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空城计在真实历史上并没有发生。真实历史上的司马懿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才接替重兵的曹真,作为统帅坐镇长安。
而历史事实是,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死后,司马懿很高兴,仅仅是赞叹了一下诸葛亮的才能。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也是步步高升,一直到高平陵事件,斩杀了曹爽,完全控制了曹魏政权。
司马懿一直深受曹丕、曹叡的信任。
曹丕224年、225年伐吴期间,司马懿都是留守许都,这可是刘邦时萧何、曹操时荀彧的角色,不信任怎么会让司马懿守都城。曹丕去世时,司马懿还是托孤大臣。
227年司马懿领荆州、豫州诸军事,之后孟达才叛乱,被司马懿所灭,并不是孟达叛乱,才让司马懿领军去剿灭。曹叡不信任司马懿是不会给兵权的。司马懿平孟达之后驻军宛城,并非赋闲,而是给曹叡出了破吴的计策,曹叡听取,司马懿驻守宛城随时准备进攻东吴,结果计划被曹休打乱。曹休病死,司马懿就一直驻在宛城防御东吴的进攻。
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后,曹叡决定伐蜀,第一时间又想到了司马懿,曹真、司马懿等分率大军进攻蜀川。此后司马懿就改为常驻关中,并在曹真病重后,接替曹真,指挥魏军反击诸葛亮的第四次、第五次北伐。一直到238年,毋丘俭平辽东不利,曹叡又想到了司马懿,司马懿被调往了辽东平定公孙渊叛乱。司马懿绝对的是曹叡心中的战神,遇到难题就找司马懿。
平定辽东之后,司马懿原本是要返回关中,重新防御蜀汉的,结果曹叡病重,司马懿再次成为托孤大臣。曹爽和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曹爽想大权独揽,排挤司马懿。只是曹爽能力不足,高平陵事件,被司马懿一举全灭。
不管怎么看,司马懿也不需要留着诸葛亮作为自己被重用,存活下去的筹码,灭了诸葛亮只会稳固他在朝廷中的地位,让他更安稳的驻军关中,统领十余万兵马。
《三国演义》之所以写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纯粹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光辉形象,没有其他任何原因。司马懿就是被吓怕了,这跟之后在诸葛亮的百般侮辱下,司马懿坚决闭门不出正好呼应。否则,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司马懿在营中坚守,忽一夜仰观天文,大喜”,诸葛亮要死了,司马懿还大喜,还专门跑去告诉夏侯霸,“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这说明司马懿从心底里盼着诸葛亮死,根本不可能在识破空城计的情况下,还放过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类似的漏洞,为了突出一点,却遗忘了另外的事实,违反了常识。
诸葛亮空城计,《三国演义》中非让司马懿带十五万大军追诸葛亮,明显不符合事实。司马懿有十五万大军,不管诸葛亮是空城还是真有大军,先围了再说呀,结果司马懿却被吓跑了。就因为司马懿有十五万大军却逃跑了,这才让人们又臆想出了司马懿是故意中计,留着对手,自己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活下去。但是,却少考虑了一个事实,司马懿的对手不止诸葛亮一个。不但《三国志》、《晋书》等正史中写了,连《三国演义》中,也描写了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的其他对手。
此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情况,并不存在,飞鸟和狡兔还有一大帮,蜀、吴均在,还有人随时叛乱,弓、狗还有用途。所以,诸葛亮、司马懿惺惺相惜的判断用在此时完全错误,事实也是如此。
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还是按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来理解比较合适,司马懿就是被诸葛亮的威名给吓到了,怕了,脑袋抽筋,一时没明白过来,所以,跑了。特别是诸葛亮琴声的悠扬淡定,让司马懿更怕,转身就溜了,然后又明白过来了,就是这么简单。
在三国时期,只要司马懿不造反,什么时候蜀汉灭了,东吴也灭了,司马懿完全没用处了,曹氏如果还掌握着政权,这时候曹氏才有可能灭了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