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那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最动荡的年代了,不过俗话讲乱世出英雄,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在这时候脱颖而出。
他在乱世之中建立了大宋王朝,而在他登基的路上,总是免不了贵人相助,北宋开国大将张琼就是其中之一。
张琼曾两次舍命保护赵匡胤的生命安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张琼才是赵匡胤成功的最大功臣。
然而,好景不长,宋朝建国以后,张琼就因为性格问题被小人诬陷,说张琼要谋反,事情越闹越大,甚至还传到了赵匡胤耳朵里。
赵匡胤听闻救命恩人张琼要谋反的消息以后,没有任何犹豫,只冷冷说了两个字,就是这两个字,永久改变了张琼的命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舍身救主的张琼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张琼并不能算是北宋时人,他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就一直跟随赵匡胤东征西讨了。
据《宋史》记载,张琼是河北人,从小就天生神力,尤其擅长弓箭之术。不过,他一开始并没有受到赵匡胤重用,只是赵匡胤身边一个普通的弓箭手罢了。
他真正的崛起,是在跟随赵匡胤攻打南唐时建立的。当时,赵匡胤还是后周的一位杰出将领,有一次奉命征讨南唐军队,独自一人充当先锋领兵在前。
然而,赵匡胤却因为自己的位置过于深入,被南唐的舰队包围其中,进退两难,就在这关键时刻,赵匡胤身边的一位弓箭手默默站了出来。
弓箭手正是张琼,只见他张弓搭箭,在众目睽睽下将南唐防守大将一箭射杀。这一举动惊呆众人,南唐军队瞬间乱了阵脚,四散而逃。
赵匡胤顿时大喜,连忙带着将士们冲了出去,迅速推进到城墙之外,准备开展新一轮的进攻。然而,赵匡胤明显低估了南塘人的军事能力。
他刚刚来到城墙之下准备发起进攻,却看到城墙之上突然出现了一排车弩,还没等赵匡胤反应过来,漫天的箭矢就朝他扑面而来。
看着铺天盖地的箭矢,他放弃了抵抗,闭上眼睛等待死亡的到来,但一阵箭雨过后,赵匡胤惊奇地发现自己竟然完好无损。
当即他抬头一看,原来是张琼挡在自己面前,他身上插满了箭,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赵匡胤。
眼见敌人的下一轮攻击又要发动,赵匡胤没有办法,只能拖着已经昏迷过去的张琼回到阵中。张琼这才悠悠转醒,军医看着身上插满了箭的张琼,立刻着手处理张琼的伤势。
军医解释说,张琼的伤势没有别的办法,必须要把箭从张琼身上拔出来才行。要知道,当时的箭簇上可是具有很多倒刺的,想要拔出来就要承受莫大的痛苦。
不过,张琼的表现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在军医拔箭的时候,他不仅毫无反应,甚至还高声叫好,仿佛一点疼痛都感受不到,颇有当年关羽刮骨疗毒、谈笑风生的气魄。
后来,张琼伤愈复出,跟随赵匡胤一起建立了北宋王朝,他也因为护驾有功,被赵匡胤封为开国将军,位极人臣。奈何,张琼一介武将,又如何能在重文轻武的北宋朝廷中安然度日呢?
性格直爽、遭人陷害
首先必须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张琼这个人是武将出身,他的性格比较蛮横,有时候也会目中无人。
尤其他又在开国以后被封为高官,张琼这下更加骄傲了,经常在宫中横行霸道,其他文武百官知道他是赵匡胤的救命恩人,只能默默忍受张琼的欺侮。
长此以往,张琼在宫中的名声越来越臭,甚至连赵匡胤本人也开始对蛮横无理的张琼看不顺眼了,更不要提宫中的其他大臣们了。
曾经,有不少人劝告张琼要收敛一点,可张琼依然我行我素,这让北宋的官员们非常不快。这些人暗暗下定决心,要惩治这个蛮横无理的人,哪怕他是赵匡胤的救命恩人。
有一天,赵匡胤的宠臣史珪和石汉卿在商议事务,张琼突然凑了过来,开始对两人大放厥词,讥笑他们自不量力。
史珪和石汉卿气不过,就打算好好杀一杀张琼的威风。说干就干,随后史珪开始在宫中四散谣言,说张琼擅自挪动兵马,还在自己舍中豢养了上千仆人,作威作恶,令人发指。
后来,民间甚至还传出,张琼诋毁赵光义的传言。张琼在宫中的名声本来就很差,史珪污蔑张琼的事在宫中越传越广,不少人都相信关于张琼的谣言是真的。
张琼的“卑劣行径”闹得满城风雨,连赵匡胤都被惊动了,下令召来史珪问清楚情况。史珪急忙赶到,声情并茂地给赵匡胤讲述了张琼的“卑劣行径”。
赵匡胤大惊,他没有想到自己曾经的救命恩人竟然会变成这样。于是,赵匡胤没有犹豫,他甚至没有去亲自探求张琼的情况,就冷冷地说了2个字“处死”。
只是,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张琼干脆直接跳井自杀了。张琼的死令人唏嘘不已,那么,张琼难道真的像史珪传言的那样不堪吗,竟然会被直接处死?
“处死”真相
据《宋史·张琼列传》记载,赵匡胤在张琼刚死的时候就后悔了,立反应过来命人去探查张琼的情况,这才发现事情的真相。
原来,张琼的家中并不算富裕,传闻中的百名仆人实际上只有区区三人,赵匡胤懊悔不已,责备史珪、石汉卿诬陷他人。
对此,石汉卿连忙说了一句“张琼的仆人可以以一敌百”,赵匡胤眼看就要发狂,但一想到张琼已经死了,就没有再追究下去。
后来,他命人要善待张琼的家人。或许很多人会感到奇怪,张琼可是赵匡胤的救命恩人,怎么可能这么轻易地死于小人诬陷。
又或者说,赵匡胤为什么会那么糊涂,听信小人的谗言。即使,此事发生之后,明知有问题也不追责造谣之人的问题呢?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宋朝的国策。众所周知,北宋从建立之初,就一直施行重文轻武的策略,不少武官不仅得不到重用,甚至还会被朝廷排斥、削弱军权。
如今看来,这种政策说不上是好是坏,但对于宋太祖赵匡胤来说,身边的这些手握重兵的武将们,迟早是要被除去的。
张琼只是正好撞在了枪口上,哪怕他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赵匡胤也不会放过。事实上,张琼是否真的有恶劣行径,根本就不重要,所以赵匡胤没有去探究真相,而是选择直接处死张琼。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赵匡胤当时会毫不犹豫处死张琼,因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便是帝王之心:“敌国灭、功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