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纷争的时代,在黄巾之乱和董卓之乱的时,十几路诸侯中间有一个诸侯——公孙瓒。他是一个有实力的诸侯,在这时期他有着十几万的兵马,在这时候他就是数一数二的排名,实力足够庞大。
在当时,刘备都投靠了他,带着手下的兄弟为公孙瓒做事。既然公孙瓒有着这么强大的实力,那为何公孙瓒没能建立一番功业呢?那怎么拥有十几万的人马就是他的人生巅峰了呢?请跟随小编的思路来一起探讨一下,公孙瓒没能成就一番霸业的原因吧!
贫瘠之地,人才不足
公孙瓒没有有能力的将领谋士,他所在的地方不是富庶之地。公孙瓒占领了幽州,不是富庶的中原地区。
公孙瓒坐镇一方,他管理的地方十分贫瘠。幽州和并州是贫瘠之地,生产粮食少,甚至还有山地,生产力不足。公孙瓒占据着这样的地方,他的手下也没有太出众的谋士,他自己胆识和智勇也不足。有能力的刘备等人有自己的志向,公孙瓒这里只是暂时待在这里,全然不是真心追随公孙瓒。
等到了合适的时机,刘备率领着手下的兄弟就走了。公孙瓒自己没有多少谋略,甚至还被骗过,当时公孙瓒被人骗,说冀州是一个好地方,谁都知道冀州是一个好地方,可是守在这里的是谁呢?河北袁绍!这一个官渡之战结束前,最有实力的一个诸侯,要他图谋冀州,这不是在送死吗?明显是想要他和袁绍互相争斗!而公孙瓒却还不知道袁绍真实的实力,他也不揣度那人的真实用意。公孙瓒攻打冀州,是他最大的失误!
刚愎自用,治军无方
公孙瓒刚愎自用,治军无方。想攻打冀州却失去了民心,最后导致失败。
名义上的长官是朝廷将领刘幽,刘幽作为这里的长官自然要维护好这里的治安。公孙瓒却是一个失败的将军,他的手下们都十分粗鲁,没有想着以贤能治理百姓的想法,用粗鲁的方式治理天下很快他就遭到了百姓们的厌恶。
公孙瓒作为最高长官,他却不严格治军,甚至还放纵手下将领士兵的所作所为。这么看是一个不合格的将军吧!他和刘幽之间的矛盾就是这样的,放纵手下胡作非为导致了百姓对其不喜,百姓不支持他,到最后也只能失败了。欺压百姓的势力不会受到百姓的拥护,百姓不去拥戴他们,怎么可能胜利呢?
一蹶不振,一败再败
公孙瓒起初实力不弱,可是他没有好好的去利用。自从吃过败仗后,就一蹶不振了。
公孙瓒被打败过后,他的实力自然就下降了,可是他却不反思自己。接下来的失败导致了更多的人的离开,刘备之后又有了文臣武将离开,稍微有些本事的都去了别的地方,留下来的主要是不入流的将军和谋士。公孙瓒即使在最后的日子里,也是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中,沉迷于美色之中,沉浸在自己仅有的一点权力中,他还不听仅有的忠臣的劝告,仍是听他身边阿谀奉承的武将谋士的吹捧。
等到自己败到最后,他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他就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其后自杀。公孙瓒是这么一个人物,在自己有着改变能力的时候,他没有克服自己的困难去改变,反而是享受着自己已经有过的地位和身份,却没有用真实的实力图谋天下。
结语
公孙瓒出身贵族,可是由于母亲的身份地位低下,后来当了小官,后来威震边疆。但当他取得一切成果之后,却没有把重要心思用在扩大地盘上。他和袁绍多次战争,初期占据了优势。龙凑之战一败涂地,后逐渐自保,手下谋士和将军们不再信任于他,最后自杀。公孙瓒是一方诸侯,但他没有坚持的更久一点。
在历史上像公孙瓒这样的人物,取得一点成就后就骄傲自满,最后导致前功尽弃的不在少数。我们可以总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够轻易满足。要有恒心和雄心,想办法去坚持到最后,这才是一代枭雄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