滋生于初期,但并没有随着社会的演变而更新换代,假使不能以强硬的姿态褪去他们留下的印记就等同于在前进的潮流中倒退,即所谓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标签: 荀彧

更多文章

  • “汉臣”抑或“魏臣”:史家笔下荀彧身份的流变

    历史人物编辑:王嘉兴标签:荀彧

    荀彧,初看这个名字,也许最有趣的事就是不知道第二个字怎么读,其实也比较简单,与“玉”字同音,这个人名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留下比较精彩的一笔!喜欢看三国、说三国,或者是品三国,都会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三国时期曹操集团的首席谋士,若是曹操要为自己创下的基业进行论功行赏,荀彧肯定可以位列前三,甚至是除了曹操之

  • 忠汉与忠曹,“王佐之才”荀彧真实形象的探析

    历史人物编辑:小倾文史轩标签:荀彧

    引言荀彧是东汉末年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抛弃袁绍转而投奔曹操后,积极为曹操出谋划策。作为曹操的重要谋臣,荀彧为其统一北方立下显著功勋,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也”。原本应该官运通达的荀彧却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离奇死去,其死因也一直存在争议。而关于荀彧之死的记载,主要以《三国志》“忧死”和《后汉

  • 荀彧原来是最早的群演,老板曹操发给他一个盒饭,他就服毒自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荀彧

    曹操和荀彧都是绝顶聪明之人,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实际上是一种暗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这就是传说中最早的领盒饭走人,到头来荀彧只是个群演而已吗?荀彧有王佐之才,初举孝廉成为汉臣,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他劝曹操逢迎汉天子,为曹操南征北战筹谋划策,担任尚书令十余年,被称为“荀令君”,处理军国事

  • 《三国》曹操送个空盒子,荀彧便自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侃历史标签:荀彧

    公元212年,汉献帝建安十七年,曹操想当魏国公,立即遭到荀彧的反对。在大汉王朝的历史上,即使是霍去病这样的大功臣,也只是做了一个冠军侯。除此之外,只有汉平帝时期的王莽做过安汉公。曹操的意思莫非是想和王莽一样,做一个篡夺皇位的奸臣?所以,荀严肃地告诉他说:“丞相啊,我当初之所以劝你奉天子而令诸侯,为的

  • 曹操最依重的谋士荀彧死因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翰林冷知识标签:荀彧

    荀彧一直是曹操手下最为得力的谋士,曹操能够在群雄混战中称雄北方,荀彧功不可没。在军事方面,曹操在攻打徐州时,他曾从容应对吕布、陈宫、张邈之乱,这曹操保住了兖州三城这个大后方;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自认不敌袁绍想退兵,是听了荀彧的分析后坚持了下来,这才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千古战例;他分析形势,献计使曹操奇袭荆

  • 三国迷局,荀彧到底算不算汉室的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芸汐说历史标签:荀彧

    荀彧必须是汉室的忠臣。作为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为曹操屡出奇策,为曹操平定了中原地区,在贡献方面上来说,荀彧是居功至伟的。但因为荀彧的政治目标是匡扶汉室,维护大汉江山,而他的主公曹操却在与群雄逐鹿中原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不臣之心。二者之间因为各自的政治企图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至此二人几乎分道扬镳。曹操渐

  • 荀彧是抑郁而死还是自杀身亡?

    历史人物编辑:有得观史标签:荀彧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荀彧(二)(接上期)先除吕布后战袁绍荀彧一直在朝中处理政务,曹操经常在外征讨,但军国大事还要和荀彧商讨,往往因距离较远,事情紧迫,问询十分不便。于是曹操就想让荀彧再推荐几个人才,就直接问荀彧:“有谁能代替你为我谋划事情呢?”荀彧说:“荀攸、钟繇可以。”荀彧之前曾推荐过戏志才

  • 为何荀彧在老年时,要背叛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墨文历史标签:荀彧

    荀彧本来是曹操最为重要的谋士,可以说没有荀彧,就没有曹操的辉煌。为何在荀彧晚年的时候,他会背叛曹操呢?按道理说曹操的苦日子已经过完了,曹操晚年正是曹魏强大的时候,跟着曹操肯定是吃香的喝辣的。这个时候荀彧没有必要给背叛曹操呀!可是,事实上荀彧确实是离开了曹操,和曹操背道相驰了。至于为何荀彧会背叛曹操,

  • 说说刘备的人才窘况,诸葛亮为何没有像荀彧一样,推荐更多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狂奔的小白羊标签:荀彧

    我们今天来说说三国时期,曹、刘、孙三老板的人才情况。这儿有个主题:诸葛亮为何没有为刘备推荐更多的人才?或者圈子再扩大一点,如司马徽、徐庶。其实谁都明白,无论是争夺天下,还是治理天下,人才始终是一个难以绕开的话题。在治理天下上,对于古代封建的帝王,即使国家的英才再多,遇上一个昏君也没有什么用。但对于正

  • 荀谌是不是曹操的奸细,官渡之战时,荀谌有没有给荀彧泄露消息?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领域标签:荀彧

    荀谌chen,字友若,荀彧的哥哥。荀谌最令人称道的功绩就是公元191年劝说韩馥把冀州让给了袁绍,自此得到袁绍重用,成为和田丰、许攸并驾齐驱的袁绍集团核心人物。我们知道荀彧也曾在袁绍麾下,但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于是离开袁绍转投曹操。于是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出攻许,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