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仲淹论兵西北,宋仁宗恍然大悟,官职连升三级

范仲淹论兵西北,宋仁宗恍然大悟,官职连升三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丽萌 访问量:2644 更新时间:2024/2/28 17:19:07

一、起复

西夏元昊叛乱,范仲淹正被贬越州。宋仁宗看出范仲淹是一个忠正的能臣,国家有难,遂召回范仲淹,授天章阁待制,先主持永兴军(军是宋代行政区划名称,永兴军治所在西安)军政,又改任陕西都转运使,再升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夏竦的副手,负责抗击元昊。

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不掺和任何私心。之前,他与宰相吕夷简斗争,那是因为吕夷简私心太重,任用的都是私交亲信。斗争的结果,范仲淹被贬,吕夷简被罢相。现在,仁宗又起用吕夷简为相,专门嘱咐范仲淹捐弃前嫌。范仲淹叩头辩白道:“我之前与吕相争论的是国家事,于吕相并无嫌隙!”说罢,义无反顾地去赴任了。

二、经营延州

西北的战事形势严峻。延州(今延安)已经处于国防的前线,很多军砦失守,是一个烂摊子。范仲淹自告奋勇,要求去最前线。仁宗大喜,提升范仲淹为户部郎中,主持延州军政。

之前,范仲淹在多处地方都有任职经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却从未有指挥军事的经历。但是范仲淹胸中自有韬略,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军事无外乎人的因素和经济的因素的总和。范仲淹有自己的抓手。

范仲淹到任延州,首先抓了选将、练兵。宋朝承平已久,边务废弛。战争爆发后,仁宗下诏,把延州边防军分为若干部队,总管统万人,钤辖统五千人,都监统三千人;敌军来袭,官阶低的军官先带兵迎击。这种做法,既违背了战争的规律,又影响部队的士气。试想,当低级军官在城外殊死拚杀,高级军官却在城内安卧,士兵们会怎么想!

范仲淹认为这样调兵遣将,是取败之道。他检阅延州军队,选精兵一万八千人,分为六支部队,分由六个骁勇善战的军官统领,分别训练。敌军来袭,根据敌军众寡,有针对性地调兵遣将迎击。

其次,范仲淹加紧完善防御体系。在延州城北部筑青涧城,当敌进攻要冲,为延州建立一道外围防线,互相配合作战。又加强粮食生产,允许民间自由贸易,互通有无,既保障军粮供应,还能稳定当地经济、社会,不致发生混乱。还奏请朝廷在延州南部鄜城建设军事后勤基地,从附近地区征收军粮运输到鄜城,每年春夏青黄不接时,调延州军队来这里补充给养,能省下十分之三的粮食支出。仁宗非常赞许,下诏鄜城为康定军,成为正式行政编制单位。

次年正月,仁宗急于平叛,下诏诸路宋军深入元昊领地讨伐。范仲淹提出反对。他的策略,元昊兵锋锐利,应避实击虚,总的原则,以政治招抚为主,军事进攻为辅,不断压缩元昊的势力。他上书仁宗指出:正月塞外大寒,我军曝师于野,作战不利;应等到春深时节,元昊军马瘦人饥,敌人处于劣势,我占据主动,容易制胜。当前延州一线,边防军备已得到整顿,军队纪律严明,士气高昂,元昊军虽然猖獗,却已受到震慑,没了底气。我军只须控扼元昊进攻的要冲,以守为攻,同时发现元昊部族间的嫌隙,分化瓦解,消弱叛军势力。

范仲淹同时提出当前军事进攻的重点,在于北上攻取绥州、宥州,修筑堡垒,进一步完善延州防御,屯兵营田,做持久打算。如此,附近汉、羌边民,必然归附,这又是开疆拓土的上策。

仁宗批准施行。范仲淹的策略很快收到实效:军事上,延州以北广大疆域悉数回归宋朝的军事控制之下,元昊既不能南下,又不能东进,被死死压制在旧有范围内;政治上,各族边民不断重返家园复业,变回宋朝的子民。

相持一段时间,元昊占不到便宜,终于示弱,交还了俘虏的宋将高延德,趁机捎来求和信。范仲淹立即回信诫勉。不料,又爆发好水川之战,宋军大败,元昊有了底气,给范仲淹的回信态度蛮横。范仲淹大怒,当着元昊使者的面烧了元昊的回信。消息传到京师,引起了一场风波。有大臣弹劾范仲淹不该擅自与元昊通信,也不该擅自烧掉元昊的信件,建议处死范仲淹。仁宗给压了下来,但也不得不对范仲淹降职调离,以平息非议。

范仲淹离开延州,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政治军事遗产。经过范仲淹的整顿,延州的防御已相当完备,自延州向北,经绥州,到宥州黄河南岸,这一道防线,像一条锁链,紧紧地锁住元昊扩张的势力;延州边军训练有素,有能力控扼北线边防;汉、羌边民纷纷归附,宋朝牢牢地控制了这一地区。

三、运筹环庆

范仲淹降了职,离开了风风火火战斗过的延州,不馁不怨,继续经营西北防务。他调往稍靠南面的环庆路(路是宋代行政区划,比府、州、县级别高),任军政主官。虽然是宋朝第二道防线,却是社情复杂。当地羌族酋长六百余人,在宋朝与元昊间骑墙摇摆不定,甚至与元昊约为内应,进攻宋朝。范仲淹到任后,立即请示仁宗批准自己巡视地方。先以仁宗名义表扬了羌族酋长一番,接着话锋一转,要求酋长们遵守宋朝法令,杜绝私刑,否则严惩。同时严禁部民趁着兵乱投靠元昊,违令者处罚并追责部落酋长。范仲淹明白,当地羌族群众投奔元昊也是慑于压力,为的是保全生命。所以他又规定,宋军为羌族部落提供军事保护,元昊来袭,各部落进入附近军事堡垒,由官府管吃管住。由此,解决了羌族人民的后顾之忧。范仲淹对羌族群众关爱有加,一方面重新恢复了当地法律秩序,保全了人民的人身财产,另一方面对他们一视同仁,推心置腹,纳之不疑,深受少数民族群众爱戴,呼他为“龙图老子”。

稳定了当地政治局势,范仲淹可以腾出手来建设军备。

范仲淹在环庆路,主要策略仍旧是在要害处修筑堡垒,让这些军事据点,像钉子一样,把元昊的手脚死死地钉住、钉牢。

庆州北部的马铺砦,位于后桥川口,已经深入元昊势力的心腹地带,范仲淹打算在此营筑堡垒,考虑按部就班进行,元昊军必定来袭扰,于是秘密派遣儿子范纯祐、蕃将赵明先带部分兵马占领马铺砦,自己亲率大军随后。部将们都不知道此行的目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能闷着头跟进。走到目的地附近,范仲淹突然下令就地修筑堡垒,大家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官兵们七手八脚干起来,十来天就干好了。等到元昊得到消息,城堡已经竣工。元昊不死心,派出三万人马杀来,也使出计谋,佯装败逃向北。范仲淹识破,告诫宋军不得向北追击。后来侦查,元昊在北面果然设伏了重兵。新筑的堡垒称为大顺城,如钢钉楔入元昊的腹心,控制大片地区,附近亲近元昊的一些部落自此不敢再进犯环庆路。

对于不服宋朝的一些比较顽固的羌族部落,范仲淹的原则是不轻易攻伐,而是断绝他们与元昊的联系,使他们死心塌地归附宋朝,即使这些人对朝廷阳奉阴违,也不与他们决裂。当时,泾原路宋军计划进攻骑墙的明珠、灭臧两个部落,范仲淹赶紧劝止。他说:明珠、灭臧两部落道路凶险,不可轻易攻击,之前已有我军在彼处全军覆没的教训。这两个部落平时不服朝廷,做了不少违抗法令的事儿,贸然大加讨伐,必将导致彻底决裂,他们必定与元昊互为表里,里应外合,向南侵入原州,向西袭扰镇戎,向东侵犯环州,如此一来,边地永无安宁。不如向北攻取细腰、葫芦等地营筑堡垒,断绝二部落与元昊的通路,如此这两个部落就安生了,环州与镇戎东西交通通彻,互相配合,平息此处边患就不成问题了。

后来,宋军在定川寨(在今天宁夏固原附近)打了大败仗,元昊军趁势南下,兵锋直指关中膏腴之地,百姓纷纷逃亡山间。范仲淹亲自率领精兵六千驰援。元昊听说范仲淹来了,顾不得抢掠,迅速回撤。范仲淹威名如斯。当初,仁宗听到定川寨大败的消息,按着地图说:“若范仲淹出援,我无忧矣。”后来又听说范仲淹兵不血刃,把元昊给吓走了,大喜说道:“我原本就知道范仲淹可用也!”立即加封范仲淹为枢密院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范仲淹以自己没有出一刀、杀一敌,不肯接受加封,仁宗执意晋升。

四、经略西北

宋朝与元昊的战争,到了后期,北部延州防线,经过范仲淹的早期经营,固若金汤,元昊无法逾越一步。双方基本在南线环庆、泾原、秦凤三路胶着,而泾原路是兵火的重灾区。仁宗打算让范仲淹任泾原路长官。范仲淹审时度势,自认独力难支,遂提出自己的战略构想。南线三路,范仲淹主政的环庆路位于最北,秦凤路处于最南,薄弱的泾原居于两路之间。这种形势下,范仲淹提出了环庆、秦凤两路夹助泾原的构想,并建议了人事安排。仁宗完全采纳范仲淹的建议,重新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范仲淹、韩琦庞籍分任,统一指挥对元昊作战。朝廷和边疆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把陕西西北边境建设得固若金汤,元昊再也占不到便宜,不久被迫与宋朝约和。元昊战乱平息。

为了表彰范仲淹的功劳,仁宗加封枢密院副使(国防部副部长)。

作者:秦磊

特此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制作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文中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清平乐》彩蛋:范仲淹喝洗脚水,路人“讽刺”皇帝没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家乡的美味标签:范仲淹

    电视剧《清平乐》持续热播,作为一部讲述北宋风貌的古装剧,导演张开宙用一种缓慢的节奏将这部剧徐徐展开,以期望观众能发现剧中隐藏的多处细节。剧情播出至今,《清平乐》中已经埋下了很多“隐藏剧情”和彩蛋,我们不妨来盘点一下,看看你都发现了没?开篇第一集中,宋仁宗得知亲生母亲的事情,纵马狂奔出场,在道路上差点

  • 范仲淹家族800年不衰,全靠这8个字!

    历史人物编辑:郭运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可能并不为人所熟知,但是他的名句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出自范仲淹之口。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北宋时期,范仲淹一介布衣,为了考取功名利禄,范仲淹不断努力学习,最终走入仕途。北宋同时期官员称范仲淹为“本朝人物第一”,由此可见范仲淹的威望有多高。范仲淹家族至今已经

  • 范仲淹为宋朝鞠躬尽瘁,为何最终被宋仁宗厌恶?

    历史人物编辑:梁娜标签:范仲淹

    以一篇文章写红岳阳楼,范仲淹到底有多牛?如今岳阳楼依然耸立,却不见当年写文之人。千百年来,《岳阳楼记》惊艳了无数岁月,它早已成为了各大学子的座右铭,激励着无数人奋马扬鞭。范仲淹出生于北宋,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一生仕途坎坷,虽然他官至副丞相,但是却因为直言进谏惹得皇帝不爽。他屡次遭到朝廷的贬谪

  • 宋朝的官员升迁,为何要讲究论资排辈,范仲淹想改革为什么没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贪吃的骆驼标签:范仲淹

    今文资三年一迁 ,武职五年一迁 ,谓之磨勘 。——范仲淹 宋朝是我国古代科举取仕的第一波高潮,它宋朝和唐朝的国祚时间相差不是太大,国土面积更是逊于大唐的巅峰,但是录取进士的数量,竟然快达到了唐朝的近9倍。(唐朝的进士数量总数,大约为7000多人,唐朝的进士人数大约为60000人)那么宋朝进士的

  • 建设范仲淹文化园的初步设想(4-4)

    历史人物编辑:李三的篮球标签:范仲淹

    四、其他说明1、可以肯定,范仲淹文化园建成之后,必将成为盐城文旅的浓墨重彩之笔,盐城的又一张城市名片。结合周边已经形成的配套设施和美妙风光,必能为广大游客看得到盐城的文化特色,吸收得了范仲淹文化的营养,精神上有所收获,并且愿意在此地游玩、吃住,愿意口口相传,以影响更多的游客来我盐城。2、眼下,正值范

  • 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历史人物编辑:郭运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宋代庆历新政的主持者范仲淹一生颇为传奇。尤其是他一生三起三落,给人无尽的思索。一、1029年,初入仕途的范仲淹不明觉厉,上书奏请章献太后还政仁宗赵祯(按宋朝律例,幼帝年满20 就可以正式即位),大怒的章献太后将其贬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通判。离开开封时,前来送行的一众好友勉励他:“范君此行,极为光耀

  • 《清平乐》:庆历新政致朝臣厌恶,范仲淹真的成为了范仲“厌”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烟波标签:范仲淹

    题/《清平乐》庆历新政要来了!是时候科普下庆历新政始末了!文/有疾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前言:电视剧《清平乐》中,剧情终于进展到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这里。先前不停铺垫的富弼、范仲淹、韩琦、夏竦等人将会又一次展开激烈的交锋。在

  • 范仲淹是怎样的人?范仲淹为什么遭贬到邓州后,创造了举世名作?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范仲淹

    好水川一战,宋军惨败,范仲淹其实没什么责任,可因为受人诬陷,也就与韩琦一起受到了处分。后来,宋军连连败在西夏手里,损失惨重,宋仁宗又不得不重新起用韩琦、范仲淹。韩、范二人重新上任之后,同心协力,加强防守,使宋夏边境安定了一阵子,尤其范仲淹指挥得力,屡屡挫败夏军,声名传得更响了。宋仁宗觉得范仲淹确实是

  • 为什么有人说,范仲淹配不上文正的谥号?范仲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范仲淹

    提到北宋名臣范仲淹,大家往往第一反应,都是那句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很多熟悉宋朝历史的朋友,更会知道,范仲淹在北宋的历史上,地位到底有多高。不过近年来,网上却有很多文章,对范仲淹持贬低态度,认为范仲淹的成绩其实也不过如此,根本就配不上后世那么高的评价。对于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

  • 《范仲淹》:范仲淹的出将入相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徐鹏元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郭宝平 / 凤凰出版社 / 2022-7-1文丨云海一介寒儒,苦学成才;身在卑位,心怀天下;几经浮沉,出将入相;主持新政,风波迭起。这就是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贤臣范仲淹。作家郭宝平在通读范仲淹全集的基础上,在历史小说《范仲淹》一书中,“依托历史写小说,以文学笔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