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荀家
颍川多奇士
说到荀彧就不得不提到他背后的世家,颍川荀家。
荀彧的祖父荀淑,是荀子的十一世孙。年少时道德高尚,博学多才,受征召担任郎中,后升为当涂长(当涂县县长),因为觉得当时官场黑暗,便辞官离乡。
荀淑反抗权恶势力,当时的李固、李膺对他崇拜有加、拜其为师,人们称荀淑为“神君”
荀淑非常能生,足足有八个儿子,被称为“荀氏八龙”
荀彧的父亲荀绲,排行老二,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是荀彧的六叔荀爽因不满朝政黑暗,辞官在家做学问,被人们称为“硕儒”,后来更是计划刺杀董卓,可惜还没开始就病死了。
荀家两代都出大学问家,家风正直,不与奸贼同流合污,这些优秀品质自然也传到了荀淑的孙子荀彧身上。
辞官归乡 举族避祸
荀彧,字文若。相貌俊朗,且喜欢熏香,相传荀彧到别人家做客,都会留下香味。
荀彧的父亲忌惮宦官,便做主让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如果不是荀彧年少有名,才避免了被别人讥笑。
汉末著名预言家何颙看到荀彧便惊叹地说到:“这是王佐之才呀。”何颙还有另一个预言,当初见到曹操的时候便说:“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以荀家的家风和名声,荀彧有两条路可以走。
第一条便是出仕做官,但是当时朝廷格局动荡,先是有黄巾之乱,然后皇室、外戚、宦官争斗不休,接着又有董卓进京,想要好好当官那是不可能的,荀彧只好辞官回乡。
第二条路就是治学称为大儒,但是天下大乱,想要好好做学问也是不可能的。
荀彧回家后,发现颍川无险可守,天下一旦大乱,肯定会经常遭到入侵。他劝乡亲们离开颍川,但乡亲们都有故土情结不愿离去,再加上当时冀州牧韩馥邀请荀彧做官,荀彧便带着宗族人前往冀州。后来颍川果然同他预想的一样,成为战乱之地,乡里留下来的人大多也被董卓的部将李傕杀戮掠夺。
当荀彧来到冀州后,发现冀州已被袁绍夺取。袁绍见到荀彧来了非常高兴,待之为上宾。荀彧的弟弟荀谌还有同乡的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当官。
如果是一般人,肯定就留在袁绍身边当官了,毕竟自己的弟弟和同乡都在这,留下来也有个照应。可惜荀彧不是一般人,当时汉室倾危、百姓受苦,荀彧常怀有匡正现世、辅助王者的志向。再加上袁绍不喜宦官,更是一手策划了诛杀宦官的策略,而荀彧的妻子也是宦官之后,袁绍能否重用自己也是一个问号。
曹操:“吾之子房”
荀彧听说东郡有一个人也忠于汉室,虽然他现在势力弱小,但不足为惧。
公元191年,荀彧舍弃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对于荀彧的投靠极为兴奋,与荀彧交谈过后便开心地说道:“这是我的子房啊”这里的子房便是帮助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的张良。便任命荀彧为别部司马,这一年荀彧二十九岁。
曹操的势力来源于谯县曹家、夏侯家这样的宗族兄弟,但是这些人多数都是武将,满脑子肌肉,无法出谋划策。从历史记载来说,曹操对于荀彧的评价还是低了,荀彧对于曹操的重要性远比张良对于刘邦的重要性大,荀彧在曹操势力中相当于张良加萧何。
力保三城
公元194年,曹操东征陶谦,留荀彧看守鄄城。
荀彧首次守城便遇到了一个复杂的局面——张邈、陈宫在兖州秘密反曹,暗中迎接吕布。
吕布到达兖州后,张邈派人告诉荀彧说:“吕布是来帮助曹操打陶谦的,应该给他们粮草。”荀彧一眼便看穿了他们的计谋,没有提供粮草。
在此之后,豫州刺史郭贡带兵几万来到鄄城城下,求见荀彧。夏侯惇看荀彧准备去见郭贡,连忙劝阻,而荀彧却对夏侯惇说:“郭贡、张邈平时没有交情,这一次来得这么快,计划肯定没有定下。我现在去劝他,最差也能让他保持中立。如果先怀疑他,那他就有可能和吕布合谋。”
郭贡看见荀彧毫无惧色,便认为鄄城易守难攻,便引兵而去。荀彧又派程昱游说范县、东阿,最终确保这三座城池没有丢失,直到曹操回来。
世之论者
公元195年,陶谦病逝,曹操想要先去徐州,再打吕布。荀彧举了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的例子劝阻曹操,应该先保证兖州的稳固,先打陈宫,保证粮食的稳定。如果现在进攻徐州,带的兵多了,留守的兵就少了,兖州会有危险,如果带的兵少了又攻不下来。到时候徐州没有打下来,大本营又丢了。曹操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先收粮食、再打吕布,最终平定了兖州。
迎奉天子
公元196年,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返回洛阳。在要不要迎接天子建都徐县的问题上,曹操内部产生了极大矛盾,多数人不同意迎接天子,理由是徐州还未平定,韩暹、杨奉刚刚将天子迎到洛阳,往北连结张杨,暂时还不能控制他们。
荀彧则劝曹操迎回天子,并举了晋文公接纳周襄王而诸侯臣服、汉高祖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的例子。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迎接天子来到许县,并且把许县更名许都,将这一年改名建安元年,拜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荀彧为侍中、代理尚书令,荀彧也被世人称为荀令君。使得曹操在政治舆论上掌握了主动权,那些忠于汉室的旧臣也会选择曹操,比如孔融、杨彪等人,他们被天下士人推崇,具有极高的名望。对于荀彧来说这也是他匡扶汉室的理想。
举荐贤才
荀彧很少出征,都是在后方稳住局势,曹操在外征战,而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钟繇”。荀彧善于举荐人才,推荐了戏志才、郭嘉、陈群、司马懿等人。
明智决断 奇谋良策
公元196年到207年,曹操的势力飞速发展,陆续平定周边势力,统一了中原和河北,在此过程中以荀彧为首的谋士团屡次献出奇谋良策,帮助曹操统一中原。曹操在外征战、而荀彧就留在许都稳固大局,两人常以书信的形式来交流。
官渡之战
自从曹操迎奉献帝之后,袁绍非常不满。
在袁绍平定河北之后,写了一封信给曹操,说得极其难听,许多将领都认为是因为输给张绣得事。只有荀彧清楚曹操的为人,不会因为过去的失败而难过,便去找曹操询问。曹操将信给荀彧看,又说:“我想打他,但实力不够,怎么办?”
荀彧先用楚汉相争的例子来鼓励曹操,现在弱小的人不代表不能变强,重要的是才能。荀彧又提出了“四胜论”分别从度量、谋略、用兵、德行四个方面说明曹操强于袁绍,并且提议先灭吕布,再征河北。
曹操担心袁绍侵扰关中,联合羌人、胡人,还有益州的刘璋来攻打自己。荀彧则认为关中将领有很多,却没有完成统一,他们看见山东在打仗,只会保全自身,关西的事情便交给钟繇,这样你就可以放心出征了。
公元198年,曹操打败张绣,攻克下邳,擒杀吕布,平定徐州。此时曹操的势力还不如袁绍,集团内部对于袁绍是战是和各有说法。孔融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做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啊!”而荀彧却说:“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这一番话坚定了曹操打败袁绍的信心。
公元199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吞并幽州,成为了北方最强大的势力。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曹操粮草快要用完的时候写信给荀彧,想要退兵,坚守许都。荀彧用刘邦项羽僵持的例子回复曹操,并说:“现在的粮草还没有刘邦项羽那样紧张,先退的人必定处于被动。两军相持已经有半年了,袁绍的情况也打探清楚了,这个时候就是采用奇谋的时候。”曹操采取了荀彧的建议,继续坚守。
曹操采用荀彧的侄子荀攸的策划,先后斩杀颜良、文丑,然后又进攻乌巢,烧毁了袁绍的粮草,斩杀了淳于琼。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正如荀彧当初说的那样:“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审配、许攸、颜良、文丑、田丰的下场都被荀彧预言到了。
公元201年,曹操想要攻打曾今和袁绍结盟的刘表,荀彧再次劝阻:“现在袁绍失败,应该乘这个机会平定河北,如果袁绍恢复过来,攻打我们的后方,您的大事就要结束了。”曹操便度过黄河进攻袁谭、袁尚。
在官渡之战中,荀彧没有亲临战场,仅凭书信就能准确做出判断,并且做出相应的对策,正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居中持重 低调收敛
荀彧的侄子荀攸是曹操的谋主,荀彧主内、荀攸主外,但是荀彧没有居功自傲,反而多次推却封赏,将获得的财物都散布给族人和朋友。曹操还将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长子荀恽。
荀彧当了十六年尚书令,拒绝了很多次想要走后门的请求。荀彧有一个没什么才能的亲戚,想借着荀彧飞黄腾达,便对荀彧说:“您现在担任尚书令,能不能让我当个议郎。”
荀彧却笑着说:“官位是用来展示才能的,如果我这么做,别人会怎么看待我呢?”
曹操要授以三公之职给荀彧,荀彧让荀攸推脱了十几次才作罢。
荀彧多次推脱财物、官职的封赏,他并不想让自己的家族飞黄腾达,而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匡扶汉室,他相信曹操也有这个理想。
公元207年,曹操即将出征刘表的时候,向荀彧询问对策,荀彧说:“表面上可以从宛、叶两县出兵,实际上走小路轻装急进,出其不意攻击刘表。”曹操按照荀彧的计策出兵,刚好刘表病死了,突然出现的曹军,让刘琮选择了投降。这一次计策也是荀彧为曹操献的最后一计。
君臣分道扬镳 郁郁而终
公元208年到公元212年,这段期间对荀彧的记载是空白的,连荀攸的记载也是空白。在此期间发生了赤壁之战、潼关之战,相对于之前的书信交流,这段时间荀彧、荀攸的空白是很不寻常的。那为什么说这段空白不寻常呢?
(以下内容纯属猜测)
一、孔融被杀
公元208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孔融被曹操处死。孔融忠于汉室,看不惯曹操欺压皇权,经常与曹操作对,有人诬陷孔融,曹操便顺势把孔融处死,孔融全家被杀,连九岁的儿子和七岁的女儿都没有放过。孔融的死,我想对荀彧影响很大,都是忠心汉室的忠臣,却落得全家被杀。
二、与献帝讲学
汉献帝爱好讲学,荀彧、荀悦、孔融经常给献帝讲学,汉献帝也并非无能之辈,相反十分聪明。讲学的三人,孔融心向汉室、荀彧的堂兄荀悦看见权力尽在曹操手中,便写下《申鉴》给献帝观看。而荀彧作为献帝的老师,看见了献帝的才能,心里也是偏向汉室。
三、颁布《求贤令》
公元210年,曹操兵败赤壁之后,便颁布了《求贤令》广招天下才子,没有人会嫌自己的人才少,但也是不是因为荀彧和荀攸的变化引起的?
荀彧和曹操共同起事,对曹操非常了解,曹操从一个杂号将军做到丞相,被准许“赞名不败,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荀彧的内心肯定是矛盾又痛苦的。
公元212年,董昭等人建议曹操进位国公、加九锡。
丞相和国公有着本质的区别。
丞相权力再大,也是皇帝的臣子。国公则有了自己的封国、国号,相当于国中之国。当初汉高祖刘邦立“白马之盟”,非刘氏不得封王。
在很多人眼里这已经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了,而荀彧便是其中之一。
曹操派董昭偷偷去问荀彧的意见,却没想到蹭到了铁板。荀彧认为:“曹公本就是兴义兵匡扶汉室,应该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曹操为此“心不能平”。同年,曹操便让华歆取代了荀彧尚书令的位置。
同年,曹操征孙权,要求荀彧随军出征,此时荀彧已年过五十,身体患病不适合随军出征,而曹操让荀彧随军便是表明“不放心荀彧留守后方”,后来荀彧因病便留在了寿春,最后因病去世(另一说法为服毒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