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隋末杨玄感兵变,为啥他不选择李密给出的上策中策,而非要用下策

隋末杨玄感兵变,为啥他不选择李密给出的上策中策,而非要用下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马文成 访问量:985 更新时间:2024/1/14 7:44:18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失败之后,心有不甘,于是仅仅三个月之后又征调天下民力,发动了第二次征讨高句丽的战争。

隋炀帝

而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负责征调粮草及押运后勤工作的就是楚国公杨玄感,说起杨玄感,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他的父亲杨素那可是隋朝开国功臣,中流砥柱,杨素死后,杨玄感继承了他爹楚国公的爵位,位极人臣,所以征讨高句丽押运粮草这么重要的工作就交给了这位一等一的贵族杨玄感。

二五仔的楚国公杨家小子

杨玄感这时候确实是辜负了隋炀帝的信任,因为他早就想反了,他看出了隋朝的虚弱和不得民心,以及隋炀帝的骄横跋扈,虽然自己仅仅是一个贵族而已,但他认为当皇帝也没那么复杂,所以他反了,不知这时候苦心孤诣扶杨广上位的杨素老爷子九泉之下作何感想。

不管怎样,他杨玄感举起了反字大旗,杨家反了这还得了,很快很多不满隋炀帝的关陇贵族全部聚集在他的麾下,这里面就有和他交好的李密,这李密说是个官四代也不为过,他曾祖父李弼那是八柱国之一,祖父,父亲那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凭借着天才的头脑,李密给杨玄就当了军师。

他提出了三条“锦囊妙计”,分为上中下三策,上策:占据涿郡,扼守山海关,阻断隋炀帝大军于关外,趁机聚歼,中策:直取长安,以为根基,下策:攻打洛阳,占据隋朝老巢。

虽然李密想法很好,但杨玄感坚持的选择了下策,因为他觉得既然反隋,就应该直捣龙坛,占领首都洛阳才是聚集人心,动摇隋朝根基的好棋,然而杨玄感率兵进攻洛阳之时,还没等怎么打,杨广的回师大军就已经快速赶回,在加上从长安赶来的卫文生,洛阳对峙的屈突通,一起合围了杨玄感,很快他就没得打了,这时再想西去长安已不可能,最终兵败身死。

杨玄感选择下策固然失败了,但是这上策中策就真的是妙计吗?我看未必。

这上策说的是要占据山海关阻断杨广归路,可你区区几万叛军,要阻断百万隋朝归乡大军的路,这场仗真的那么好打吗?搞不好就会狗急跳墙,他这一点叛军要真那么能打,隋朝百万大军都无可奈何的话,估计什么上中下策都用不着了。这里面的风险是极大的,就是赌隋炀帝的百万东征军不攻自破,而且高句丽里外夹击,这估计是不可能的,隋炀帝这次东征还未有大败,军心尚未溃散,高句丽不明形势,也未和杨玄感沟通,怎么能做到协调一致的行动呢。所以这上策实际极为凶险,成功几率也是特别小。

再来看中策,就是直取长安,要知道李渊也是从晋阳直取长安获得成功的,但有个前提,李渊夺取长安的时候天下已乱,群雄四起,观众空虚,隋炀帝骁果军都跟着去了江南,反观杨玄感叛乱的时候关中军事实力还是很强的,而且关中诸将对他也并不认可,要不就不会有卫文生率关中军马赶去支援洛阳的事了,所以这时候去取长安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以说李密这个大聪明表面上给出了上中下三策,但上策中策可行性极低,反而是下策虽然不那么靠谱,但可以实施,直取敌人老巢的做法也是毕其功于一役的赌徒心理。

杨玄感失败后,李密流离失所,后来投奔瓦岗,成了一方诸侯,几经战乱,最后先败于王世充,后投降李渊的时候,想起自己当年的上中下三策的时候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计策好了。实际上他也走了先取洛阳的路,和杨玄感一样一样的。最后也以失败告终。

标签: 杨玄感

更多文章

  • 隋末项羽杨玄感文武双全,起兵受到民众广泛支持,为何会迅速兵败

    历史人物编辑:汪锦标签:杨玄感

    大业九年(613年),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引发了杨玄感之乱,但仅持续了两个月就迅速失败。杨玄感是隋朝重臣,文武双全,号称“项羽”,起兵反隋时受到民众的普遍响应与支持。既然如此,那杨玄感为何会迅速兵败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出身名门杨玄感杨玄感出身弘农杨氏,为隋朝名相杨素之子,因此自幼受到

  • 起初关陇集团看不上李渊,找到了杨玄感,结果替补比正主还发展的好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风云会标签:杨玄感

    隋炀帝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冤枉的皇帝,“炀”这个谥号,就代表了后人对他的看法,当然了,真实的隋炀帝是被人黑了,他起初也勤政,大力发展国内经济,修建了大运河,沟通南北,经常去地方考察,可以说是起早贪黑的工作。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骄奢淫逸,隋朝才会灭亡,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杨广和关陇贵族的一个战争,可惜在

  • 杨玄感为何背叛隋炀帝?父亲杨素是隋朝二号人物,家族成员很荣耀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历史标签:杨玄感

    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在病重时,曾经问弟弟杨约:我还要活下去吗?从此以后,杨素再也不吃药了,结果活活病死了。那么杨素为什么宁可死,也不吃药呢?当他病重的时候,隋炀帝杨广是天天派太医过去给他诊治,并且赐给他各种名贵的药材,可谓是无微不至。可是在太医回去的时候,隋炀帝总是悄悄问太医,生怕杨素不早点死去。由此可

  • 杨玄感起兵反隋,李密献3策相助,一代猛将为何依旧兵败如山倒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康标签:杨玄感

    父亲杨素是隋朝的开国功臣,一生为隋朝南征北战,后官拜司徒、楚国公,一时风光无限。杨家在朝堂之上声名显赫,但伴随着这样如日中天的权势而来的往往是帝王的猜忌和杀机。杨家的权倾朝野绝不是隋炀帝愿意看到的,他甚至对身边的臣子说过:“使素不死,终当夷族。”杨素并不是没有察觉到隋炀帝的意图,他甚至这位帝王的多次

  • 为何杨玄感和李密身首异处,李渊却能得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超级搞笑标签:杨玄感

    因为杨玄感、李密以及李渊在面临同样的两个战略选择时,杨玄感和李密都因为犯了同一个错误,就是都过于自负,而且急于取得成果,选择了较为冒险的战略,最终身首异处,李密最开始是杨玄感的谋士。杨玄感反隋的时候,李密给了他三个策略。第一个策略是、进攻幽州,如果把幽州占住了,就可以把把隋炀帝的归路给切断了。第二个

  • 杨玄感之乱,打响隋末贵族起义的第一枪

    历史人物编辑:用哥说球标签:杨玄感

    大业九年(613年),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叛乱,打响了贵族反抗隋炀帝统治的第一枪,虽然杨玄感之乱只短短两个月就被平息,但是却给隋朝灭亡埋下了伏笔。杨玄感是谁?杨玄感是隋朝开国功臣杨素之子,凭借着杨素的庇佑,杨玄感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官拜礼部尚书。隋炀帝与杨素隋炀帝登基称帝和杨素密不可分,可以说隋炀

  • 杨玄感:隋肯定亡!“隋三征高句丽”和“隋历二世而亡”的联系

    历史人物编辑:王二猛标签:杨玄感

    ◆前言:隋朝一统天下,气势很盛,但两世而亡,像极了封建王朝的开始——秦朝。大国灭亡自然有很多的原因,除了最直接的隋二帝个人的作风问题,还有很多关乎国之根本的弊端。有人说隋朝亡于内乱亡于门阀贵族也有人说隋朝是亡于科举制,还有人说隋朝在三征高句丽时已经宣示了二世而亡的必然性。隋朝为什么会讨伐高句丽,在征

  • 杨玄感之乱:揭开隋末反帝的序幕

    历史人物编辑:清依说史标签:杨玄感

    杨玄感,弘农华阴人,隋朝权臣杨素长子,袭爵楚公,授柱国、郢宋二州刺史,官拜鸿胪卿、礼部尚书。杨玄感作乱之前,隋朝各地已经星星点点有抗税、抗役、抗官府的农民斗争。但是他是第一个举起反抗隋炀帝统治旗帜的贵族。讨伐檄文一出,天下震动,群起响应,大家的斗争目标开始指向隋朝最高统治者。大隋几十年建立的威信开始

  • 隋朝贵族、朝中重臣的杨玄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造反死亡之路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杨玄感

    公元613年,隋朝二世皇帝杨广继位第九年,6月,杨玄感于黎阳起兵反隋,敲响了隋朝灭亡的丧钟。但杨玄感这次起兵很快就在同年8月被朝廷扑灭,他本人不想被朝廷活捉让其亲弟弟将其杀死。造反失败后,其家族被杨广诛杀,而且其姓氏也被改为枭姓,和唐朝武则天害死王皇后将其姓氏改为蝮如出一辙。杨玄感何许人?他为什么要

  • 李密造反,由至交好友杨玄感拉下水,牛角挂书成了他们相识的红娘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杨玄感

    李密在隋唐时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就连李世绩、程咬金都曾经是他的手下,而且他出身非常显赫,是有名的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他和大唐开国皇帝李渊有着差不多的经历,他的祖父李弼和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老同事,都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到了隋朝,他们都是贵族子弟。这些人,出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