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的后代
董卓有个孙女,名叫董白,在初平二年(191)时,尚未成年,被封为“渭阳君”。
《英雄记》:(董卓)孙女名白,时尚未笄,封为渭阳君。
在汉代礼仪中,女孩子年满十五岁(虚岁),行笄礼,表示成年了。
所以反推董白的生年最早不过191-14=177年。
董白的父亲,也就是董卓的儿子,史书没有记载,在191年,董卓并没有给这个儿子封侯,可见,此子已经死在191年之前了。
再有,在初平元年(190)时,董卓还曾对司马朗说起过,说司马朗和他死去的儿子差不多年纪。就是例证。
《三国志·司马朗传》:(董)卓谓(司马)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
在《太平御览》中有一段《董卓别传》轶文,说董卓有个七岁的孙子,董卓把他当成自己儿子看待。可见,这个孙子也是董卓死去的儿子留下的。
《太平御览·卷356》引《董卓别传》:(董)卓孙年七岁,爱以为己子。
以191-6=185来推算,董卓的孙子是185年生,其父卒年最早不过184年。
184年,董卓儿子死,董卓孙子为遗腹子。185年,董卓儿子死,董卓孙子本年出生。
另外,董卓还有个儿子,是在掌权后娶妾生的,在191年时,也封侯了。
《英雄记》:卓侍妾怀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
所以董卓的后代情况是:
董卓至少有一个成年的儿子,这个儿子在184-190年间逝世。董卓还有个幼子,191年时,还是婴儿。董卓有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孙子生年在185年,191年七岁(虚岁);孙女名叫董白,191年未满十五岁(虚岁)。
董卓余党,谁为龙首?
初平三年四月,董卓在长安皇宫内遇刺身亡,发动政变的司徒王允开始运作清算董氏家族的事。
但是董氏族人聚集在郿坞,为首的应该是董卓的弟弟:左将军董旻,董卓的侄子:中军校尉董璜。
《三国志·董卓传》:(董)卓弟(董)旻为左将军,封鄠侯;兄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宗族内外并列朝廷。
王允派出名将皇甫嵩率军讨伐郿坞,董旻等人不敌,董卓的九十多岁的母亲出来求情,皇甫嵩都置之不理,将董氏家族屠杀殆尽。
董旻,董璜以及董卓年幼的儿子,孙子,孙女,不用说,肯定也没有活路。
董家人死绝了,还有一个外亲:女婿牛辅。
董卓生前就重用女婿牛辅,让他率军驻扎在陕县,指挥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攻打关东等地。
《三国志·董卓传》初,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典兵别屯陕,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略陈留、颍川诸县。
当时,李傕等人还在兖州陈留一带作战,陕县的牛辅先得到长安的消息:岳父董卓遇害,董氏家族尽数被诛。
王允派吕布去攻打牛辅,而吕布则派李肃领军,结果李肃打不过牛辅,回来后,吕布一气之下把李肃给杀了。
牛辅虽然赢了一场,但是心里还是没底。这时候,驻军在渑池的中郎将董越(史书上并没有说此人是董氏族人)前来投奔牛辅,本是要商议对策和出路,而牛辅听信算命人的话,以为董越是要来取自己脑袋,卖给长安朝廷。便使诈杀了董越。
此后,牛辅军营发生夜惊,士兵们认为跟牛辅坚持下去没有前途,大家纷纷逃散,牛辅见状,也准备收拾东西跑路了。结果,牛辅手下有几个胡人,觉得牛辅的脑袋很值钱,于是把牛辅给杀了,献给长安朝廷。
所以,在关东作战的李傕等人,因为时势,被凉州人推到前台来,成了“龙首”。
李傕的崛起
由于董卓的亲人、亲信纷纷死亡,凉州军团一时间可以说是群龙无首。
李傕等人在关东听闻长安变故,也吓得赶紧撤军回关中来,也没能赶上见牛辅最后一面。
李傕自认为并不是董卓党羽,希望长安朝廷能够给予赦免自己的罪责,可是王允对李傕的请求不以为然。此后,在关中一带,谣言四起。有人说“王允要杀光关中所有的凉州人”。
李傕等人也是坐立不安,也想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但是,在这个时候,贾诩劝住了李傕等人。
贾诩说:“我听说长安有人说要杀光凉州人,诸位若抛弃军队,只身逃亡,我相信,一个亭长都能把你们抓获。不如我们集合军队,团结起来,一起去攻打长安,替董公报仇。如果事成了,我们就奉天子以正天下,若事败了,我们再跑路也不迟。”
李傕等人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纷纷同意,互相联络,把散在关中的凉州人团结起来,一起去打长安城。
所以说,正是因为董旻、牛辅这些董卓的亲人死了,凉州军团的重任才落到了李傕的身上。
李傕率军向长安进军,王允还派徐荣、杨定、胡轸去讨伐,结果杨定和胡轸是凉州人,在战场上倒戈,徐荣始料未及,遂战死沙场。
五月二十四日,李傕率军抵达长安城下,当时军队已经有十万人之多,随行的将领有郭汜、张济、张绣、贾诩、李蒙、王方、樊稠、杨定、胡轸等人。
围城第八天,六月一日,长安城内还出了内应,有一群来自蜀地的叟兵,打开了城门,李傕率凉州军杀入长安城内,把王允赶下台,完成武力篡权之举。
从此,长安朝廷再一次落入凉州集团的掌控之中,李傕成为又一位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