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宰相吕端看望病重赵光义,发现只有2人在身边扶持,心知大事不妙

宰相吕端看望病重赵光义,发现只有2人在身边扶持,心知大事不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学无涯 访问量:4958 更新时间:2023/12/11 3:27:44

宋太宗赵光义病重,宰相吕端过去看望,发现只有李皇后和太监王继恩在身边服侍,吕端顿觉不妙:可能要坏事儿。

吕端担任宰相多年,那双眼睛非常毒辣。皇帝马上就要龙御归天,皇太子却不在身边,这两个天天和皇太子作对的人却待在这里。如果皇帝死亡,他们拿出个啥东西硬说是先皇遗诏,让皇长子赵元佐继位,谁能知道是真是假?这岂不是又要闹出一出腥风血雨?

皇长子赵元佐原本应该就是太子,但后来因为叔叔案件的牵连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搞出了皇宫纵火案被赵光义贬为庶人。原来还有个老二叫赵元僖,天资聪慧却过早要夭折,皇太子就落到了老三赵恒身上。

但是李皇后和王继恩和赵恒的关系非常紧张,这两个人就密谋伙同李昌龄,李继勋等人,打算等赵光义死亡时发动政变,立赵元佐当皇帝。

要说这更改依照,王继恩可以说是经验丰富。想当年赵匡胤死后,原来应该是赵德昭继皇帝位,结果这家伙却引来了赵光义,可以说在这方面,王继恩有着丰富的经验。

明朝鬼才冯梦龙编写的《智囊全集》说,吕端平时人称糊涂蛋,但那只是小事糊涂,大事他可从来不含糊。这是“智”,由“智”生“识”。他悄悄地拿出笏板,写上了“大渐”(病危)两个字递给随从,让他火速去见太子。

赵恒一看便立刻飞奔皇宫。记得当年太宗皇帝要提拔吕端做宰相时,不少人都提出反对意见。但赵光义认为,吕端是个做大事的人,最终还是乾纲独断让他当宰相。

接下来的事情更证明吕端的“识”。赵匡义刚死,吕端便命令王承恩,让他去书房查验赵光义的遗物。王继恩没有想到这个糊涂蛋居然会有这么多的花花肠子,结果被吕端反锁在书房里出不来。

王继恩没办法出现,李皇后孤掌难鸣,吕端便直接表明了心迹。尽管李皇后确实打算立赵元佐即位,但如果没有王继恩的支持她也无可奈何,只能被迫低头。

一场宫廷政变就这样被吕端轻松化解了。如果各位认为这件事情就已经结束,那么就太小瞧吕端的智谋了。根据《智囊全集》的记载,吕端又干了一件事情,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新皇帝登基大典的时候,赵恒坐在帘子后接受众人朝拜,当大家伙刚要下跪时,吕端却突然站了出来,摆手示意所有人不要下跪。难道吕端这是打算谋反吗?还是他的糊涂病又犯了?

吕端转过身,冲着帘内人喊道:请太子卷帘示人!意思就是,你让大家伙看清楚,你到底长个什么样子。这让其他人很奇怪,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还需要这样子做吗,吕端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

赵恒愣了一下,但他知道吕端内心是向着他的,便听从吕端的话卷起珠帘。吕端伸着脖子看了好一会儿才说:是太子本人,没错,大家可以跪拜了。

众人这才知道了吕端的缜密心思。实际上,王承恩之前就干过类似于太子掉包的事情,万一大臣们跪拜的是个假的,到时候生米煮成了熟饭,到口的肥肉可就丢了。吕端这样做,就是把最后一丝可能性也给踩灭。

按照《智囊全集》的说法,这叫“断”。也就是说,平常时候糊涂一点没关系,到了办大事的时候,就要有临机决断的能力。“识”和“断”两者结合起来,就叫识断的智慧。

识断对我们每个人都极其重要,我们的未来到底出路在何方,如何找到我们的出路,进行正确的决策,牵扯到方方面面的智慧。稍微糊涂就容易被次要因素带偏,做出错误的决策。

王继恩就是个阴谋家,他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失败了,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宋太后没有吕端的“识”,所以被王继恩给耍了。但是王继恩和李皇后又没有吕端的“识断”,双方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吕端

更多文章

  • 会做官的人,头脑多厉害?看宰相吕端智斗李太后的故事,思维提升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吕端

    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新皇帝宋真宗在朝堂上召见群臣,按惯例,群臣应跪拜大呼万岁。但宰相吕端一动不动,朝堂上鸦雀无声。这时,端坐帘后的李太后质问道:”为何不拜见皇上!“身为宰相的吕端见太后质问,也不害怕,反倒是拖着年迈的身躯,缓缓走向李太后与宋真宗。群臣看得目瞪口呆,纷纷猜测老宰相玩的是哪一出?

  • 吕端大事不糊涂,他的冷静,让一场大战消弭于无形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侃历史标签:吕端

    导语:“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明代的思想家李贽写的一幅对联,里面也借用了两个古人的事迹。上联中的的诸葛亮想必大家都十分的熟悉,但是下联中的吕端就有些陌生了,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以和诸葛亮放到一起对比,他又是怎么在大事上不糊涂的呢。吕端是宋朝的一名官员,在宋太宗期间,他做到了右

  • 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吕端

    历史人物编辑:阎丽标签:吕端

    古代一个国家要想稳定,除了要有一个贤能的皇帝以外,还需要有忠心的大臣和有能力的名将来辅佐,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国家的长久,稳定社会的繁荣发展。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宋朝的一位宰相,他曾经被别人说糊涂,但是皇帝仍然极力推荐他为宰相,称他在大事上不糊涂,这个人就是吕端。吕端的父亲也是在朝为官,虽然说官职不大,但

  • 宋真宗即皇帝位,吕端以身犯险验明正身,昭示大事不糊涂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侃史V标签:吕端

    从唐朝中期开始,一群太监粉登场,王权经常变得无用,朝鲜政府被太监打乱,进入第五代,杀了吴张太监,分离,国王,饥饿的人结束这一切,直到雄珠赵允出现,让国家回到正轨。赵光允很伟大。他结束了民众的苦难岁月,奠定了宋的基础,但当赵光义掌权时,一切都变味了。老主去世了,新主还在观望,赵光义在皇位势力一定在烛光

  • 吕端做了什么事,被世人称赞“大事不糊涂”?

    历史人物编辑:邵仁贵标签:吕端

    我们常用“吕端大事不糊涂”,来形容一个人办事坚持原则,在重大问题上明断是非、头脑清醒。提起“吕端大事不糊涂”,多数人就会自然而然想到这句话的上一句:“诸葛一生惟谨慎”。其实这两句话,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李贽撰写的格言式联语,就像很多人为了自勉,而题写座右铭一样。“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

  • 北宋初年宰相吕端有什么政绩?他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带你观遍世界标签:吕端

    吕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县(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人。北宋初年宰相、诗人,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尚书左丞吕馀庆的弟弟。 吕端出身官宦之家,好学上进。后晋时期,凭借父荫,候补千牛备身。后周时,担任著作佐郎、直史馆。北宋建立后,历任浚仪知县、定州通判、、太常少卿、成都知府。

  •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里面的吕端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吕端

    李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泰州学派”的宗师。他曾写了一对流传千古的联语:“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后来,很多人借这句话自勉。前面的“诸葛”大家都知道是指诸葛亮,对他比较了解,那么“吕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吕端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是后晋的兵部侍郎,哥哥曾担任后晋尚书左丞。他从小

  • 吕端大事不糊涂,看一代名相吕端如何玩转官场

    历史人物编辑:帝哥说史标签:吕端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两句话,出自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毛主席曾评价叶剑英,说他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其实当中的吕端大事不糊涂,是借吕端夸赞叶剑英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断。诸葛亮的谋略缜密自不用说,那么吕端大事不糊涂中的吕端是谁呢?为什么他能媲美诸葛亮得到这样的称赞?

  • 千古悠悠一“圣相”:为平衡君臣关系,李沆的做法完美且不可复制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烟波标签:李沆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纵观历史,宋朝几乎是最独特的朝代。在宋朝之前,所有皇帝都是孤独的;在宋朝之后,所有臣子都是没尊严的。其中最独特的尤属宋朝士大夫,无论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张载的“横渠四句”,都具有帝王气象,假如敢在明朝或清朝发出这样的声音,结局恐怕都是

  • 李沆为何在历史上被称为北宋“圣相”?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李沆

    李沆(947年-1004年),字太初,今河北省邯郸市人,北宋时期名相、诗人。980年,李沆登进士第,先后任职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礼部侍郎、太子宾客,辅导太子宋真宗赵恒。997年,宋真宗赵恒即位,李沆任职户部侍郎、参知政事。1004年李沆去世,享年五十八岁。李沆凭借自身的作为与操守在历史上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