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唯一的金兰兄弟:是东吴大臣,却把刘禅捧上天,结果被孙权修理得挺惨

诸葛亮唯一的金兰兄弟:是东吴大臣,却把刘禅捧上天,结果被孙权修理得挺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 访问量:445 更新时间:2024/2/1 9:23:38

前几天写刘备、关羽、张飞“义结金兰”,招来了很多明白人的批评。比较委婉的质疑是这样的:“那个义结金兰说的好像是男女结拜,都是男人结拜,好像不叫义结金兰。”

这种质疑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很多男女或女士拜把子,也叫义结金兰。

还有一种就比较尖锐了:“三个大男人义结金兰?真是啥水平都敢写文章!”

本来想回复一句“啥水平都敢说别人不行”,后来想想还是算了,网上大家都有权利说发射火箭要用水洗煤,点火的时候别用火柴要用打火机,起码也要点根香,大家哈哈一笑也就过去了。

义结金兰的出处,搜索一下就能找到,咱们今天的话题,是来聊一聊大男人诸葛亮与他唯一一个金兰兄弟的故事。

诸葛亮与张温义结金兰,不是出自陈寿的《三国志》,而是出自太平兴国年间宋朝参知政事、同平章事李昉,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李穆,太子率更令、散骑常侍徐铉等人编给宋太宗赵光义看的《太平御览》——赵光义每天看三卷,足足看了一年。

《太平御览》其实就是宋版的《史料摘编》,从那本书中我们能看到很多失传的古籍记载,比如诸葛亮与张温义结金兰这件事,虽然记载于《太平御览·人事部·卷四十八·交友二》,但却是李昉等人从现在失传但北宋初期还能看到的《吴录》中选摘的:“《吴录》曰:张温,字惠恕。英才瑰伟,遂以礼躬延见召,对词雅淹润,帝(吴大帝孙权)改容前席(参见李商隐‘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说的就是贾谊长篇大论把汉文帝说得直往前凑着侧耳倾听),拜中郎,聘蜀,与诸葛亮结金兰之好焉。”

聘在古代有“出使”的意思,比如夷陵之战后孙权向刘备求和,在《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二 ··吴主传》中的记载就是这样的:“(吴黄武元年,蜀章武二年,魏黄初三年)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吴黄武二年,蜀建兴元年)冬十一月,蜀使中郎将邓芝来聘。”

刘备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跟孙权恢复了孙刘联盟,诸葛亮执政后,双方使者往来不绝,其中最有意思的两位使者,就是吴国的张温和蜀国(蜀国只是后世的说法,刘备和刘禅都自认为大汉正统,诸葛亮是大汉丞相而非蜀相)的秦宓了。

秦宓因为谏阻刘备伐吴而下了大狱,最后交了一笔罚款才被释放。诸葛亮掌权后,对吴鸽派秦宓被提拔为益州别驾(当时的益州牧是诸葛亮兼任,具体工作大半由秦宓负责——当时的规定是别驾其任居刺史州牧之半,用人很慎重)、左中郎将、长水校尉。

读者诸君不要以为左中郎将是个小官,其人“居宫禁中,与五官、右中郎将分领中郎,更直宿卫。”五官中郎将曹丕更是了不得,他在担任此职时还兼任副丞相。

长水校尉和左中郎将都是秩比二千石,“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的廖立,诸葛亮的亲弟弟诸葛均,都曾担任过长水校尉。

吴黄武三年、蜀(汉)建兴二年,公元224年,三十二岁的选曹尚书(也就是吏部尚书,相当于曹魏的陈群)、太子太傅张温以辅义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成都,并在那里跟秦宓展开了天有头无头、头在何方、天有没有耳朵和腿,以及天姓啥的辩论。

那场辩论看起来是秦宓赢了,但是张温的辩才,也给比张温大十二岁的诸葛亮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可能是张温递交国书的时候,把刘禅捧得太高了:“今陛下以聪明之姿,等契往古,总百揆于良佐,参列精之炳耀,遐迩望风,莫不欣赖。吴国勤任旅力,清澄江浒,愿与有道平一宇内,委心协规,有如河水,军事凶烦,使役乏少,是以忍鄙倍之羞,使下臣温通致情好。"

称刘禅为陛下,称孙权的地盘为“吴国”,显然是把刘禅当皇帝而把孙权当国王,双方并没有平起平坐。

诸葛亮一看这个张温果然很懂事,而且才华出众,就跟他义结金兰,却没想到这次结拜,可给“小弟”张温带来了大麻烦。

孙权并不是一个大度之君,仁德二字也跟他不沾边,他曾经对刘备说过周瑜靠不住(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也曾差点气死张昭张子布,连夷陵之战的大功臣陆逊,最后也是被孙权挤兑死的:“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

孙权一听张温不但把刘禅捧到了天上,还跟诸葛亮拜了把子,紫胡子都快气绿了:“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

被孙权惦记上的臣子,在东吴是没有好果子吃的,没过多久,孙权就抓住张温选拔干部失误的把柄,把他关进了大牢,然后亲笔写了长篇大论痛骂:“昔令召张温,虚己待之(可怜夜半虚前席),既至显授,有过旧臣,何图凶丑,专挟异心……温先后乞将到蜀,扇扬异国,为之谭论,又礼之还(拿了刘禅和诸葛亮的好处)……揆其奸心,无所不为。不忍暴于巿朝(不忍心把你枭首示众),今斥还本郡,以给厮吏(一撸到底)。呜呼温也,免罪为幸(你捡条命就不错了)!”

诸葛亮听到结拜兄弟张温被孙权下狱放逐,一开始还有点不信,琢磨了好几天才恍然大悟:"吾已得之矣,其人于清浊太明,善恶太分。"

诸葛亮对张温的评价全是正面的,意思是这哥们儿是非观念太强,眼里不揉沙子,在孙权那里是属于明珠暗投,要是跟着哥哥我干,结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从《三国志》和《会稽典录》的记载来看,诸葛亮对这个金兰小弟还是很惦记的,但是我们有一点一直闹不清楚:张温在孙权那里不得烟儿抽,为啥不跑到成都去投奔结拜大哥诸葛亮?张温到了蜀汉,能不能像马谡杨仪那样受到重用?

标签: 刘禅

更多文章

  •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能当30年的皇帝,刘禅是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刘禅

    刘禅于223年即位当了皇帝,在位四十多年,早年就拜诸葛亮为相父,但是之后因为邓艾偷渡阴平而投降了魏国。而刘禅从223年继位一直到了263年投降一共在位了40年,而诸葛亮是公元234年病逝的五丈原,也就是说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还当了29年的皇帝,为什么世人还都把刘禅说成扶不起的阿斗,如果真是扶不起那又怎么

  • 三国:后主刘禅亲政治国的审时度势和知人善任,延续蜀汉有功

    历史人物编辑:艾伦说史标签:刘禅

    三国历史,历来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研究,成果丰硕。如研究刘禅个人形象及评价的有管维良的《刘禅昏庸说质疑》,文章充分肯定了刘禅的施政措施,并强调他并非昏庸无能,而为“仁敏”“爱德”的“明主”。罗开玉、谢辉在《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中认为刘禅在位长久,能够任用贤能之才,偏安川蜀,保全蜀汉基业,也是卓有作为。

  •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刘禅

    刘禅作了41年皇帝,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平庸之辈”或“绝非庸才”之类笼统的评价。显然,作为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刘禅应当得到更为全面、细致的评价。权力游戏:历史级 在权力这个事情上,刘禅可能是同时代君王中最优秀的一个。刘禅登基时,“以父事”诸葛亮,“政由

  • 董卓讨伐战—拖拖拉拉,各有打算

    历史人物编辑:细平说教育标签:董卓

    董卓奉何进之命入京后,何进被宦官诛杀,正好迎来了势力洗牌的时候,董卓凭借自己强大的西凉骑兵迅速在洛阳站稳脚跟,兼并了并州丁原的部队,收服了吕布这位大将,之后又想废帝另立来增加自己的声望,中间反对的袁绍被迫离开洛阳,袁绍他不敢轻易动,其他反对的大臣就没这么幸运,于是陈留王刘协登基为帝,董卓势力进一步扩

  • 三国迷局:董卓究竟有多么残暴

    历史人物编辑:姜紫琪标签:董卓

    外戚大将军何进和宦官势力在“角斗”中同归于尽,地方割据势力董卓依靠强兵强势入主洛阳,开启了他对东汉政府数十载的残暴统治。他的残暴统治“对象”遍及于皇室、群臣、老百姓、这些人在他专政,乱政下,苦不堪言。第一,对于群臣进行杀戮,镇压。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御史拢龙宗在拜见董卓的时候,没有把佩剑取下来

  • 汉末诛杀董卓的英雄王允,为何掌权没几天,就被董卓余党杀掉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琐窗标签:董卓

    东汉末期,由于朝政腐败,国家处于混乱不堪之中,汉灵帝死后,其长子汉少帝刘辩继位,由于皇帝年少,所以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开始争夺朝政大权。后来外戚大将军何进密诏地方军阀董卓进京,企图借助董卓之力帮助其对付十常侍,没想到董卓还路上时,他就被宦官们杀死了,结果董卓率军赶到后,立即控制了少帝刘辩和朝政大权。当

  • 董卓非常成功的两次瞒天过海

    历史人物编辑:时愿历史标签:董卓

    《三国演义》中董卓的形象,是一个满脸横肉,一身肥肉,无勇无谋的酒囊饭袋。他除了专横凶残,没有其他的本事,只所以能够把持朝政、飞扬跋扈,全都是依靠他的手下。其实不然,历史上的董卓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确切地说也是有勇有谋。董卓生于陇西临洮一户富豪人家,由于当时哪里属于汉朝的边远地区,临近西北少数民族

  • 董卓死后陵墓神奇地消失,他的葬地有两个,秘密藏着这样一件宝贝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董卓

    董卓属于东汉末年既得利益集团的头子,他不仅毒杀了不听话的少帝刘辩,还立汉献帝为“傀儡”皇帝。董卓不是没有军事和政治才华,只是他并无远大的理想,他只是想掌握皇帝,然后利用皇帝这笔稀缺资源,“挟天子以令诸侯”干敛财、得官、手握大权等等的坏事。董卓干的一些坏事,曹操也干过,但为何曹操却被称为政治家,而董卓

  • 董卓为何要招降吕布?不仅因为吕布骁勇,丁原在实力上碾压了董卓

    历史人物编辑:张立豹标签:董卓

    ◆文:刚子聊历史◆原创作品,洗稿、抄袭必究前言导语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灵帝刘宏驾崩后,大将军何进与十常侍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而何进虽然掌天下权柄,却是个膏粱子弟,靠着妹妹何太后才上位成功,为了诛杀十常侍这帮宦官,他竟然轻易听信了袁绍的谄言,召外藩带兵进了京,最先赶

  • 丁原与董卓被吕布所杀,世人都说他无耻,但是这个人更无耻!

    历史人物编辑:记史惜今标签:董卓

    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虽然在征战时期的战略手段上,很多的计谋可以说是用尽心机,但是远远谈不上无耻。不过却有这样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加官进爵,为了利益可以说是最为无耻之人,这个人并非吕布,但是董卓和丁原的这两位历史枭雄的死都和他有关。下面由小编跟大家作一下具体缘由说明吧。这个人就是李肃了,他是一个在三国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