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周武帝一战灭亡北齐,为何说胜利是偶然事件,和冯小怜有关系吗?

周武帝一战灭亡北齐,为何说胜利是偶然事件,和冯小怜有关系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旧日历史 访问量:478 更新时间:2023/12/12 5:17:56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率大军进驻邺城。存在了27年的北齐帝国宣告灭亡。提到周武帝宇文邕,许多人脑海里恐怕立马会浮现出:明君、灭佛、锐意进取等字眼,仿佛北朝进行到这个历史阶段,必然会由周武帝担当起统一北朝的大任,而且北齐也理所当然要被北周灭掉。

这种看法恐怕失之于简单化。

在6世纪中后期,北周国政清明、国力上升,而北齐却在走着相反的路,周强齐弱,从大的历史周期看是没错的。但军事与政治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军事实力的强弱,有时与政局好坏并不完全同步。

周武帝

北齐灭亡前夕,其实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政治军事已经全面朽坏,只等外敌入侵,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覆其社稷、灭其国家。从军事上看,北周灭齐更像是偶然事件。

一、北齐的国防形势到底如何?

论者以为,北齐末年国防形势甚坏,屡屡败于陈朝之手,似乎完全无力应对北周。事实也非如此。

北齐西与北周沿河东、豫西一带对峙,南与南陈沿长江对峙。南陈于573年发动北伐,史称太建北伐(以陈宣帝年号为名),此战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陈军出长江进攻江北诸郡,不到半年拿下淮河以南大片土地,沿淮要塞只剩寿阳未被攻克。

第二阶段陈军出淮河向北进攻,拿下淮北朐山(今江苏灌云)、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北徐州(今山东临沂),形成对重镇彭城的战略夹击之势。

太建北伐第一阶段形势图

太建北伐的辉煌战国,似乎说明北齐不堪一击。但细细观察,其实并非如此。

北齐历来对淮河以南的土地不太重视,其国防重心始终在西部。陈朝北伐之时,江北齐军只有约五六万人,重要将领也都驻防在洛阳、晋阳一线。以有限的军力配比应对南朝倾巢而出、志在必得的北伐,局部失利是在所难免的。

陈军的北伐之所以在淮河两岸取得较大胜利,主要优势在于水网纵横,有利于陈军发挥水师优势。六合、合肥、寿阳等城的失守,就是因为南人擅长水战。而一过淮北,再要进攻处于平原旷野的徐州彭城郡,陈军的攻势就立即疲弱下来。

北齐虽然由于坑爹的外交政策导致两面受敌,但随便拿出点兵力,还是能把南陈挡在黄河以南的。直到北周发动对齐大规模进攻,陈军也没能打破彭城。

所以,北齐失利于淮北,并不足以证明其国防形势糟糕到极点。

二、北周的军力是否足以压倒北齐?

那么作为北齐的劲敌,北周的情况又如何呢?

周经过二十多年军制改革,军力今非昔比,已经能够拿出近20万的兵力发动进攻。564年宇文护进攻洛阳,发动兵力20万人。574年周武帝第一次伐齐,发动兵力15万人。576年第二次伐齐,也就是灭齐之战,调发军队共计17万余。可以说,比当年宇文泰防守高欢时只有五六万人的规模,自然是天壤之别。

北周府兵

但这并不是多么强大的优势。

北齐总兵力超过20万人,但因为防御陈朝,在南方分去部分力量,用于对付北周的大概有十五六万人。

由于常年与北周作战,北齐的机动兵力分别部署在晋阳和洛阳,两者之中晋阳又是重点,大概10万余精锐部队全部驻扎于此。所谓的精锐部队,是可以随时出动、可以远程奔袭的应急力量。换言之,这支军队身上绑着北齐的国运,战斗力绝不容小觑。

北齐由于兵力稍弱,采取了“晋阳机动、洛阳死守”的军事策略,以应对北周的攻势。洛阳以西有崤函之险,城下又有邙山、黄河、洛河之险,攻坚极为不利,可以有效消解攻势。

564年北周坐拥20万大军,与北齐精锐主力5万人战于邙山之下,结果北周惨败。574年周武帝再次率大军进攻黄河边的河阴要塞,由于北齐大将独孤永业防守得当,洛阳、河阳诸塞形成犄角之势,北周军反复围攻并不能得手。周武帝又突发急病,北周大军无奈撤围而去。

洛阳是西魏北周的伤心地,河桥之战、邙山之战、洛阳之战均在此刹羽而归,这并非偶然。屡屡战败,正因洛阳防守形势较好而已。

所以周武帝第二次进攻北齐,只能避开洛阳方向,转而选择进攻河东,而这里,正是北齐重兵屯聚之地,攻之绝非易事。

河东一地,南北有两大重镇,北面是并州晋阳郡(今山西太原),南面是晋州平阳郡(今山西临汾)。北齐前以重镇防守,后以大军压阵,这种带有梯次防御、弹性防御的战略态势是高欢时代便确定下来、久经战争考验的有效模式,周军攻之并不是易事。

再看北齐、北周两军的临场发挥。

北周灭齐之战,打的最激烈的有三场战斗。分别是北周围攻晋州、北齐反攻晋州、北周围攻晋阳。

这三场战斗中,北周军都打得非常吃力。晋州之战周武帝以10余万人的绝对优势兵力围攻州城,仍然没有快速拿下城池,为了防备晋阳齐军主力来援,周武帝不惜牺牲2万前锋军,让宇文宪率兵前出到晋阳之南牵制敌方主力。

北齐反攻晋州之时,周武帝主力撤退,只留少量兵力扼守晋州,北齐同样以10万人优势兵力,几乎要反杀成功,战斗力差可一观。只是因为齐后主临场犯傻主动叫停,才导致功败垂成。

北周打退齐后主的主力,北进晋阳围而攻之,当时晋阳只剩安德王高延宗的残兵,北周军仍然几度败绩,周武帝突入城中时,几乎被齐军生俘。

即便是周军破了晋阳后长驱直入齐国腹地,打一个小小的信都城,仍然颇费精力。

可见,齐军的战斗力与北周仍在一个水平线上,双方并无明显差距。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齐军没有差到如此地步,为何会被周军抓住偶然机会灭了国呢?

三、北齐军事上的失误

事实上北齐失败,关键就在晋州、晋阳一线的战略失误。

576年周军进攻晋州,当时北齐后主已经抵达晋阳,主力大军10余万人整装待发,时刻准备南下与周军决战。晋州是河东的南大门,第一时间保晋州是北齐朝野和军队上下的共识,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齐后主在这个关键时刻犯了傻。他当时正带着宠妃冯小怜在晋北一代游玩,晋州方面遣使求救。但后主玩兴正浓,近臣高阿那肱挡住使者不让见驾,说不要扫了后主的兴头。

直到晋州真正陷落,高阿那肱才知道事情无法掩盖,报知了后主。后主毕竟没有昏到极点,立即发兵南下。此时冯小怜又蹦出来,风情万种地请求后主再陪他打一次猎。后主不忍拒绝,便又搁下军国大事,和冯小怜又玩了几天。

等到他率兵开拨时,这边厢北周军已完成布势,晋州城巩固了城防,进入晋阳以南的先锋军也逐点牵制,有效阻滞了齐军的进攻速度。可以说,齐军失去了乘周军立足不稳收复晋州的最佳时机。

不过即使如此,齐军顽强地打回晋州城下时,仍然给周军制造了强大压力。周武帝主力已撤回关中——因为打晋州实在打得有点累,前方又有齐军主力,所以才暂退关中休整。晋州守军只有梁士彦所部万余人,齐军挖地道陷城,城墙塌陷十余步,众军要一鼓而入,正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后主突然敕令众军稍停。城下士兵们顿时懵然,不知后主意欲何为。原来冯小怜也随军前来,这位美人喜欢看热闹,平阳城马上就要被攻破,后主便想叫她来一起欣赏这壮观的破城战斗。

女人出门最难,冯小怜闻召,不慌不忙地梳妆打扮了半天,才施施然到阵前观看。梁士彦利用这宝贵的间隙指挥部队以大木塞住城墙的缺口,等到齐后主下令进攻时,士兵们都气的火冒三丈,没法破城了。

冯小怜

此时周军主力重回晋州增援,两军主力对决,一者士气正盛,一者久战而疲,齐军决战而不胜,后主信心动摇,竟然不顾诸军正在苦战先行逃跑。齐军一失主帅当场崩溃,彻底丧失了败敌于国门之外的可能性。

那么到了这个地步,北齐真就不可收拾只能失败了吗?仍然未必。齐军实力仍在,北撤晋阳后,拒晋阳死守,仍是相持之局。只可惜后主一再出昏招,他被周军的攻势吓破了胆,晋阳也不敢守,直接逃回邺城。北齐三代人经营40余年的坚城晋阳,他弃若敝履。

所以说,北周攻齐这一系列胜利,固然是周武帝指挥得当、周军作战顽强的结果,但齐后主荒唐的指挥,以及他本人不及格的临场表现同样也是周胜齐败的重要原因。

设若齐后主没有亲临一线指挥,而以亲王大将坐镇一线,齐军拒守河东,短时间内必定是相持之局。纵然北周君明臣贤、国力上升,也绝无迅速灭人之国的可能。只可惜,北齐后主的神助攻,活生生把一场相持之战做成了偶然失败的局面,堪叹,堪悲。

标签: 冯小怜

更多文章

  • 冯小怜被褪去衣物,躺在隆基堂上,1000金的门票引得富人争相前往

    历史人物编辑:王荣齐标签:冯小怜

    在北齐时期,淑妃冯小怜被褪去衣物,横卧在隆基堂上。只需支付1000金的门票,便可欣赏她的美丽身姿,引得富人们争相前往。然而,这一切竟是皇帝高纬的主意,因为他实在是太喜欢冯小怜了。原来,冯小怜的身材非常好,符合黄金分割比例,曲线玲珑,凹凸有致。增肥则更好看,减瘦则更苗条。她冬似棉花,夏似凉冰,无论怎样

  • 导致北齐灭亡的红颜祸水:冯小怜是如何完美诠释“祸国殃民”的

    历史人物编辑:矛舍品史标签:冯小怜

    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北齐后主高纬,成功通过一系列“宠妃”的骚操作,生生把国家作垮。其愚蠢和昏庸程度,相比之下,商纣王宠信妲己、陈后主宠信张丽华、南唐后主宠信小周后这些“知名”行为,都是万万比不上的。事情要从高纬身边的一名贵妃冯小怜说起。冯小怜本是穆皇后身边的一名侍女,由于高纬宠爱弹得一手好琵琶的曹昭仪

  • “玉体横陈”的冯小怜,在历史上究竟有多受宠?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冯小怜

    在古代,封建帝王有着许多妃嫔。不过,在这众多妃嫔之中,大部分人都是籍籍无名,只有很少人能够在史书上留下一笔,甚至在诗词中被后人传唱。北齐后主高纬的宠妃冯小怜,就是其中一名有名的嫔妃。李商隐的诗有云:“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其中提到的小怜,就是这名宠妃冯小怜

  • 匈奴人刘渊异军突起:我命由我不由天!五胡十六国他才是领头人

    历史人物编辑:零点历史说标签:刘渊

    汉武帝降服南匈奴以后,很大一部分匈奴人逐渐汉化,进入中原地区生存。司马懿屠灭辽东公孙渊以后,鲜卑各部诸如慕容氏、段氏、拓跋氏、宇文氏等,也逐渐进入中原地区生存。这么一来到了西晋年间,胡人在中原地区生活,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儿了。但是从地位上来讲,胡人那就是中原汉人的马仔,基本都是干苦力的命。任何一个民

  • 匈奴人要“复汉”,曹魏时期却不敢闹事,刘渊:守边疆的人太狠

    历史人物编辑:刘帅说历史标签:刘渊

    公元304年,一个叫做刘渊的南匈奴人,在平城登基称王,宣布要与糜烂的西晋王朝决裂。然而有意思的是,这位匈奴人建立的国家,其国号竟然叫“汉”。而且刘渊在继位的时候,还发表了一番极为慷慨激昂的“即位演讲”。刘渊回顾了汉高祖、汉文帝建立大汉的伟业,颂扬汉武帝“拓土攘夷”,大骂“曹操父子凶逆相寻”,正式宣布

  • 匈奴与汉朝世代为敌, 刘渊为何却要尊刘邦等人为三祖五宗

    历史人物编辑:刘正标签:刘渊

    匈奴作为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在秦末汉初时成了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从秦时的蒙恬到汉武帝麾下卫青、霍去病彻底击败匈奴,这两个民族世代为仇,争斗了上百年。但是没有想到在三百年之后,一个匈奴人却将汉朝的几位皇帝认做自己的祖宗,他尊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蜀汉昭烈帝刘备为三祖,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宣帝刘询、明

  • 刘渊死后,单皇后为什么会被新皇宠幸,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付柳红标签:刘渊

    在皇室当中,发生什么奇怪的事情都不足以为奇,毕竟这是天底下最乱,最不堪的地方。比如皇宫中那混乱的男女关系,就是封建王朝几千年来,屡禁不止的一个大问题。而在这些人里面,有一个皇后的命运特别悲惨,因为自己长得太过美貌,在丈夫去世后,竟然被自己的半个儿子强行纳为皇妃,而她还不敢反抗。这个皇后就是汉国时期刘

  • 五胡十六国开创者刘渊因何执迷继承汉业?

    历史人物编辑:徐鹏元标签:刘渊

    温馨提示:本篇文章字数共3503个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前言:晋后期,朝政昏聩,塞外游牧民族趁乱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胡人对汉人百姓残杀掠夺,民不聊生。然而这场乱象的开创者却是个另类,他有匈奴血统还有着汉人精神,他就是—刘渊。建国之后他把国号定为汉,并且追尊汉后主刘禅。那么一个匈

  • 西晋末年,刘渊做了什么事让西晋迅速走向衰弱?

    历史人物编辑:刘续标签:刘渊

    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从洛阳匆匆离去,而他这一走就如同“鱼入大海,龙出生天”。而放走他的成都王司马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匈奴人身上所覆盖的巨大能量,他满心希望刘渊可以率领五部匈奴前来助战,殊不知不久之后就是这个匈奴人将掀起一股“反晋”的浪潮,而掀起这股“反晋”浪潮的罪魁祸首就是司马颖本人,可惜这一切

  • 西晋掘墓人刘渊,出身匈奴为何自称汉家皇帝?两千字看懂刘渊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史料侦探社标签:刘渊

    作为十六国时期,汉赵政权的开创者,刘渊是匈奴族的首领,但是建国之后,却自称为汉皇帝。而他之所以自称为汉家皇帝,主要原因其实有两个。一是为了争夺民心,给自己一个逐鹿天下的名分;二是因为,刘渊确实有一部分刘家皇族的血统,确实是刘家的后代。刘渊生年不详,但据史学家考证,应该是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后的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