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生食汉禄,死为汉臣,孤独的忠臣荀彧

生食汉禄,死为汉臣,孤独的忠臣荀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 访问量:2799 更新时间:2024/2/27 9:56:42

颍川荀家

颍川多奇士

说到荀彧就不得不提到他背后的世家,颍川荀家。

荀彧的祖父荀淑,是荀子的十一世孙。年少时道德高尚,博学多才,受征召担任郎中,后升为当涂长(当涂县县长),因为觉得当时官场黑暗,便辞官离乡。

荀淑反抗权恶势力,当时的李固、李膺对他崇拜有加、拜其为师,人们称荀淑为“神君”

荀淑非常能生,足足有八个儿子,被称为“荀氏八龙”

荀彧的父亲荀绲,排行老二,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是荀彧的六叔荀爽因不满朝政黑暗,辞官在家做学问,被人们称为“硕儒”,后来更是计划刺杀董卓,可惜还没开始就病死了。

荀家两代都出大学问家,家风正直,不与奸贼同流合污,这些优秀品质自然也传到了荀淑的孙子荀彧身上。

辞官归乡 举族避祸

荀彧,字文若。相貌俊朗,且喜欢熏香,相传荀彧到别人家做客,都会留下香味。

荀彧的父亲忌惮宦官,便做主让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如果不是荀彧年少有名,才避免了被别人讥笑。

汉末著名预言家何颙看到荀彧便惊叹地说到:“这是王佐之才呀。”何颙还有另一个预言,当初见到曹操的时候便说:“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以荀家的家风和名声,荀彧有两条路可以走。

第一条便是出仕做官,但是当时朝廷格局动荡,先是有黄巾之乱,然后皇室、外戚、宦官争斗不休,接着又有董卓进京,想要好好当官那是不可能的,荀彧只好辞官回乡。

第二条路就是治学称为大儒,但是天下大乱,想要好好做学问也是不可能的。

荀彧回家后,发现颍川无险可守,天下一旦大乱,肯定会经常遭到入侵。他劝乡亲们离开颍川,但乡亲们都有故土情结不愿离去,再加上当时冀州牧韩馥邀请荀彧做官,荀彧便带着宗族人前往冀州。后来颍川果然同他预想的一样,成为战乱之地,乡里留下来的人大多也被董卓的部将李傕杀戮掠夺。

当荀彧来到冀州后,发现冀州已被袁绍夺取。袁绍见到荀彧来了非常高兴,待之为上宾。荀彧的弟弟荀谌还有同乡的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当官。

如果是一般人,肯定就留在袁绍身边当官了,毕竟自己的弟弟和同乡都在这,留下来也有个照应。可惜荀彧不是一般人,当时汉室倾危、百姓受苦,荀彧常怀有匡正现世、辅助王者的志向。再加上袁绍不喜宦官,更是一手策划了诛杀宦官的策略,而荀彧的妻子也是宦官之后,袁绍能否重用自己也是一个问号。

曹操:“吾之子房”

荀彧听说东郡有一个人也忠于汉室,虽然他现在势力弱小,但不足为惧。

公元191年,荀彧舍弃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对于荀彧的投靠极为兴奋,与荀彧交谈过后便开心地说道:“这是我的子房啊”这里的子房便是帮助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的张良。便任命荀彧为别部司马,这一年荀彧二十九岁。

曹操的势力来源于谯县曹家、夏侯家这样的宗族兄弟,但是这些人多数都是武将,满脑子肌肉,无法出谋划策。从历史记载来说,曹操对于荀彧的评价还是低了,荀彧对于曹操的重要性远比张良对于刘邦的重要性大,荀彧在曹操势力中相当于张良加萧何。

力保三城

公元194年,曹操东征陶谦,留荀彧看守鄄城。

荀彧首次守城便遇到了一个复杂的局面——张邈、陈宫在兖州秘密反曹,暗中迎接吕布。

吕布到达兖州后,张邈派人告诉荀彧说:“吕布是来帮助曹操打陶谦的,应该给他们粮草。”荀彧一眼便看穿了他们的计谋,没有提供粮草。

在此之后,豫州刺史郭贡带兵几万来到鄄城城下,求见荀彧。夏侯惇看荀彧准备去见郭贡,连忙劝阻,而荀彧却对夏侯惇说:“郭贡、张邈平时没有交情,这一次来得这么快,计划肯定没有定下。我现在去劝他,最差也能让他保持中立。如果先怀疑他,那他就有可能和吕布合谋。”

郭贡看见荀彧毫无惧色,便认为鄄城易守难攻,便引兵而去。荀彧又派程昱游说范县、东阿,最终确保这三座城池没有丢失,直到曹操回来。

世之论者

公元195年,陶谦病逝,曹操想要先去徐州,再打吕布。荀彧举了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的例子劝阻曹操,应该先保证兖州的稳固,先打陈宫,保证粮食的稳定。如果现在进攻徐州,带的兵多了,留守的兵就少了,兖州会有危险,如果带的兵少了又攻不下来。到时候徐州没有打下来,大本营又丢了。曹操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先收粮食、再打吕布,最终平定了兖州。

迎奉天子

公元196年,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返回洛阳。在要不要迎接天子建都徐县的问题上,曹操内部产生了极大矛盾,多数人不同意迎接天子,理由是徐州还未平定,韩暹、杨奉刚刚将天子迎到洛阳,往北连结张杨,暂时还不能控制他们。

荀彧则劝曹操迎回天子,并举了晋文公接纳周襄王而诸侯臣服、汉高祖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的例子。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迎接天子来到许县,并且把许县更名许都,将这一年改名建安元年,拜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荀彧为侍中、代理尚书令,荀彧也被世人称为荀令君。使得曹操在政治舆论上掌握了主动权,那些忠于汉室的旧臣也会选择曹操,比如孔融、杨彪等人,他们被天下士人推崇,具有极高的名望。对于荀彧来说这也是他匡扶汉室的理想。

举荐贤才

荀彧很少出征,都是在后方稳住局势,曹操在外征战,而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钟繇”。荀彧善于举荐人才,推荐了戏志才、郭嘉、陈群、司马懿等人。

明智决断 奇谋良策

公元196年到207年,曹操的势力飞速发展,陆续平定周边势力,统一了中原和河北,在此过程中以荀彧为首的谋士团屡次献出奇谋良策,帮助曹操统一中原。曹操在外征战、而荀彧就留在许都稳固大局,两人常以书信的形式来交流。

官渡之战

自从曹操迎奉献帝之后,袁绍非常不满。

在袁绍平定河北之后,写了一封信给曹操,说得极其难听,许多将领都认为是因为输给张绣得事。只有荀彧清楚曹操的为人,不会因为过去的失败而难过,便去找曹操询问。曹操将信给荀彧看,又说:“我想打他,但实力不够,怎么办?”

荀彧先用楚汉相争的例子来鼓励曹操,现在弱小的人不代表不能变强,重要的是才能。荀彧又提出了“四胜论”分别从度量、谋略、用兵、德行四个方面说明曹操强于袁绍,并且提议先灭吕布,再征河北。

曹操担心袁绍侵扰关中,联合羌人、胡人,还有益州的刘璋来攻打自己。荀彧则认为关中将领有很多,却没有完成统一,他们看见山东在打仗,只会保全自身,关西的事情便交给钟繇,这样你就可以放心出征了。

公元198年,曹操打败张绣,攻克下邳,擒杀吕布,平定徐州。此时曹操的势力还不如袁绍,集团内部对于袁绍是战是和各有说法。孔融说:“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做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啊!”而荀彧却说:“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这一番话坚定了曹操打败袁绍的信心。

公元199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吞并幽州,成为了北方最强大的势力。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曹操粮草快要用完的时候写信给荀彧,想要退兵,坚守许都。荀彧用刘邦项羽僵持的例子回复曹操,并说:“现在的粮草还没有刘邦项羽那样紧张,先退的人必定处于被动。两军相持已经有半年了,袁绍的情况也打探清楚了,这个时候就是采用奇谋的时候。”曹操采取了荀彧的建议,继续坚守。

曹操采用荀彧的侄子荀攸的策划,先后斩杀颜良、文丑,然后又进攻乌巢,烧毁了袁绍的粮草,斩杀了淳于琼。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正如荀彧当初说的那样:“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审配、许攸、颜良、文丑、田丰的下场都被荀彧预言到了。

公元201年,曹操想要攻打曾今和袁绍结盟的刘表,荀彧再次劝阻:“现在袁绍失败,应该乘这个机会平定河北,如果袁绍恢复过来,攻打我们的后方,您的大事就要结束了。”曹操便度过黄河进攻袁谭、袁尚。

在官渡之战中,荀彧没有亲临战场,仅凭书信就能准确做出判断,并且做出相应的对策,正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居中持重 低调收敛

荀彧的侄子荀攸是曹操的谋主,荀彧主内、荀攸主外,但是荀彧没有居功自傲,反而多次推却封赏,将获得的财物都散布给族人和朋友。曹操还将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长子荀恽。

荀彧当了十六年尚书令,拒绝了很多次想要走后门的请求。荀彧有一个没什么才能的亲戚,想借着荀彧飞黄腾达,便对荀彧说:“您现在担任尚书令,能不能让我当个议郎。”

荀彧却笑着说:“官位是用来展示才能的,如果我这么做,别人会怎么看待我呢?”

曹操要授以三公之职给荀彧,荀彧让荀攸推脱了十几次才作罢。

荀彧多次推脱财物、官职的封赏,他并不想让自己的家族飞黄腾达,而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匡扶汉室,他相信曹操也有这个理想。

公元207年,曹操即将出征刘表的时候,向荀彧询问对策,荀彧说:“表面上可以从宛、叶两县出兵,实际上走小路轻装急进,出其不意攻击刘表。”曹操按照荀彧的计策出兵,刚好刘表病死了,突然出现的曹军,让刘琮选择了投降。这一次计策也是荀彧为曹操献的最后一计。

君臣分道扬镳 郁郁而终

公元208年到公元212年,这段期间对荀彧的记载是空白的,连荀攸的记载也是空白。在此期间发生了赤壁之战、潼关之战,相对于之前的书信交流,这段时间荀彧、荀攸的空白是很不寻常的。那为什么说这段空白不寻常呢?

(以下内容纯属猜测)

一、孔融被杀

公元208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孔融被曹操处死。孔融忠于汉室,看不惯曹操欺压皇权,经常与曹操作对,有人诬陷孔融,曹操便顺势把孔融处死,孔融全家被杀,连九岁的儿子和七岁的女儿都没有放过。孔融的死,我想对荀彧影响很大,都是忠心汉室的忠臣,却落得全家被杀。

二、与献帝讲学

汉献帝爱好讲学,荀彧、荀悦、孔融经常给献帝讲学,汉献帝也并非无能之辈,相反十分聪明。讲学的三人,孔融心向汉室、荀彧的堂兄荀悦看见权力尽在曹操手中,便写下《申鉴》给献帝观看。而荀彧作为献帝的老师,看见了献帝的才能,心里也是偏向汉室。

三、颁布《求贤令》

公元210年,曹操兵败赤壁之后,便颁布了《求贤令》广招天下才子,没有人会嫌自己的人才少,但也是不是因为荀彧和荀攸的变化引起的?

荀彧和曹操共同起事,对曹操非常了解,曹操从一个杂号将军做到丞相,被准许“赞名不败,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荀彧的内心肯定是矛盾又痛苦的。

公元212年,董昭等人建议曹操进位国公、加九锡。

丞相和国公有着本质的区别。

丞相权力再大,也是皇帝的臣子。国公则有了自己的封国、国号,相当于国中之国。当初汉高祖刘邦立“白马之盟”,非刘氏不得封王。

在很多人眼里这已经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了,而荀彧便是其中之一。

曹操派董昭偷偷去问荀彧的意见,却没想到蹭到了铁板。荀彧认为:“曹公本就是兴义兵匡扶汉室,应该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曹操为此“心不能平”。同年,曹操便让华歆取代了荀彧尚书令的位置。

同年,曹操征孙权,要求荀彧随军出征,此时荀彧已年过五十,身体患病不适合随军出征,而曹操让荀彧随军便是表明“不放心荀彧留守后方”,后来荀彧因病便留在了寿春,最后因病去世(另一说法为服毒自杀)。

标签: 荀彧

更多文章

  • 《军师联盟》曹操容不下荀彧吗?王佐之才就此陨落

    历史人物编辑:梁娜标签:荀彧

    《军师联盟》曹操容不下荀彧吗?王佐之才就此陨落三国剧《军师联盟》的热播已经进入了白热化,剧情也越来越精彩万分。剧情中荀彧一直是曹操的左膀右臂,一直追随其左右二十年载,为何最后却死于服毒的下场?难道是曹操容不下荀彧吗?王佐之才就此陨落,汉室的最后捍卫者,一起来看看吧。三国乱世中,一个群雄崛起的年代,一

  • 三国五大最强谋士,荀彧仅能入列,第一无人不服

    历史人物编辑:大表哥时尚标签:荀彧

    五、荀彧荀彧被称为“王佐之才”,是曹操生平最喜欢的的谋士,荀彧虽然不像郭嘉等人那样活跃,却是曹营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因为他为曹操规划了所有的发展蓝图,让曹操加速了统一北方的过程。四、司马懿司马懿是三国中最后的赢家,这是刘备,曹操和孙权都没有想到的,司马懿前期的时候几乎都在猥琐发育,直到曹操,曹丕,曹睿

  • 荀彧之死——乱世当中一个忠臣的纠结与无奈

    历史人物编辑:茶小姐说历史标签:荀彧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给荀彧写的传记最后有句评价,“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从这个评价当中可以看出,陈寿对于荀彧是非常推崇,但同时也有些同情的,认为荀彧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志向。那么荀彧的志向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匡扶汉室,做一个汉家忠臣!荀彧出身颍川荀氏,是当时天下有名的士族

  • 为什么说荀彧是汉室忠臣,这一点没人可比

    历史人物编辑:彭鉴之标签:荀彧

    作为曹操帐下的顶梁柱,而且是曹操左膀右臂的荀彧,他是忠于曹操还是忠于汉室,历来是讨论的热门话题。曹操起兵之初,荀彧从袁绍处投奔而来,被曹操任命为司马,可以说当时的荀彧就是曹操以下第一人。随着曹操扫平兖州之乱,迎取汉献帝迁都许之后,荀彧被任命为侍中守尚书令,可以说当时的荀彧在实权方面,就是仅次于曹操的

  • 曹操没有荀彧、就如刘备没有经历“三顾茅庐”

    历史人物编辑:梁娜标签:荀彧

    在曹操创业起事之初,荀彧在曹营的地位就可与刘备军中的诸葛亮相比。荀彧是在曹操最低落的时候来投奔的,他之所以选择曹操,也是有一段心理经历的。曹操初见荀彧汉献帝初平二年(191),黄河下游北岸有一座小城,名叫东武阳。曹操曹操率领手下人马已在东武阳驻扎多日,一年前袁绍联络十几位刺史、太守讨伐逆贼董卓,曹操

  • 曹操没有荀彧郭嘉会是什么情况?

    历史人物编辑:孙建安标签:荀彧

    郭嘉与荀彧都是曹操的智囊,荀彧有着超人的眼光,他原本可以在当时强大的袁绍手下成为谋士首席团的一员,可是他宁愿去当时弱小的曹操手下为他规划未来。当时荀彧去追随曹操后,曹操集团简直是如鱼得水。曹操在当时虽然有一些势力,可他总是缺少一个能够为他镇守后方的智者。在徐州之战的时候就能够看出,曹操在前方进攻徐州

  • 大汉忠臣荀彧,曹操建立伟业他功勋卓著,曹氏江山被灭他难辞其咎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荀彧

    汉末年,汉室朝廷摇摇欲坠,各地诸侯拥兵自重,心怀不轨,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力度几乎为零,大汉天子先被董卓控制,后来又被曹操挟持,作为其号令天下诸侯的傀儡,各地形成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大小诸侯势力互相吞并,最终形成了三个势力集团,分别是以曹操为首的曹氏集团、江东孙氏集团和一直以汉室宗亲自居的刘备集团。

  • 荀彧作为曹操的谋士,曹操为什么要逼死他?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荀彧

    这东汉末年乃至于三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可以与当年的战国七雄相媲美,只是当时是7个国家,现在主要是三方势力争夺天下。里面其中出现了不少明君和谋臣之间互相信任的感人故事,但其实也有君臣之间最后并不怎么美妙的结局。荀彧,曹操身边最为出名的谋士之一,年轻的时候因为其才华出众被人称为“王佐之才”。汉末年

  • 少年不懂荀彧,读懂已是中年人

    历史人物编辑:程彪说历史标签:荀彧

    理想与现实之间,动机与行为之间,总有一道阴影。——乔治·艾略特或许是源于理想的勇气,绝大部分人年少之际都会对自己未来的建树抱有极大的期待,桀骜不驯、敢作敢为,似乎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与意志,但事实上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存在巨大偏差,命运的走向在日渐上涨的年岁间微妙地变化。究其原因,理想总是按照内心

  • “汉臣”抑或“魏臣”:史家笔下荀彧身份的流变

    历史人物编辑:王嘉兴标签:荀彧

    荀彧,初看这个名字,也许最有趣的事就是不知道第二个字怎么读,其实也比较简单,与“玉”字同音,这个人名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留下比较精彩的一笔!喜欢看三国、说三国,或者是品三国,都会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三国时期曹操集团的首席谋士,若是曹操要为自己创下的基业进行论功行赏,荀彧肯定可以位列前三,甚至是除了曹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