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写下文学巨作,诬陷昔日挚友,沈括到底是科学天才还是无耻小人?

写下文学巨作,诬陷昔日挚友,沈括到底是科学天才还是无耻小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春秋录 访问量:3080 更新时间:2024/1/16 15:11:40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两宋的发展其实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尤其是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三教并行、崇尚儒雅、学派林立,而且十分具有包容精神,有着各种各样的创新思想,经世理念等等,甚至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就是在宋朝被发明出来的。

由此可见,宋代时期才子、能人辈出,而沈括更是可以称为佼佼者。他不但对医术有所研究,还是不得多得的科学天才,在数学和物理方面也小有成就。但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天才,却是陷害苏轼的始作俑者,多了一副无耻小人的形象。

沈括是不可多得的天才,在各个方面上都有成就

沈括是浙江杭州人,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不管是祖父,还是父亲、伯父等人皆为进士。而沈括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本身也勤奋好学,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将家里的书全部看完了,他的老师也夸他非常聪慧,理解能力很出色。

沈括经常跟随着父亲游历州县、去过泉州、润州等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他更是对大自然的奥妙产生了非常浓郁的好奇心。不过因为他从小就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且需要服用中药进行调理,所以他并不能次次都跟着父亲出去游历,每次游历也是在外短短几天就回家了。

所幸的是沈家在医学上颇有研究,更是有着家传的医学书籍,而沈括为了能早日调理好自己的身体,避免让家人再为自己操心。不但熟读了这本书籍还特意广集药方,开始自己钻研医术,渐渐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身体调养的也不再像小时候那般虚弱。

过了几年,沈括借居在苏州舅母的家中,从舅舅书房众多的藏书中受益颇多,对军事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时常与舅舅一同推演沙盘,练习兵法。等到次年,沈括的父亲去世,他暂时接任了父亲的职位,治理沭水,开发农田,且颇有成效。等完成这些后,他辞去了职务,去了哥哥的府中,专心备考科举。

嘉佑八年,沈括进士及第,却因为排名在第六名之后,只能等候安排。第二年,他就被任命为扬州的司理参军。等到治平二年,他受人举荐,被调入京师,接触到了有关于浑天仪的事物,学习到了天文学;熙宁元年,他被升任为馆阁校勘,可以接触到皇家上百本的藏书,进一步展开了学习。

由此可见,沈括之所以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甚至写下了有着涵盖着天文学、数学、物理、生物等等内容,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少不了家里的培养、本人的自觉好学以及仕途之路给他带来的影响。

沈括会从每个新的职位中学习并吸取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经验。他更是胆大心细,善于动手,曾经改进了不少天文仪器的结构,比如像是浑天仪、圭表等等;他还专门研究过各种时期的地图,为研究自然地理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但就是这样博学多才的人,他的人品却一直饱受争议,毕竟他对苏轼先生做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沈括与苏轼是昔日好友,但奈何政见不同

事实上,在北宋建立之后,朝廷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削弱官员的权力,便采取了一职多官制,不过设立的官职都有固定的数量。而从宋真宗时起官员们就日益增多,到了宋仁宗时期,因为采取了"恩荫制",积极笼络人才,导致了"冗员"局面的产生。

宋朝又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抵御敌人的侵略,实行了"养兵"的政策,形成了非常庞大的军权系统。而"冗兵"、"冗员"的现象出现,导致了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来就不充足的国库更加拮据,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又形成了"冗费",这三个问题使得北宋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境地。

等到宋仁宗即位后,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繁荣,但实际上社会内部矛盾不断,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许多百姓失去了求生之本,过得苦不堪言。王安石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进殿提出了自己想要变法的主张,他认为应该对宋法进行全面改革、严惩贪吏、极力扭转宋朝现在的劣势等,但是宋仁宗没有采纳。

直到宋神宗即位,他一心想改变宋朝积弱积贫的局势,解决内忧外患的危机。于是,王安石再次坚决地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宋神宗应允了他。沈括就是属于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一员,他随着王安石积极推动变法,期望能够改变宋朝的现状。但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认为王安石的变法过于激进,提出了反对,苏轼便是保守派的一员。

两人虽然是在不同阵营当中,但其实两人早就相识了,还是好朋友。沈括要比苏轼大五岁,不过因为之前沈括的家人相继去世,他需要回家守孝,所以比苏轼晚了几年才正式入仕。但是他们两个人却非常有缘,曾经一同在"皇家图书馆"内共过事。

或许是有才华的人总会吸引彼此,沈括和苏轼经常一起探讨书籍,两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角度,这令两人都受益匪浅,他们也渐渐成为了可以一起吟诗作对,探讨文学的好朋友。但是不久之后,苏轼的父亲去世,需要回家守孝,等他再次入仕,两人却政见相勃,昔日的好友成为了敌对之人。

昔日关系不错的两人,此刻的政治观念已经变得不同,在朝堂上争锋相对的次数日益增多。不过苏轼的心胸一向宽广,多有忍让,他认为即便政见不同,但两人也并不是必须要老死不相往来了,他依然非常欣赏沈括。面对沈括之后的约见,他并没有多想,欣然赴约,却没想到会成为自己之后悲惨遭遇的开端。

沈括为了推动变法,陷害苏轼,成为了"乌台诗案"的导火索

当时,王安石变法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身为反对派的苏轼等人自然受到了波及,苏轼被下放到了杭州。期间,沈括身为"中央督察",曾经到杭州巡查过,并且特意拜见了苏轼,苏轼自然是热情相迎。

沈括的脸上也是洋溢着非常和善的笑容,丝毫没有在朝堂之上与苏轼针锋相对的模样。他和苏轼进行了一场文艺的谈话,只谈论诗作,不谈政事。苏轼认为自己很久没有与如此才华横溢的人共讨文学了,所以非常的开心。

他哪里会想到,其实沈括把他所写的诗句摘抄下来,并不是用来欣赏,而是为了将那些可以被认为是非议朝堂、讽刺宋神宗的句子给挑选出来,并进行了详细的批注,再上表给宋神宗呢?所幸的是,宋神宗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但沈括的这一行为却给王安石的幕僚们,李定、何正臣等人树立了"榜样"。在王安石因为推行变法顶撞了宋神宗,再次被罢相的时候,他们效仿沈括的做法,紧盯着苏轼的一举一动,对苏轼写下的诗篇进行各种曲意解读,并且放大了苏轼在诗句中对新法不满的想法,将这些统统上报给了宋神宗。

此时推行新法的正是宋神宗本人,苏轼的那些诗句明显是对他的大不敬,一怒之下,就将苏轼关进了大牢,更是牵连了司马光和苏轼的其他好友们。不过幸好还有不少人为苏轼奔走,因此被关了几个月之后就被放了出来,并无性命之忧,但是在这期间,一直被苏轼当作是好友的沈括却从未为他说一句好话。

出狱后的苏轼则是心灰意冷,原本他诗作的风格是挥洒自如,多是抒发自己的豪情的。但是经过这一惨淡遭遇,他的诗句不再像以前那般豪放超逸,相反越来越热衷于描写自然,着重于人生感悟。等到晚年之后,更是进入了"佛"的境界,非常的淡泊于世,而他对于自己曾经遭受过的冤屈渐渐的看开了一些。

其实估计沈括也没有想到自己陷害苏轼的行为,会成为"乌台诗案"的导火索。但他因为苏轼与自己的政见不同,阻挡了自己的升官之路,就不惜陷害昔日好友,可见是一位不择手段的人。而且宋神宗在"乌台诗案"前曾经多次当着众大臣的面夸奖苏轼,同样身为才子的他却很少受到大肆的嘉奖,想必心里多少有些不平衡,有可能也是出于嫉妒的心理,两者结合在了一起,才会做出了这种小人行径。

标签: 沈括

更多文章

  • 不明飞行物(UFO)曾在古代出没,沈括和苏东坡等人都有相关记载

    历史人物编辑:华的缠生活标签:沈括

    沈括《梦溪笔谈》苏东坡《游金山寺》这是苏东坡36岁在夜游镇江金山寺时所写下的诗句,在这首诗中,出现了疑似描写不明飞行物的句子,其大意为,他在深夜看到了一个明亮的物体出现在江心,这个物体发出的强大光线使周围的宿鸟都纷纷惊起。对此有关研究人士有一定的争议,有人认为这只是苏东坡虚构的一个场景,用于抒发当时

  •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为宋朝保住山西地区,却因被诬陷发配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沈括

    我们都知道在宋朝时期是比较重文轻武的,在当时真正比较有名的武将,就只有精忠报国的岳飞,但是为国家立下功劳的文职官员却不少,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沈括。虽然他的官职并不高,但是所精通的东西却并不少,甚至还曾经帮助宋朝出使过辽国,不仅圆满的完成了任务,更是绘制了一幅对当时宋朝非常有帮助的地图。说起沈括这个人

  • 沈括是驰名世界的大科学家,为什么后世很多人说他德行卑污

    历史人物编辑:程浩说历史标签:沈括

    沈括,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每一个中国人想必都会对他多少有些印象,因为他连续多年一直出现在中小学历史课本中,他的名字和事迹,几乎是历史考试的必考题。沈括和他的巨著《梦溪笔谈》,相信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对此耳熟能详。沈括之所以如此被看重,是因为他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占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千

  • 宋朝文理全才沈括,有多牛?在国内不受重视,却被国外奉为神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沈括

    沈括在中国古代正史中仅仅是个一笔带过的人物。《宋史·沈括传》只简单地记载了沈括的生平及为官经历。对他的科学成就仅以一句:“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加以总结,就再无赘述了。沈括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先驱,他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造福了百姓,他的著作记载和传承了古代的

  • 宋代非凡的科学成就,三大发明的改进,沈括梦溪笔谈

    历史人物编辑:灵纹谈娱乐标签:沈括

    对于科学史家来说,唐代却不如后来宋代那么有意义。这两个朝代的气氛完全不同。唐代是人文主义的,而宋代则较重于科学技术方面······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旧时的历史学家,他们在研究历史时,往往把

  • 石油在古代有什么用?沈括用它做墨,苏东坡用它写字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建标签:沈括

    笔、墨、纸、砚,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文房四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代文化人的标配。笔墨纸砚的档次高地,也决定了主人的眼界和格局,特别是笔、墨、砚。笔和砚台作为非消耗品,一般一个好的砚台基本可以用到死了。与其他三个不同,墨属于快消品,需要经常购买,但也又不能失了档次,于是墨的市场就呈现

  • 千年以前,沈括如何用浑天仪力排众议,发现北极星真正位置

    历史人物编辑:白东旭标签:沈括

    来源:智慧人生大学天文学家,有一套观测星象的仪器称作浑天仪,分为浑仪和浑象。浑仪,可以测定行星具体的位置,在古代还有一个名字叫“玑衡”。浑象,设置在皇家密室之中,用水来推动,用水银来流转,其中各个以观测的星体在其中运转,模拟天体的运行。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三国时期吴国天文学家陆绩都制作过浑天仪。今天要

  • 沈括在乌台诗案事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头盔哥标签:沈括

    中国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文字狱,这场文字狱的被告是我国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词人,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并深受人民的喜爱,这个人便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苏东坡,这场文字狱也被称为乌台诗案。提及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李定等人,却很少人会想到沈括,那么沈括与乌台诗案之间有何关

  • 沈括:旷世全才沈括真的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梦想美食标签:沈括

    沈括是谁?首先你要知道他是一个旷世全才,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在现今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现在在一些书中他被介绍成了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他真的是这样嘛!接下来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全才。沈括,是浙江钱塘人,博学善文词,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不通晓,在中国历史上,自汉有张衡后,他是第二个

  • 沈括的官宦生涯是什么样的?著作有哪些?他总结了什么认识论?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沈括

    沈括(1033~1097),字存中,北宋杭州钱塘(今杭州市)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杰出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历史考古、音乐、美术、工程技术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是一位进步的政治家。他晚年写的《梦溪笔谈》一书,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JosephNeedh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