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史:分析宋太祖赵匡胤两次征讨“北汉”未果的重要原因

宋史:分析宋太祖赵匡胤两次征讨“北汉”未果的重要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大吉大吃 访问量:4740 更新时间:2024/1/19 1:53:39

文/日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人的容忍都是有底线的,宋太祖赵匡胤在西征后蜀之后,太祖赵匡胤的脾气却变得越发急躁,就目前宋朝的形式而言,稍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灰飞烟灭的后果。

几年来太祖赵匡胤如履薄冰的度过了多少次关乎生死存亡的劫难,这让他认识到目前的政策和国策,不能在墨守成规,紧守国门。

更不能小心翼翼的四处纳贡,觉得用这些方法求得平安,十分被动,冷静下来仔细一想,还是要采取四处进攻,多面开花,让自己周围的这些小国家,都处在自己这个大宋朝的威慑之下。

在太祖赵匡胤的策划下,相继攻克了南汉的郴州,可是盘踞在江浙一带的小国吴越,虽然已经俯首称臣多年,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还有一个南唐,自己也曾经派去一位辩才极佳的小和尚,此刻正在长江边操练水军。

经过朝思暮想,得出的结论是,大宋朝目前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北汉和契丹这两个强敌。

太祖赵匡胤经过深思熟虑,制定了先南后北的计划,决定首先从北汉皇帝刘钧开始北伐,可是太祖赵匡胤目前遇到的难题是,他的大宋朝军中排名第三号人物的大将韩令坤死了,紧接着,太祖赵匡胤的发小慕容延钊的离世,也给太祖赵匡胤带来了沉重的痛苦。

一、公元968年,太祖赵匡胤开始有所行动了,他以最快的速度北伐,首先是以为刘钧讨回公道的理由出战,因为刘钧这个北汉皇帝,他有十个亲生儿子,可他死后却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养子刘继恩,这让太祖赵匡胤大动肝火。

首先,他命李继群尽快的攻下太原,这李继群率众兵马,果然不负众望,不到一个月就拿下了太原,可进城一看,北汉的皇帝又因为刘继恩的死更换了他人。

由于李继恩的死,这个北汉的国内陷入了一片混乱,原本这个刘继恩坐上皇位不久,他就想杀掉呼风唤雨把持朝政的宰相郭无为,因为这宰相郭无为早有他的计划,只要大宋王朝的军队能到太原城下,他就想强迫刘继恩投降,负责发动政变,推翻这看似篡权的刘继恩。

可当这郭无为下手时,刘继恩却死了,望着这空荡的皇位,国不可一日无军,于是郭无为等人,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共同推举了刘继恩的弟弟,刘继元继位。

没想到的是,这位刘继恩的弟弟刘继元表面看上去十分乖巧,实则心狠手辣,在他自己被推举为皇帝之后,立刻着手把先帝刘钧的十个亲生儿子全部诛杀,对于遗留的群臣,即使稍有不顺,也是难逃活命,此刻郭无为才意识到,这位自己推举的皇帝刘继元实难对付,再次想把他推下台已经毫无可能。

二、太祖赵匡胤采取的办法是,给这位北汉的宰相以重赏和承诺,同时赋给郭无为四十份由太祖赵匡胤亲笔签名的委任书,却给郭无为的是安国节度使,而许诺给刘继元这位皇帝的职务是平卢节度使。

郭无为却把这剩下的三十八份委任书烧毁掉,拿着他俩的委任书来给新皇帝刘继元看,这位新皇帝刘继元问郭无为,你觉得秦国公减削太师间中书令这些官职如何,郭无为不解,以为这刘继元在讨价还价。

可这位新皇帝刘继元却说:“楚王爱好恭孝呢?”郭无为这时才明白刘继元根本就没想过投降大宋朝。

原来这时北汉的新皇帝刘继元与契丹国达成了共识,正因为以此宋太祖赵匡胤又多了一个对手,北汉的援军——契丹铁骑,也因为北汉的援军契丹铁骑让宋朝的军队放弃了攻打太原,即使放弃,还是遭到了反扑,由此北宋的第一次出兵北汉,以失败而告终。

三、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次判断失误,因为赵匡胤认为北汉的皇位交替,并且由于新皇帝刘继元的滥杀无辜造成了举国上下的人心动荡,所以宋太祖赵匡胤要御驾亲征,志在必得。

因为这时在赵匡胤眼里还有一个判断,那就是契丹皇帝耶律述律死了,契丹国的政局一定不稳,而且他们更不会想到,宋朝军队刚刚吃了败仗,不可能会再次出兵;

更不会想到,宋朝的军队真的出兵了,而且这次出兵挂帅的不是李济勋,不是石守信,更不是符颜青,张永德等大将,而是久战沙场百战百胜的大宋朝皇帝赵匡胤。

对于赵匡胤的这个决定,遭到了举朝上下的反对,都一直认为,英明睿智的大宋皇帝赵匡胤这次的决定有些欠考虑。

可赵匡胤还是在一片愕然中再次征伐北汉,赵匡胤这次带兵出征的先锋是曹彬和党进,李济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布守,赵赞为步军都侯,这次的出战由于暴雨连绵,拖住了宋朝军队主力的行进速度。

而李济勋率领的前锋已进入北汉境内,北汉守城的这位号称无敌将军的刘继业没能拦住宋军,他守城失败了。

这位刘继业就是史书记载的杨继业,还有一个名字叫杨业,就是因为他的忠勇,明知前面是条死路,却还要战,很难想象这位忠勇的战将,是怀着什么样的一个心情来阻挡宋朝军队的。

四、这次的讨伐北汉,可想而知战场一定惨烈,不但主帅赵赞受伤,宋军也受到了重创,虽然把刘继业赶到了护城河里,可是此刻契丹援军到了,双方进入了胶着状态,都知道契丹国的铁骑十分彪悍。

宋军的攻城遇到了极大困难,即使是赵匡胤把汾河的水引向了太原城,可是北汉的顽强抵抗竟然让宋军久攻不下。

这一场大战使宋朝的军队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使宋军死伤无数,这个场面让赵匡胤这个皇帝犹豫了,即使是愤怒,可是静下来的理智让赵匡胤清醒了,契丹国的援军来到了城下,由于他们的勇猛使北汉士气大增,宋朝皇帝赵匡胤看取胜无望,无奈决定撤军,不过赵匡胤的这次撤军虏走了一万多户居民。

这就使北汉这个只有三万户居民的国度,彻底的感到了伤筋动骨,赵匡胤的这次撤兵让所有人包括北汉,契丹都觉得宋朝的军队失败了。

可此时作为大宋皇帝的赵匡胤明白,北汉留着也好,他就如同契丹国与大宋这个王朝中间的隔离带,如果没有北汉,宋朝在陆地上就直接与契丹接壤。

这就会产生更多的不安定因素,这些不安定因素的存在,定会消耗宋王朝的兵力和财力。

历史有许多记载,对这次北伐做了总的概括,大多都是用“无功而返和实力当归”来评价,其实这些评价都包含有遗憾和指责。

我们看待历史,要公正的去看,这次皇帝赵匡胤御驾亲征,虽然没有收服北汉,但是也不能说明这是失利,至少给北汉以重创和起到了威慑的作用。

在这次的皇帝赵匡胤御驾亲征中,留下这样一段佳话:在他的士兵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太原城久攻不下,作为皇帝的赵匡胤曾经对将士高喊“我宁愿不要太原城,不要北汉,也不想看到我的生死弟兄有这样大的伤亡。”

想想看,一个帝王能说出这样的肺腑之言,那随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将会与皇帝赵匡胤有一种什么样的肝胆相照,这就是君王与君心和老百姓的最近距离,谁再敢与这样的军队抗衡?

纵观宋太祖赵匡胤的这两次北伐,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自打大宋皇帝赵匡胤北伐以后,北汉的日子也渐渐难过,正是因为他们的这位皇帝刘继元,举国百姓也感到人人自危。

即使有契丹国的援助,可也没有免费的午餐,由于每年北汉要向契丹国进贡,这就使北汉的老百姓陷入了穷困潦倒时期,不过有北汉这个小国的存在,让契丹国和宋王朝他们之间有了这个缓冲的地带,这让宋王朝的赵匡胤对北部边境,少操了不少心。

最后我们总结,虽然宋王朝的皇帝赵匡胤北伐失败,是他的一时冲动,那么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睿智的一面,那就是他明智的决定撤兵。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根据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欢迎网友吐槽!请关注百家号:日尧居!坚持原创。

2019.9.5于佳市

标签: 赵匡胤

更多文章

  • 北宋有一虎将,曾多次保护赵匡胤,被诬陷谋反时赵匡胤只说了2字

    历史人物编辑:从保瑞标签:赵匡胤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那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最动荡的年代了,不过俗话讲乱世出英雄,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在这时候脱颖而出。他在乱世之中建立了大宋王朝,而在他登基的路上,总是免不了贵人相助,北宋开国大将张琼就是其中之一。张琼曾两次舍命保护赵匡胤的生命安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张琼才是赵匡胤成功的最大功

  • 宋太祖赵匡胤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朱明桂标签:赵匡胤

    我是靖宇读史,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題。宋太祖赵匡胤因为死的太突然,所以正史野史说法不一,令后世争议很大,成为悬疑案之一。记史书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第四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当他得知太祖病重,即与亲信

  •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把“武成王”关羽赶出庙堂?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赵匡胤

    关羽,字云长,山西运城常平村人。关羽与刘备、张飞结拜为三兄弟,刘备建立蜀国,关羽守襄阳、定益州、督江陵,被封为前将军。唐朝开始悬挂关公神像,关羽已经被神化。在中国民间的影响力深远,关羽忠孝仁义、智勇两全,简直就是战神的代表。后来又成了财富的代表,无所不能的神。但是这些表象没有遮盖住宋太祖赵匡胤的眼睛

  • 赵匡胤登基的当天,一个武将被满门抄斩,赵匡胤知道后痛惜不已

    历史人物编辑:十年磨一见标签:赵匡胤

    公元907年,盛极一时的唐朝覆灭,五代十国时期拉开帷幕,中国历史从此进入又一个割据混战时代。在长达50多年的五代十国时期,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小国林立,军阀连年混战,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中原大地沦为血火疆场。直到后周显德元年,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登基后,以一统天下为己任,他以非凡的胆识和才干,内修政理外

  • 定都开封赵匡胤一百个不愿意,他为何不选择洛阳?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赵匡胤

    北宋的都城是开封,不能说开封差,毕竟开封也是古都,位于华北平原的中心位置,处于运河和黄河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北方的水运重心,定都这里是很正常的事。但对于北宋来说,却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究其原因就一点,军事压力太大了。一旦游牧民族南下,那么几乎是一马平川,开封几乎没有任何防御能力。赵匡胤登基之后就确

  • 赵匡胤请亲弟弟射箭,弟弟将亲嫂一箭射杀,赵匡胤:贤弟,射得好

    历史人物编辑:肖瑶标签:赵匡胤

    古人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说的是兄弟之间精诚合作所能够产生的巨大能量,但同时又说“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说的是兄弟之间很容易就会产生种种的矛盾,在历史上关于这两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尤其是那一些有着巨大权力,巨大财富的贵族豪门之家。比如周公姬旦辅佐兄长武王,那就是兄弟齐心的典型例子,而李世民发动玄武

  • 赵匡胤为何将皇位传给弟弟而非儿子?因为赵匡胤不想步后周的后尘

    历史人物编辑:舞养生息标签:赵匡胤

    自古帝王多猜疑,开国君主更甚。建国后,清洗老臣饱受千年诟病。而宋朝开国时期,“杯酒释兵权”却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一轮权力的交接。赵匡胤也因此落了个“仁君”称号。大将军出身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替代了由郭威创建的后周。赵匡胤朝堂之上“亲贤臣远小人”,对外勤俭爱民深受百姓爱戴。但英明的君王在历史上却

  • 宋朝一武将杀了赵匡胤十几个贴身侍卫,赵匡胤却赏他1座豪宅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V标签:赵匡胤

    历史的进程,常常因某些意外因素被打断。比如北宋开国之初,北方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占据,严重威胁新生的宋朝。一代雄主宋太祖赵匡胤,先后平定了从南到北的各个割据势力之后,开始把雄心勃勃的目光望向北方,燕云十六州的收复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以赵匡胤的雄才大略,和北宋初年的身经百战的将士军队,此时收复燕云十六州将会

  • “灌酒高手”赵匡胤,扮猪吃老虎的权力玩家

    历史人物编辑:YES星球标签:赵匡胤

    说起“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毫无疑问大家都会想到大宋王朝顶层设计者: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皇帝周世宗手下的得力大将,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从一个底层小兵到九五之尊,赵匡胤的上位之路看似捡漏,实则离不开他自身的智慧。不仅兵不血刃登上帝位,还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

  • 赵匡胤的无间道,丑大了……

    历史人物编辑:爱动漫的晓峰标签:赵匡胤

    文/食堂01其养子、外甥刘继恩继位。新皇帝的屁股还没坐热,就挨了一记闷棍。亡国之危,扑面而来。还没等刘继恩喘口气...供奉官侯霸荣率十余人,手持利刃,很不友好地问候了刘继恩。刘继恩毫无防备,裤衩子都顾不上了,绕着屏风跑......被乱刀砍死。刘继恩刚死,宰相郭无为就率兵弄死了侯霸荣。来得也太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