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夫之于盐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鲜为人知的是,陆秀夫除了与南宋最著名的状元文天祥双忠并列之外,还与同时代另一位状元有交集,而后者也是一位民族英雄,其抗元事迹并不亚于文、陆二公。
这位在陆秀夫、文天祥之前殉国的状元,姓陈讳文龙,福建兴化(莆田)人,曾两度出任参知政事(副相),死后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忠肃”。
1
乾隆《淮安府志》卷二十九·艺文,选载了陆秀夫的两篇文章,第一篇便是《劝陈文龙书》。
写信时间是景炎二年(1277)春正月二十,陆秀夫因得罪当朝左丞相陈宜中,被贬到潮州,因而自称“罪人”。而陈文龙为参知政事,且曾任福建、广东宣抚使,故而陆秀夫在信中尊称他为“大宣抚陈相公阁下”。
国家危亡之际,陆秀夫为何要写信给陈文龙?他要劝陈文龙做什么?
此事说来话长,我们简短截说。
陈文龙生于1232年,福建兴化(今莆田)人,比文、陆均年长几岁。陈文龙为世家子弟,祖上陈俊卿,1238年殿试榜眼,曾因得罪奸相秦桧而被贬,后入阁拜相,爱国有为。陈文龙于1268年中戊辰科状元(比文天祥晚12年),其原名子龙,宋度宗赐名文龙。
时贾似道为相,“爱其文,雅礼重之”。后文龙为襄阳战守直言,开罪贾似道。不久战局崩坏,贾似道悔,复用文龙。陈文龙两次出任参知政事,受命于危难之间。
2
端宗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元军猛攻兴化军(今福建莆田),陈文龙居乡募兵,坚守不降,但手下贪生怕死之辈暗中降元,协助元兵抓住了陈文龙。
贬居潮州的陆秀夫闻之,担心这位状元名臣意志不坚,立即写去一封信,既表明自己誓死报国之志,“今车驾蒙尘,中原荆棘,淮东、江西、闽广诸路俱败陷。北向长望,无寸土干净,秀夫岂敢游逸此土哉!”更劝陈文龙以死明志,不能失了臣节,损害民族尊严。
陆秀夫写道:“宣抚被执不降,亦不死,此复何如想?身死不足惜,国事不可为,为可恨也。周粟虽佳,夷齐耻食,毋令首阳独孤洁。”意思是你既已被捕,既不投降,又不自尽,究竟想干什么?劝君莫要失节让人耻笑!
然而,陆秀夫多虑了!
守兴化城时,元军两次遣使招降,均被陈文龙当场焚书斩杀。军中有动摇,陈厉声相告:“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被抓后,面对凌辱,这位大宋状元指着腹部凛然道:“此皆节义文章,可相逼邪!”
也许是听了陆秀夫的劝告,“周粟虽佳,夷齐耻食”,加上早有死志,陈文龙被押送临安途中就开始绝食。到杭州后,他以羸弱之躯,坚持要拜岳庙(一说被押地太学所供岳飞画像)。景炎二年(1277)四月二十五日(农历),陈状元在这位民族英雄灵前失声痛哭,竟“ 一恸而绝”!
陈文龙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殉国于杭州岳飞像前的状元,比陆秀夫厓山殉国早二年,比另一位大宋状元文天祥早六年。
大宋两名殉国状元“隆名并峙,同为一代忠贞”(林则徐语)。陈文龙曾对军中动摇分子说:“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此语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一句相合。陈文龙被捕途中作诗《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个中有句“惟有丹衷天地知”,可说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另一种表述,也可视为对陆秀夫《劝陈文龙书》的回复。耿耿丹忱,烛照古今!
3
陈文龙死后被谥为“忠肃”,与同葬西湖的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忠肃”。他的忠贞节烈,与文天祥、陆秀夫一样,代表了华夏民族的浩然正气,为后世景仰。只是其著述散失殆尽,文名不显,鲜为人知。
一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