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蜀国灭亡后姜维的迷信,隐藏这怎样的惊天秘密?

蜀国灭亡后姜维的迷信,隐藏这怎样的惊天秘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寻觅历史的印迹 访问量:431 更新时间:2024/1/22 14:52:38

姜维是蜀汉后期蜀国的大将,也是当时人才凋敝的蜀国唯一能够与魏国相抗衡的大将。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了其继续北伐的遗志,在他一生中“九伐中原”,但结果也基本如诸葛亮一样,都是无功而返。

从客观来说,蜀国是当时国力最弱的一国,在灭亡之时人口也就94万多人,同时期的魏国有500多万人,吴国也有200多万人,以这样少的人口还维持着大约10万左右规模的军队,基本上已经是穷兵黩武的境地了。

蜀汉的灭亡还要从公元262年说起,当年姜维进行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在遭遇邓艾之后大败而归。实际上到了后期,邓艾就成了姜维的克星,基本每次遇到邓艾,姜维都会失败。

262年的那次失败之后,很快成都就流言四起,认为姜维无能,这个时候的姜维也知道不能回到成都了,一旦他回去,很可能会被朝中的反对势力给弄死。所以他上书刘禅,在沓中吞并,刘禅也接受了。

我们从地图中可以看到,沓中临近魏国,远离蜀国政治中心成都,一来可以避祸,二来也是一个屯兵的好地方,可以很好地防御来自魏国的进攻。

当姜维在沓中屯兵的时候,他也不忘国事,上书刘禅要注意几处险要的地段,要刘禅在那些地段分兵把守,但沉迷于声色之中的刘禅根本没当回事。

公元263年,魏国出动三路大军16万人进攻蜀国。一路是邓艾部,从临洮出发进攻沓中方向的姜维部;一路是诸葛绪,从临渭出发策应邓艾,从背后进攻姜维;一路由钟会领军,是进攻蜀国大军的统帅,从长安出发,进攻汉中。

很快魏军就拿下了汉中,而姜维此时正在沓中方向和邓艾对峙。发现情况不妙的姜维很快就调转部队,与汉中撤下来的部队集结在了剑阁,与钟会对峙。

而邓艾则带领一支奇兵,绕过了剑阁险道,翻山越岭直接出现在了成都平原。此时的刘禅才如梦初醒,连忙打来姜维的上书,发现只要按照姜维所说在险道上分兵把守,邓艾也是不可能会出现在成都平原上的。但为时已晚,不得已由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领军在绵竹大战邓艾大军,结果绵竹大战蜀军战败,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双双战死。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刘禅选择了投降,至此蜀汉灭亡。

在剑阁收到投降消息的姜维仰天长叹,但他并没有放弃。当时的姜维已经59岁,看人看得非常地准,他根据自己的了解,认为魏军统帅钟会实际上是个野心极大的人,不会甘于人下。于是他选择向钟会投降。

姜维的计划就是诈降钟会,怂恿钟会反叛,然后乘乱恢复蜀国。那么这个计划可行么?可行。在姜维投降钟会之机,他写了封秘信给刘禅,内容如下: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这也证明了他的真实想法,诈降钟会,扰乱魏国,乘乱复国。这封密信是在姜维死后82年,公元347年恒温平定巴蜀在成都偶然发现的。

姜维刚投降钟会,就向钟会献策:除掉邓艾,控制住蜀国境内的全部魏军,然后和他率领的蜀军一同进攻长安,如果成功可以夺得天下,即便失败也可以退回成都封疆裂土,做个土皇帝。

姜维果然没有看错,钟会确实是个野心极大的人,他不会甘心居于人下,他是个一心只想当老大的人物。这个计划钟会会接受么?肯定会!为何?因为钟会这一生如果想当老大,也只有这次机会了,统帅了16万大军的兵团,但是还差一个因素,就是蜀中势力的支持,现在有姜维的大力支持,所以这个因素也成立了。

钟会当然会掂量这个计划的可行性了,蜀中的16万魏军再加上姜维带领的至少5万蜀军,一起有21万人之多,是当时三国最大的兵团,而且没有之一!

魏国500万左右的人口,军队人数最多50万人,除去他带的16万人,还剩下34万人左右,而这些部队中,有20万人要防守东吴,10万人左右要在全国各地驻防,还要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在长安地区的魏军也就5万人左右,顶多能凑上10万人。而他一旦实行了这个计划,能够进攻长安的部队可以达到20万人,当然是胜算极大的事情!

钟会和姜维可以说一拍即合,姜维很快又献出了一策,除掉邓艾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截下了邓艾回复朝廷的信件,把给朝廷的上书改的极为傲慢,尤其是对司马昭,充满了鄙视之情。同时他们又上报魏国朝廷,说邓艾有反叛之心。魏国朝廷很快就下旨捉拿邓艾,于是他们拿着圣旨来到成都,拿下了邓艾,当然还没等邓艾被送到长安,在路上就除掉了邓艾。

此时钟会和姜维要做的就是准备谋反了,但是这需要时间,尤其是在蜀中的魏国将领,要逐步地换上钟会自己的亲信,把不服从钟会的一个一个地除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司马昭察觉出了钟会的想法,就表示要到成都慰问钟会。钟会和姜维收到信函之后也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于是就组织了成都的军官召开宴席,打算在宴席上宣布反叛的事情。由于计划仓促,当时成都的很多军官都对钟会的这个想法表示了反感,从而引发了兵变,在兵变中,钟会和姜维双双遇难。

虽然说姜维的复国计划没能成功,但是他在临死之前除掉了钟会和邓艾,也算是为蜀国报了仇了吧。

标签: 姜维

更多文章

  • 恨有多深?姜维死后,为何被魏国官兵剖腹取胆?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姜维

    后主刘禅宣布向曹魏投降之后,蜀汉实际上还有一支武装力量——姜维部。姜维虽然早年以魏国降将的身份归汉,但观其一生,可知他的确是一位汉室忠臣。面对国破主降的局面,姜维必然不甘心,设计,意欲夺回汉室江山。于是,他先是假意投降钟会,一步步劝钟会陷害邓艾,诛杀魏军将领,最后怂恿钟会在书中自立为王,姜维欲利用钟

  • 姜维北伐中原,哪些人强烈反对?有四位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姜维

    姜维北伐,文学作品中称为九伐中原,是指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的战争。《三国志》中记载,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连年征战,蜀汉的国力耗损过度。在此基础上,蜀汉内部有四位大臣就强烈反对姜维北伐中原。一、费祎诸葛亮北伐时,费祎担任中护军,又转为司马。当时魏延与杨仪不和,经常

  • 姜维拥兵10万 为何守不住刘备的半壁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姜维

    随着诸葛亮的去世,北伐撤兵,魏蜀两国的均衡似乎要被打破,蜀国似乎已难以匹敌魏国,事实并非如此!姜维拥兵10万,却守不住刘备的半壁江山,问题出在哪儿?姜维北伐是否耗尽了国库?回答是否定的。蜀亡之时,国库尚存大量金银和粮食,足够军事开支。可见姜维北伐并没有导致国库空虚,而真正造成民不堪命的,是腐朽的宦官

  • 三国鼎立:姜维北伐出师不利,东吴内乱自相残杀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姜维

    三国鼎立:姜维北伐出师不利,东吴内乱自相残杀越年,诸葛恪复欲出兵伐魏,群僚固谏不从,当即遣司马李衡西行至蜀,约同举兵。蜀大将军费祎方被降将郭修刺死,将佐多不愿出师;独卫将军姜维有志北伐,以为有机可乘,不行何待?乃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进围狄道。诸葛恪得李衡归报,也领兵入淮南,环攻新城。魏大将军司马

  • 诸葛亮如此器重姜维,为何临终前不向刘禅举荐姜维,做蜀汉丞相?

    历史人物编辑:超级七品小芝麻官标签:姜维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没有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反而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也应了那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想必许多熟读历史的朋友,都对蜀汉和诸葛亮的事迹耳熟能详,特别是蜀汉建立后的一些故事,许多人都从正史或者《三国演义》中了解过,大家有没有想过

  • 曹魏军队到底有多恨姜维,为什么要将姜维剖腹、挖胆?

    历史人物编辑:鹏鹏搞笑标签:姜维

    在《三国演义》姜维是蜀汉名将,最后在与曹魏的战争中战败被捕。他作为俘虏却被曹魏军队开膛破肚,按理来说俘虏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因为那样的话谁还肯向曹魏军队投降。所以姜维只是一个例外,那曹魏军队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呢?姜维又到底对曹魏军做了什么这么遭人痛恨呢?其实是因为姜维这个人诡诈多变,降而又反,而且

  • 洮西大捷,姜维的巅峰之战,也改变不了蜀汉的灭亡的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姜维

    在蜀国最后一次北伐失败且诸葛亮也去世后,蜀国政权摇摇欲坠,只不过是在苟延残喘。随着费祎在岁首大会上被刺杀,蜀汉更是陷入危机,这时候出现了一个英勇果断,十分霸气的人物—姜维。在费祎还在世的时候,姜维在军事上总是被掣肘,每次想要领兵北伐,费祎都不允许,且手上掌握的兵力不过数万人,北伐的想法只好被压抑在心

  • 陆逊间接害死了刘关张三兄弟,还导致了东吴政权的衰亡

    历史人物编辑:赵新华标签:陆逊

    可以说,在三国的故事中,其实是有着明显的阶段划分的,当然,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也都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毕竟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那么每个人对于书中人物的看法自然也是不一样,对于情节更是如此。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曹操这个人物,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人定都会觉得这个人的性格实在是不知如何来说,但是他的很多事情

  • 夷陵之战:陆逊退避三舍,刘备连营,英雄各有所思

    历史人物编辑:车解读标签:陆逊

    公元221年7月,蜀国昭烈皇帝刘备为了报荆州被夺、关羽被杀之仇,起大军东征。吴军前期战事不利,不断后退,并且避战。双方僵持1年后,夏季又到,刘备大军在树林中扎营避暑,突然遭到东吴大军突袭,相连的军营被点燃,蜀军大败。这就是夷陵之战,其结果对三国格局造成了巨大影响。史书对这场战役的过程描述较少,也留下

  • 他是陆逊的孙子,在奢靡风气下敢于逆潮流而动

    历史人物编辑:小倾文史轩标签:陆逊

    陆逊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他曾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是东吴后期的国家柱石。后来东吴被晋朝统一,陆家并没有因此消亡,相反陆逊的孙子个个都是人才,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其中一位。01陆逊之孙陆云,陆逊之孙,从小才华横溢,6岁便能写出可堪一读的文章,16岁被人推荐在吴国作了官。不过考虑到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