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没有荀彧郭嘉会是什么情况?

曹操没有荀彧郭嘉会是什么情况?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孙建安 访问量:1603 更新时间:2024/2/11 1:31:09

郭嘉荀彧都是曹操的智囊,荀彧有着超人的眼光,他原本可以在当时强大的袁绍手下成为谋士首席团的一员,可是他宁愿去当时弱小的曹操手下为他规划未来。当时荀彧去追随曹操后,曹操集团简直是如鱼得水。曹操在当时虽然有一些势力,可他总是缺少一个能够为他镇守后方的智者。

在徐州之战的时候就能够看出,曹操在前方进攻徐州的时候,后方兖州就被刚刚建立了一支军队的吕布攻击,当时曹操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的生气。若当时荀彧在的话,即使吕布、陈宫一体,相信兖州也能够完好无损,当时最重要的是曹操不论内外都是他一个人,没有人为他分忧。

带兵出征是自己,计策谋划也是靠自己,守大本营还是靠自己的。曹操是非常劳累的,这样的拼命工作态度也赢得了一批谋士的追随,其中就有荀彧、郭嘉这样的智者。当然还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武将,只有这样曹操才有可能一统北方。荀彧的作用等同于诸葛亮,众所周知诸葛孔明不论是计谋还是镇守大后方这些都是他经营的范围。

曹魏的实力是显而易见的,在曹操、袁绍会猎于官渡的时候,大本营就是由荀彧经营的。荀彧能够清楚地知道曹操的意图,他想要干什么,他能够在曹操缺少粮草的时候,能够在准确的时间筹集到粮草,很快的送到曹操需要的地方。郭嘉与荀彧的作用不同就在于,郭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谋士,他不懂经营大后方,但是他的计谋是非常狠毒的。本人对郭嘉最敬佩的一次就是用《十胜十败论》来说服很多不敢打官渡之战的人。

当时曹操与袁绍官渡大战的时候,据史学家考证:袁军约10万兵马,曹军约两万兵马。在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之下,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说服了很多人,他们从交战开始就认为他们能够赢,如果一支军队没有信心去作战的话,相信这是根本无法成功的。郭嘉多曹操的贡献并不止这么多。

实话实话郭嘉的确是去世的有些早了,如果郭嘉能够一直活着的话,或许赤壁之战的胜利者就有可能会改写的。周郎与郭嘉、凤雏的能力都是相似的,这几人都善长出毒计,从而让主公获得胜利。例如凤雏:他为刘备献计策从不拐弯抹角,在夺取益州的时候,他本不需要牺牲自己,成全刘备。

若刘备能够听从他的话,按照当时刘备的能力能够早早的取得益州,取益州最难的一步并不是进入益州,而是让刘备有理有据的取得益州。因此庞统只能够牺牲自己,他曾建议刘备直接取益州不要给刘璋反应的机会,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为了自己口中的仁义,庞统只能献出自己的生命,让刘备有理有据的取益州,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郭嘉同样是由于身体不好才会英年早逝,不然根本用不着遗计定辽东,郭嘉活着的时候,曹操就能一统北方。郭嘉献计策更是毒辣,在曹操进驻邺城后,北方基本已经平定。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不需要去远征乌桓,袁绍儿子的已经没有再战的能力了。可是郭嘉断定,如果让袁绍的残余势力与乌桓融合,相信不久后邺城就会遭到攻打。

若到那时,曹魏南下、北上都会面临抉择的,还不如当机立断扫平北方,择日南下天下可大定。其实最触动曹操的一句话就是天下大定,曹操的一生都在为这件事情作出努力。在定辽东后,郭嘉在归途染病,不治身亡。当时曹操伤心程度不亚于当年典韦死在张绣军下的时候,也可以说荀彧失去了最好的搭档。

荀彧能为曹操解内患之忧,郭嘉能帮曹操振奋军心,以及出谋划策。本人笃定曹操若没有此二人的帮助,他是绝对不可能将北方平定的。就拿没有荀彧的时候,曹操需要在南征北战的时候,还需要想着大本营会不会被偷袭。没有郭嘉的时候,曹操拿不定主意,郭嘉总能够有合适的理由,让曹魏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说的对,最能够打动曹操的内心。

荀彧与郭嘉一生都在为曹魏奋斗,或者说在为大汉王朝奋斗。荀彧的死是非常可惜的,他在晚年的时候被曹操贬到远离政治中心的地方,郁闷而死的,最终荀彧与曹操的关系也不融洽。大家对这对君臣的关系是怎么看待的呢?

标签: 荀彧

更多文章

  • 大汉忠臣荀彧,曹操建立伟业他功勋卓著,曹氏江山被灭他难辞其咎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荀彧

    汉末年,汉室朝廷摇摇欲坠,各地诸侯拥兵自重,心怀不轨,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力度几乎为零,大汉天子先被董卓控制,后来又被曹操挟持,作为其号令天下诸侯的傀儡,各地形成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大小诸侯势力互相吞并,最终形成了三个势力集团,分别是以曹操为首的曹氏集团、江东孙氏集团和一直以汉室宗亲自居的刘备集团。

  • 荀彧作为曹操的谋士,曹操为什么要逼死他?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荀彧

    这东汉末年乃至于三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可以与当年的战国七雄相媲美,只是当时是7个国家,现在主要是三方势力争夺天下。里面其中出现了不少明君和谋臣之间互相信任的感人故事,但其实也有君臣之间最后并不怎么美妙的结局。荀彧,曹操身边最为出名的谋士之一,年轻的时候因为其才华出众被人称为“王佐之才”。汉末年

  • 少年不懂荀彧,读懂已是中年人

    历史人物编辑:程彪说历史标签:荀彧

    理想与现实之间,动机与行为之间,总有一道阴影。——乔治·艾略特或许是源于理想的勇气,绝大部分人年少之际都会对自己未来的建树抱有极大的期待,桀骜不驯、敢作敢为,似乎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与意志,但事实上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存在巨大偏差,命运的走向在日渐上涨的年岁间微妙地变化。究其原因,理想总是按照内心

  • “汉臣”抑或“魏臣”:史家笔下荀彧身份的流变

    历史人物编辑:王嘉兴标签:荀彧

    荀彧,初看这个名字,也许最有趣的事就是不知道第二个字怎么读,其实也比较简单,与“玉”字同音,这个人名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留下比较精彩的一笔!喜欢看三国、说三国,或者是品三国,都会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三国时期曹操集团的首席谋士,若是曹操要为自己创下的基业进行论功行赏,荀彧肯定可以位列前三,甚至是除了曹操之

  • 忠汉与忠曹,“王佐之才”荀彧真实形象的探析

    历史人物编辑:小倾文史轩标签:荀彧

    引言荀彧是东汉末年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抛弃袁绍转而投奔曹操后,积极为曹操出谋划策。作为曹操的重要谋臣,荀彧为其统一北方立下显著功勋,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也”。原本应该官运通达的荀彧却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离奇死去,其死因也一直存在争议。而关于荀彧之死的记载,主要以《三国志》“忧死”和《后汉

  • 荀彧原来是最早的群演,老板曹操发给他一个盒饭,他就服毒自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荀彧

    曹操和荀彧都是绝顶聪明之人,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实际上是一种暗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这就是传说中最早的领盒饭走人,到头来荀彧只是个群演而已吗?荀彧有王佐之才,初举孝廉成为汉臣,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他劝曹操逢迎汉天子,为曹操南征北战筹谋划策,担任尚书令十余年,被称为“荀令君”,处理军国事

  • 《三国》曹操送个空盒子,荀彧便自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侃历史标签:荀彧

    公元212年,汉献帝建安十七年,曹操想当魏国公,立即遭到荀彧的反对。在大汉王朝的历史上,即使是霍去病这样的大功臣,也只是做了一个冠军侯。除此之外,只有汉平帝时期的王莽做过安汉公。曹操的意思莫非是想和王莽一样,做一个篡夺皇位的奸臣?所以,荀严肃地告诉他说:“丞相啊,我当初之所以劝你奉天子而令诸侯,为的

  • 曹操最依重的谋士荀彧死因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翰林冷知识标签:荀彧

    荀彧一直是曹操手下最为得力的谋士,曹操能够在群雄混战中称雄北方,荀彧功不可没。在军事方面,曹操在攻打徐州时,他曾从容应对吕布、陈宫、张邈之乱,这曹操保住了兖州三城这个大后方;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自认不敌袁绍想退兵,是听了荀彧的分析后坚持了下来,这才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千古战例;他分析形势,献计使曹操奇袭荆

  • 三国迷局,荀彧到底算不算汉室的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芸汐说历史标签:荀彧

    荀彧必须是汉室的忠臣。作为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为曹操屡出奇策,为曹操平定了中原地区,在贡献方面上来说,荀彧是居功至伟的。但因为荀彧的政治目标是匡扶汉室,维护大汉江山,而他的主公曹操却在与群雄逐鹿中原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不臣之心。二者之间因为各自的政治企图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至此二人几乎分道扬镳。曹操渐

  • 荀彧是抑郁而死还是自杀身亡?

    历史人物编辑:有得观史标签:荀彧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荀彧(二)(接上期)先除吕布后战袁绍荀彧一直在朝中处理政务,曹操经常在外征讨,但军国大事还要和荀彧商讨,往往因距离较远,事情紧迫,问询十分不便。于是曹操就想让荀彧再推荐几个人才,就直接问荀彧:“有谁能代替你为我谋划事情呢?”荀彧说:“荀攸、钟繇可以。”荀彧之前曾推荐过戏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