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点闲话
先说说刘备初得徐州的故事。
我之前写“陶谦把徐州托付给刘备”的事,提到刘备也有推辞的举动,从众解读出的道理也很简单,推辞是礼节,也是试探。
例如:许都朝廷重设丞相,派出太常徐璆持节去给曹操拜相,曹操都先做推辞状,假惺惺说要让给徐璆。徐璆又不是官场小白,当然也不会要,这两人一来一往,曹操就收下了。
这有点像我们小时候收亲戚长辈送的过年红包一样,一下子就收下了,显得失礼,若假装推辞一下,再收了,长辈会夸晚辈“懂事”!
范书《徐璆传》:使(太常徐璆)持节拜曹操为丞相。操以相让璆,璆不敢当。
“刘备接受徐州”的故事,是记在《先主传》中,是说陶谦临终前和幕僚们商议,说让刘备来继承徐州。陶谦自己倒是有两个儿子,他不把徐州留给儿子,显然也有其他考虑,本文暂且不表。
【电视剧《三国演义》陶谦临终前让徐州给刘备】
陶谦死后,徐州府的幕僚们去拥立刘备,刘备也是“未敢当”,经过陈登、孔融的劝说,刘备这才答应。
从事陈群倒是出来劝阻刘备,刘备却是不听。可见刘备嘴上推辞,其实心里还是很想要徐州的,甚至在若干年后,刘备脱离许都时,在袁术败亡后,趁机去又占了徐州。
再谈“试探”
中国式的“礼让”其实也是一种试探,可以看赠与者是不是真心要给,也可以看到自己受赠后有没有利益风险。——不是真心给的,不能要;受赠后弊大于利,也不能要。
在刘备受徐州的过程中,因为陈登、孔融的劝说和支持,让刘备看到了徐州本地人(陈登)及周围势力(孔融)的支持,而且两人又是一南一北,可以做刘备的屏障,所以刘备才觉得这事挺靠谱,收了没毛病。
也可以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陈登和孔融的劝说,仅仅是靠徐州府幕僚集体支持,刘备心中未免还是有点虚。
【电视剧《三国演义》刘表临终前欲让荆州给刘备】
再看“刘表欲托付荆州给刘备”的故事,刘备的推辞是必然一步,这礼让也是在试探,只可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英雄记》:表病,上备领荆州刺史。《魏书》:表病笃,托国于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裴松之在做注时吐槽这故事不可信,未免武断,但其中的依据是:刘表一直有心培养刘琮做继承人。其实,我们把这故事解读成刘表一时的念头,也是可信的。
臣松之以为:表夫妻素爱琮,舍嫡立庶,情计久定,无缘临终举荆州以授备,此亦不然之言。
从这个依据看真相:因为刘表不是真心让,所以幕僚们也看出端倪,所以大部分人继续支持刘琮。——刘表倚重的蔡氏家族更是不会支持刘备继位,而且蔡瑁和曹操又有故旧,关系实在是复杂。
从刘备的角度看,刘备或许能够得到一部分荆州士人的支持,但是这远远不够,不说襄阳周围能有几个太守支持自己,仅仅是本地的蔡氏家族,就足够刘备烫手了。
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裴松之提出的,刘表有私心让刘琮继位,所以在刘表不能提出“如何安排刘琮及蔡氏家族”方案之前,刘备是不可能答应接手荆州。
例如“长子刘琦都问计于诸葛亮,然后避难去了江夏”足证刘表有心培养刘琮,这事很多人知道,刘备当然也知道。
刘备想不想要荆州?
想!当然想!
在刘备入蜀之前,刘备似乎一直被“仁义”的执念禁锢着自己的作为,“刘表让荆州”时就有人劝刘备答应,刘备的托词也是不忍,强调做人要厚道。
后来刘备从樊城逃至襄阳城下时,诸葛亮也劝刘备趁机拿下襄阳,刘备依然是同一套说辞:不忍心!
在刘备入蜀前,刘备还是坚持说“不忍心”夺同宗刘璋的基业,但是最终还是被庞统说服了。——吐槽一下,感觉庞统才有本事引诱出刘备心中的“魔”。这一点,诸葛亮是做不到的。
回到建安十三年(208),此时的刘备还是坚持秉承心中的道义,认为这是自己的立世之本,他希望能在获得绝大多数人的支持下,体面地接手荆州,而实际情况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事不了了之。
【电视剧《三国演义》刘备逃亡途中在襄阳拜祭刘表】
后来荆州被曹操接手,收入囊中,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后,又奉刘表长子刘琦为荆州牧,自己领兵拿下荆南等地,在刘琦病逝后,自己被众人推举接管荆州,很体面,没毛病。
刘备的面子保住了,只可惜距离刘表逝世时又过去了好几年,这就是世事吧。
脑补一下
《先主传》确实说有人劝刘备趁机答应刘表,如果刘备答应了,身边的首席谋臣诸葛亮肯定会教他趁机削弱甚至除掉蔡氏家族的影响力,——团结可以团结的人,除掉不稳定因素。
不论怎么说,刘备接手后,肯定要在襄阳政坛里洗一次牌。刘备说不忍心,大概是想到这些吧。
例如,名士宋忠去樊城告诉刘备,“曹操马上就要到了”,刘备生气得都抽出刀来斥责,最终还是收回去了,因为下不了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