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朝名相吕蒙正和他的奇文“鸡汤”,懂的人人生不迷茫

宋朝名相吕蒙正和他的奇文“鸡汤”,懂的人人生不迷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南宋娱乐 访问量:2779 更新时间:2024/1/16 21:59:52

00

两宋是读书人的乐园,宋太祖有遗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所以两宋士大夫日子过得最为滋润,许多人被流放到各地,却没有杀头抄家的危机。

苏轼下台后,虽然发往远恶边州,却留下一条命。

因磨难反而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

宋仁宗有劝学篇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朝有许多穷书生寒窗十年无人知,一朝中举天下闻的故事。

宋初三次入相的吕蒙正就是个典型。

01

噎瓜亭

吕蒙正的父亲是个官员,家境相当不错。

吕老爹有齐人之福,大老婆一个,小老婆一堆。吕蒙正是嫡妻刘氏所生,看来近些年的宫斗剧在民间同样有版本,刘氏被老吕休了,带着小蒙正被赶出家门。

穷困艰辛,难以度日。但刘氏咬牙不嫁人,硬是把吕蒙正拉扯长大。

吕蒙正长大后,在洛阳龙门僧院里读书,据他自己说:白天到和尚那儿蹭饭,晚上回到一个破窑里睡觉。衣不蔽体,人憎鬼厌。

有一回吕蒙正在伊河边上闲走,大夏天,那日头毒辣得烫死人。

他正在柳树下乘凉,看见一个老农,赶着一辆骡车,载满绿皮大西瓜,

一路叫卖而来。蒙正吞了吞口水,摸摸衣袋,一毛钱也没有。

只好低了头,不做声。那骡车得儿得儿地去了远了,蒙正起身,懒洋洋往回踱步而去,不料一抬头,草丛中居然有一个大西瓜!

分明是那老农不小心,从车上滚下来的。蒙正捡起来,一半高兴一半凄凉。拿到一边,拍开来,先吃个痛快再说。吃得太急了,一片西瓜卡在咽喉,呛得脸红耳赤,差点被瓜噎死。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后来吕蒙正当了当朝宰相,光荣退休,回到老家洛阳。

在城东南买下一个大园子,这个园子边上就是伊河,老吕在临水边盖了个亭子,取名为“噎瓜”亭,纪念年青时那次不寻常的吃瓜经历,也表示不忘本。

他把年老的父亲接过来和母亲一起住,虽然刘氏不和吕老爹住在同一间屋。

作为当世的大儒宰相,他还是很用心地为他养老送终。

02

状元郎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继位以来举办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吕蒙正以进士第一的成绩,成为万人瞩目的“状元郎”。

当年和他一起在洛阳龙门读书的温仲舒以第三名探花中举。

龙门僧院的和尚们马上把他们俩读书的房间留了下来,留作纪念。受这两位大人物的影响,后来不少举子都跑到庙里读书。

这次科举,标志着宋太宗兴文抑武治国方针的开始,录取了五百多位进士,太宗亲自接见,并每人赐钱二十万。

这鲤鱼跳龙门般的巨大变化,刺激鼓励着全民读书潮。后世如范进中举突然发疯,一点也不奇怪。

太宗对这批进士提拔重用很快,许多人平步青云,直达庙堂。

作为第一名的吕蒙正,毫无疑问成为重点培养对象。他本人也争气,一身正气,虚怀若谷,很有做大事的涵养和气度。

在各地各岗位上历练十余年后,吕蒙正进入内阁,任副宰相。

当他从容不迫地从大殿前走过,一个冰冷的声音从角落传来:“吕家这家伙,也可以当宰相?”。

蒙正不动声色,继续走过去。几个同事抱不平,去查一查,这阴阳怪气的话是谁说的?

吕蒙正拦住大家:“不要查,这一查啊知道是谁就终身不忘喽!还不如不知道。”这就是宰相的肚量。

宋太宗一年正月宴请大臣们,看汴梁城一片灯火通明,很满意。

忍不住夸耀:“咱们大宋国,说的上繁荣昌盛了吧?比起五代的乱世,老百姓可幸福多喽。看来治国还是靠人哪!”

大家都鼓掌,吕蒙正站起来,不紧不慢地说:首都是陛下您在的地方,百姓聚集,物富民丰嘛!可只要往处地走上不远,就有饥寒而死的人呐!陛下您可要看长远点,才是国家的大幸。

一席话讲得太宗大为扫兴,这是宰相的原则。

前任宰相的儿子才入仕途,就任命为水部员外郎,大约正六品。吕蒙正以为授职太高,轮到他当宰相,儿子出仕。

他就提出来:当年我进士及第,出仕时只任九品京官。现在我儿子一下子提拔那么高,只怕老天不高兴。天底下本事大的人多了,还有多少人没拿过国家工资。所以我建议,我儿子也和我出仕时一样,任九品官职。

从此后这成为制度。这就是宰相的水平。所以他和当年宋太祖、太宗的老朋友赵普一起“参知政事”——当任宰相,赵普这个老前辈也很看好他。

03

破窑赋

(学术界有争论,有证据说不是他写的)

宋、辽之间和平共处,两国经常互派使者拜访致意,这个使者的人选当然十分讲究。

老吕说:“是我不愿意只是顺着陛下您的意思嘛!这个人真的合适。”

太宗拿他没办法,同意派此人出使,果然相当胜任。大家都叹服,太宗也表扬说:“我的气量不如老吕。”

吕蒙正非常有知人之明。

据说他的相人之术非常高明,一眼看出某人富贵还是贫贱。

他当宰相办有个书院,有个姓富的幕僚请求说:“我儿子也十来岁了,让他到书院读书行不?”吕大人当然答应。

一见小富的面,聊上几句天,把吕蒙正吓了一大跳:“这小孩未来不可限量啊!”

急忙让小富和自己的几个儿子一起读书,特别优待,这小孩就是宋仁宗朝两度为相的富弼

吕蒙正晚年退休回到洛阳,宋真宗(太宗的儿子)到洛阳,一定会接见他。

岁月不饶人,看着吕老渐渐老态,真宗就发问:“你的几个儿子,谁的本领好?”

吕老说:“这几个家伙,都是平庸之辈。倒是一个侄儿吕夷简,目前是个地方官,是个宰相之才。”

真宗记住了吕夷简这个人,

后来也两度任宰相。——这个吕蒙正真是神奇之至,太有知人之明了。

当年和吕蒙正一起在僧院读书的探花温仲舒被排挤时,吕蒙正大力施以援手,让老温重回中枢。没料到老温却不支持老吕的施政方案,专门和吕蒙正过不去。

二人的交情被当作反面教材教育后辈,做人不能太温仲舒。

世间流传有篇文章《破窑赋》,据说就是吕蒙正写的,用来教育感化年轻时顽劣的宋真宗。

其实读这篇文章,更多的是感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命运决定论。或许吕大宰相真的明白冥冥之中上天的安排吧?

04

鸡舌汤

作为宰相,总会收到礼物。

有人送了一面古镜给吕蒙正,据说这面镜子,可以照出方圆二百里内的山川景物,那可是件神器啊!

老吕很好玩,呵呵大笑:“我的脸最大也只有盘子那么大!搞一个照二百里的镜子来有什么用?”你笑话我脸大啊?

又有一个人送了个砚台来,只要往里呵口气,就能凝结成水珠,真是个宝物。

老吕又来装逼:“就是一天能呵出一担水,也才值十块钱嘛!”搞得人灰头土脸地跑了。

不受贿赂,比较高风亮节,但不等于他没钱。

宋太宗死后,建造的陵墓叫“熙陵”,老吕个人捐款三百万,相当大手笔。

北宋的大臣们的生活都很奢侈,不少人家里的歌姬都养着好几队。

皇帝很人性化,这个很正常,工作干得好,也要好好享受世俗生活嘛!

大家不但在自己家的园子里请客,还都在外面租园子请客。听说豫园很漂亮?

我明天就在那儿请大家吃个饭!大才子晏殊没钱,只好在家里督促子弟读书。

皇帝很高兴,提拔来当太子的老师。大臣中只有你没去请客喝酒还在读书,是个好榜样嘛!

晏殊来个实话实说:“陛下,我没钱才在家里读书,有钱的话,我也去风花雪月喽。”

吕蒙正三次入相,当然不例外。

据说他最喜欢喝“鸡舌汤”,每做一碗汤,就要杀几十只鸡,才收集一捧鸡舌头,做成高汤让吕大人过瘾。

这个级别,放在现代还是很吓人,太奢侈了。

标签: 吕蒙正

更多文章

  • 颇有政绩的“饭桶宰相”——张齐贤百家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生活标签:张齐贤

    #百家故事#北宋著名大臣张齐贤出身寒门,身材高大,饭量也大,小的时候常常吃不饱。《邵氏闻见录》、《青琐高议》等史籍记载:张齐贤“饮啖兼数人,自言平时未尝一饱。”一顿饭能吃下的东西够好几个人的吃的,自称从没吃饱过。张齐贤家乡的村民有施舍斋饭还愿的习俗,每当有人家施舍的时候,张齐贤才能勉强吃饱。因此,遇

  • 北宋宰相张齐贤的性格如何?历史如何评价张齐贤?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张齐贤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南)人,徙居洛阳(今属河南),宋代著名政治家。 进士出身,先后担任通判、枢密院副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分司西京洛阳太常卿等官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21年,对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还留下了许

  • 宰相吕端看望病重赵光义,发现只有2人在身边扶持,心知大事不妙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吕端

    宋太宗赵光义病重,宰相吕端过去看望,发现只有李皇后和太监王继恩在身边服侍,吕端顿觉不妙:可能要坏事儿。吕端担任宰相多年,那双眼睛非常毒辣。皇帝马上就要龙御归天,皇太子却不在身边,这两个天天和皇太子作对的人却待在这里。如果皇帝死亡,他们拿出个啥东西硬说是先皇遗诏,让皇长子赵元佐继位,谁能知道是真是假?

  • 会做官的人,头脑多厉害?看宰相吕端智斗李太后的故事,思维提升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吕端

    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新皇帝宋真宗在朝堂上召见群臣,按惯例,群臣应跪拜大呼万岁。但宰相吕端一动不动,朝堂上鸦雀无声。这时,端坐帘后的李太后质问道:”为何不拜见皇上!“身为宰相的吕端见太后质问,也不害怕,反倒是拖着年迈的身躯,缓缓走向李太后与宋真宗。群臣看得目瞪口呆,纷纷猜测老宰相玩的是哪一出?

  • 吕端大事不糊涂,他的冷静,让一场大战消弭于无形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侃历史标签:吕端

    导语:“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明代的思想家李贽写的一幅对联,里面也借用了两个古人的事迹。上联中的的诸葛亮想必大家都十分的熟悉,但是下联中的吕端就有些陌生了,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以和诸葛亮放到一起对比,他又是怎么在大事上不糊涂的呢。吕端是宋朝的一名官员,在宋太宗期间,他做到了右

  • 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吕端

    历史人物编辑:阎丽标签:吕端

    古代一个国家要想稳定,除了要有一个贤能的皇帝以外,还需要有忠心的大臣和有能力的名将来辅佐,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国家的长久,稳定社会的繁荣发展。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宋朝的一位宰相,他曾经被别人说糊涂,但是皇帝仍然极力推荐他为宰相,称他在大事上不糊涂,这个人就是吕端。吕端的父亲也是在朝为官,虽然说官职不大,但

  • 宋真宗即皇帝位,吕端以身犯险验明正身,昭示大事不糊涂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侃史V标签:吕端

    从唐朝中期开始,一群太监粉登场,王权经常变得无用,朝鲜政府被太监打乱,进入第五代,杀了吴张太监,分离,国王,饥饿的人结束这一切,直到雄珠赵允出现,让国家回到正轨。赵光允很伟大。他结束了民众的苦难岁月,奠定了宋的基础,但当赵光义掌权时,一切都变味了。老主去世了,新主还在观望,赵光义在皇位势力一定在烛光

  • 吕端做了什么事,被世人称赞“大事不糊涂”?

    历史人物编辑:邵仁贵标签:吕端

    我们常用“吕端大事不糊涂”,来形容一个人办事坚持原则,在重大问题上明断是非、头脑清醒。提起“吕端大事不糊涂”,多数人就会自然而然想到这句话的上一句:“诸葛一生惟谨慎”。其实这两句话,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李贽撰写的格言式联语,就像很多人为了自勉,而题写座右铭一样。“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

  • 北宋初年宰相吕端有什么政绩?他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带你观遍世界标签:吕端

    吕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县(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人。北宋初年宰相、诗人,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尚书左丞吕馀庆的弟弟。 吕端出身官宦之家,好学上进。后晋时期,凭借父荫,候补千牛备身。后周时,担任著作佐郎、直史馆。北宋建立后,历任浚仪知县、定州通判、、太常少卿、成都知府。

  •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里面的吕端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吕端

    李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泰州学派”的宗师。他曾写了一对流传千古的联语:“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后来,很多人借这句话自勉。前面的“诸葛”大家都知道是指诸葛亮,对他比较了解,那么“吕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吕端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是后晋的兵部侍郎,哥哥曾担任后晋尚书左丞。他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