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与荀彧都是曹操的智囊,荀彧有着超人的眼光,他原本可以在当时强大的袁绍手下成为谋士首席团的一员,可是他宁愿去当时弱小的曹操手下为他规划未来。当时荀彧去追随曹操后,曹操集团简直是如鱼得水。曹操在当时虽然有一些势力,可他总是缺少一个能够为他镇守后方的智者。
在徐州之战的时候就能够看出,曹操在前方进攻徐州的时候,后方兖州就被刚刚建立了一支军队的吕布攻击,当时曹操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的生气。若当时荀彧在的话,即使吕布、陈宫一体,相信兖州也能够完好无损,当时最重要的是曹操不论内外都是他一个人,没有人为他分忧。
带兵出征是自己,计策谋划也是靠自己,守大本营还是靠自己的。曹操是非常劳累的,这样的拼命工作态度也赢得了一批谋士的追随,其中就有荀彧、郭嘉这样的智者。当然还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武将,只有这样曹操才有可能一统北方。荀彧的作用等同于诸葛亮,众所周知诸葛孔明不论是计谋还是镇守大后方这些都是他经营的范围。
曹魏的实力是显而易见的,在曹操、袁绍会猎于官渡的时候,大本营就是由荀彧经营的。荀彧能够清楚地知道曹操的意图,他想要干什么,他能够在曹操缺少粮草的时候,能够在准确的时间筹集到粮草,很快的送到曹操需要的地方。郭嘉与荀彧的作用不同就在于,郭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谋士,他不懂经营大后方,但是他的计谋是非常狠毒的。本人对郭嘉最敬佩的一次就是用《十胜十败论》来说服很多不敢打官渡之战的人。
当时曹操与袁绍官渡大战的时候,据史学家考证:袁军约10万兵马,曹军约两万兵马。在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之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说服了很多人,他们从交战开始就认为他们能够赢,如果一支军队没有信心去作战的话,相信这是根本无法成功的。郭嘉多曹操的贡献并不止这么多。
实话实话郭嘉的确是去世的有些早了,如果郭嘉能够一直活着的话,或许赤壁之战的胜利者就有可能会改写的。周郎与郭嘉、凤雏的能力都是相似的,这几人都善长出毒计,从而让主公获得胜利。例如凤雏:他为刘备献计策从不拐弯抹角,在夺取益州的时候,他本不需要牺牲自己,成全刘备。
若刘备能够听从他的话,按照当时刘备的能力能够早早的取得益州,取益州最难的一步并不是进入益州,而是让刘备有理有据的取得益州。因此庞统只能够牺牲自己,他曾建议刘备直接取益州不要给刘璋反应的机会,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为了自己口中的仁义,庞统只能献出自己的生命,让刘备有理有据的取益州,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郭嘉同样是由于身体不好才会英年早逝,不然根本用不着遗计定辽东,郭嘉活着的时候,曹操就能一统北方。郭嘉献计策更是毒辣,在曹操进驻邺城后,北方基本已经平定。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不需要去远征乌桓,袁绍儿子的已经没有再战的能力了。可是郭嘉断定,如果让袁绍的残余势力与乌桓融合,相信不久后邺城就会遭到攻打。
若到那时,曹魏南下、北上都会面临抉择的,还不如当机立断扫平北方,择日南下天下可大定。其实最触动曹操的一句话就是天下大定,曹操的一生都在为这件事情作出努力。在定辽东后,郭嘉在归途染病,不治身亡。当时曹操伤心程度不亚于当年典韦死在张绣军下的时候,也可以说荀彧失去了最好的搭档。
荀彧能为曹操解内患之忧,郭嘉能帮曹操振奋军心,以及出谋划策。本人笃定曹操若没有此二人的帮助,他是绝对不可能将北方平定的。就拿没有荀彧的时候,曹操需要在南征北战的时候,还需要想着大本营会不会被偷袭。没有郭嘉的时候,曹操拿不定主意,郭嘉总能够有合适的理由,让曹魏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说的对,最能够打动曹操的内心。
荀彧与郭嘉一生都在为曹魏奋斗,或者说在为大汉王朝奋斗。荀彧的死是非常可惜的,他在晚年的时候被曹操贬到远离政治中心的地方,郁闷而死的,最终荀彧与曹操的关系也不融洽。大家对这对君臣的关系是怎么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