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打好高中语文基础16:杨万里《插秧歌》

打好高中语文基础16:杨万里《插秧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阿朝掌勺 访问量:3893 更新时间:2024/1/23 8:08:48

每一道题,都是壹得老师亲自甄选。

先读原文: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②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③,照管④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鍪(mó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②渠:他。③莳(shì)未匝:指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莳,移栽、种植。匝,布满、遍及。④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描绘出插秧时节全家老少分工配合、抢农时插秧的忙碌场景。

B.三、四句写农人虽然穿戴雨具,却依然从头到胛被淋湿,可见农事艰辛。

C.五、六句写农夫对歇息用餐的呼唤未做相应回答,再次表现抢插的紧张。

D.七、八句写农夫事事操心,不仅担心田未插完,更担心无人看管鹅鸭。

2.下列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生动地写出插秧时的齐心协力。

B.用夸张手法把笠蓑夸大为盔甲,使人联想到战斗,突出抢农时的紧迫。

C.本诗运用不少口语词汇,语言通俗而活泼,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自然。

D.本诗既有全景描写又有细节描写,点面结合,体现了构思的新奇巧妙。

3.下列有关诗词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D.“诚斋体”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特称,杨万里号“诚斋”,故得名。其诗以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不雅而自成一家。

4.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一、二句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B.本诗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本诗的五、六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样,都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

D.本诗的七、八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5.下列各组对文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照管:照料,照看。

B.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半霎:极短的时间。

C.渠:河渠。 朝餐:早饭;吃早饭。

D.莳:移植。 匝:遍;满。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1】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2】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1】莳:种植。

【2】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诗“田夫”两句,写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秩序井然,一丝不苟。

B.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要提防鹅鸭捣乱。

C.苏诗“三夜”两句,写连日阴雨后天晴,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

D.苏诗“闭廪”两句,写诗人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

8.下列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与《插秧歌》最接近的一项是( )

A.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韦应物《观田家》)

B.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张继《山家》)

C.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王禹偁《畲田词五首》其四)

D.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

10.下面对诗歌《插秧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一、二句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B.本诗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C.本诗的五、六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样,都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

D.本诗的七、八句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参考答案:

1.D 2.B 3.B 4.B 5.C

6.①从内容上来看,捕捉场景,新鲜有趣。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

②从语言形式来说,语言自然活拨。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

③从手法来看,想象丰富,设喻风趣。三四句,以笠比盔,用蓑喻甲,形象鲜明,使诗歌有趣活泼,更富有深意:暗赞农民的战天斗地的精神。

7.B 8.A

9.①杨诗正面描写劳动的场景。如:动词表现分工,局部特写表现辛苦,比喻手法增加生动性,对话描写突出劳身劳心。

②苏诗侧面描写表现劳动场景。如:用收麦人的“饥乏”和外孙的“劳苦辛”表现抢收新麦劳动的紧张、热烈;用“一竿晴日舞比邻”表现乡邻盼来晴日的喜悦,渲染抢收的迫切气氛,令人想见收麦时热火朝天的景象。

标签: 杨万里

更多文章

  • 唐朝时期的宋璟为官清廉,做事公平公正,给百姓做实在的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宋璟

    在中国的古代,有一个职务,在朝堂上,只比皇上低一级,掌管百家,掌握着极大的权利和力量,而这一职务,便是丞相。一个大臣对于一个国家的局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一个大臣,又有什么本事,又有什么本事呢?或者是十恶不赦的奸臣,或者是光明磊落的官员。我们要讲一讲唐代的一名大臣,他是一个很廉洁的官员。这是一代又一

  • 张柔少慷慨尚气节,善骑射,以豪侠称

    历史人物编辑:王德友标签:张柔

    张柔,字德刚,年少习武,以豪侠仗义闻名乡里。公元1213年,蒙古铁骑南下中原,攻陷河北、山东等地,张柔慷振臂一呼,组织亲属及乡亲们数千结寨武装起来自保,抗击蒙古大军。公元1218年,张柔率部与蒙古大军激战于河北易县紫荆关附近的狼牙山一带,兵败被俘投降了蒙古,成吉思汗十分赏识他,升任行军千户、保州等处

  • 王禀是太原保卫战的民族英雄,为何在《水浒传》中成为反派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书儿游戏日记标签:王禀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对中国的小说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从诞生开始就影响着中国小说文学的发展路途,也对中国民间认识两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小说中不只塑造了水泊梁山一般单八将的草莽英雄,也引入了很多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共同的组成了一部宏大的著作,再现了两宋时期草莽

  • 大争之宋名将王德用威震契丹,却因酷似赵匡胤而屡遭陷害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王德用

    很多评价中国历史的书籍中都将宋朝看作赢弱的朝代,认为这个朝代在军事上是非常虚弱的,先后被辽金夏三国入侵,于是有了弱宋的名声。有人认为宋朝采取以文御武的军事政策,才导致了文尊五卑的政治生态,这便成了弱宋的根源。在这种政治生态下,武将的能力无法发挥,自然在战场上难以取得理想战绩,于是宋朝面对辽金夏三国时

  • 钦差张纲奉旨巡行天下,却把车轮埋了,高呼:财狼当道、安问狐狸

    历史人物编辑:吃着瓜娱乐社标签:张纲

    汉顺帝汉安元年,皇帝选了八位大臣,巡行天下,考察吏治。前七位,都是年纪大的知名耆儒,只有张纲年岁最小,官位也最低。可是,张纲领命之后,在洛阳都亭,出发仪式上当众把车轮埋了,说了这句名言: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张纲不走了,回家就起草奏章,弹劾当朝的大将军梁冀。说他是封豕长蛇,朝廷最大的硕鼠。奏章一上,满

  • 流浪词人柳三变一生四次落榜,不受皇帝待见,却受歌妓欢迎

    历史人物编辑:郭宁标签:柳三变

    柳永原名叫三变,后改为永。人们都知道他是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也知道他大半生流浪,是个“专业作家”。柳三变跟他同时代的几乎所有作家都不同,他虽然也热衷功名,五次参加礼部的考试,但命运偏偏给他开了大半生的玩笑,前四次都让他落榜。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他才考中进士,得以进入仕途。进入仕途后,却长期得不到升迁

  • 柳三变的传奇之路,他死后歌伎相约清明‘吊柳会’

    历史人物编辑:倚梦倾城标签:柳三变

    柳永,字三变,婉约派代表词人,在北宋文学史上是一朵奇葩。记得在高中时候,读了他的《望海潮》和《雨霖铃》之后,对他的喜爱一直没有停止。仕途坎坷/p18岁那年,柳永意气风发,游于苏州、杭州等地,被东南形胜、繁华似锦的美景吸引了。与当地的歌伎打成一片!沉醉于听歌买笑的花花世界。24岁那年,开始进京赶考,可

  • 风流不羁的青楼词人,奉旨填词柳三变

    历史人物编辑:李韶彬标签:柳三变

    柳永,原名柳三变,北宋年间一个重要的婉约派词人。出生于官宦之家,一个典型的官二代。柳永其人,虽出生很好,又颇具才华,但个人命运实在称不上好。一辈子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仕途坎何,非常落魄,终其一身,又常出没于花街柳巷与妓女为伴。一个大词人,他的人生为什么会演绎成这样?984年,柳永出生福建崇安,祖父,

  • 天祚帝被女真打跑后,为何很快出现一个北辽政权对抗女真和北宋?

    历史人物编辑:大姐头美食标签:天祚帝

    北宋童贯北伐,实质上攻打的不是辽国,而是一个短暂的政权——北辽。公元1122年,金兵攻占大辽中京,辽国老大天祚帝逃跑。辽国的大臣发动“政变”,拥立耶律淳为皇帝。由于耶律淳和天祚帝是亲戚,这次政变表面原因不是推翻大辽,而是为了有个领导集团挽救大辽,所以各种军政制度和辽国一致,历史上称为北辽。北辽的建立

  • 徽宗打算消灭天祚帝,郭药师一番话,让他感动不已,打消了念头!

    历史人物编辑:娱美人娱记凌云标签:天祚帝

    月儿弯弯照九州(二十四)郭药师来朝宣和五年六月,徽宗召见郭药师,礼遇甚厚,除了加官进爵外,还赐以甲第、姬妾。郭药师感激涕零,哭着说:“臣在契丹,闻赵皇如在天上,不谓今日得望龙颜!(1)”徽宗大喜,当即委其守燕重任,郭药师表示愿效死力!为了断绝所剩不多的燕人对辽国故主的怀念,徽宗打算遣郭药师带领兵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