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有一个既定方针,即统一全国。他凭借政治家的眼力,发现了杨素这匹千里马。
“美须髯、工书法”的杨素在人们的印象里是一个文士,没想到他的军事才能也非常了得。
他先后在灭陈国、扫荡叛军的战役里,大展拳脚,职位也一路攀升,荆州总管、越国公,直至尚书右仆射。
他不再满足于自己是一个军事家,他要当一名政治家,获取更大的权势,而当时深受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信任的高颍是他最大的障碍。
在隋文帝面前他不好打小报告,他决定利用独孤皇后的“枕边风”。
这位独孤皇后,有两大特点,一是“参政欲”,二是“嫉妒心”。她时常干预朝政大事,宫中把她和隋文帝称为“二圣”。她14岁嫁给杨坚,让杨坚发誓不与别的女人生子女。杨坚有五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所生。
有一次,隋文帝杨坚秘密宠幸了一个宫女,消息不知道怎么跑到了独孤皇后耳朵里,她直接把宫女给杀了,杨坚敢怒不敢言,一个人跑到宫苑外边,高颍、杨素快马追上,高颍劝导杨坚“陛下怎能为了一个妇道人家而忘了天下!”
杨素偷偷面见独孤皇后,添油加醋地把高颍的话复述了一遍,听说高颍说自己是个妇道人家,独孤皇后非常不高兴,从此开始讨厌高颍,时常在隋文帝面前诋毁高颍,杨坚也渐渐疏远高颍。
估计高颍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一句劝解的话,就把自己的前途给葬送了,果然是祸从口出啊。
杨素在大败突厥之后,他的政治势力直逼高颍。
开皇二十年,杨素迎来了他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时刻。这年四月,晋王杨广出任灵朔道行军元帅,杨素在他麾下担任长史,二人有了密切的交往。
惺惺惜惺惺,杨广觉得杨素是个难以寻觅的可用人才,杨素凭借灵敏的政治嗅觉,感到杨广有夺嗣的野心。
此时隋朝的皇太子是隋文帝杨坚的长子杨勇,为人宽厚仁和。他的女儿嫁给了高颍的儿子高表仁,他早早地被立为太子,又有亲家高颍的辅助,地位比较稳固,但是他生活奢侈,多有内宠。他爹杨坚不喜欢他的奢侈,他妈孤独皇后也因为他不宠爱自己给他指定的元妃,也对他不满。
杨广窥出端倪,他装作只同萧妃相处,车马侍从也很俭朴,这些小伎俩虽然有用,但是没有朝中重臣的支持,想夺嗣,没那么容易。他经过考察,将自己想要夺嗣的企图透露给了杨素。
杨素虽然已经预感到杨广的企图,但当杨广直接说出来,他还是有些犹豫。毕竟,夺嗣可不是一件小事,万一失败了,不但权势尽失,恐怕连性命也保不住。
一向独断专行的杨素,这会也不得不慎重考虑,他跑去征求异母弟弟杨约的意见。
这个杨约,小时候爬树掉下来,被树桩扎坏了睾丸,他表面性情沉静,内心里却阴鸷诡诈。听了杨素的话之后,他分析说:“兄长功名盖世,长期以来执政当权,得罪了不少人。高颍对你心存不满,皇太子怎会对你有好感?虽然你取信于皇帝,但想搞你下台的人还是有很多啊!一旦皇帝百年之后,谁还能保护你呢?现在皇太子失去皇后的欢心,皇上也有废黜太子的念头,你若能抓住时机,拥立晋王,就能常保富贵,永获平安。如果迟疑不决,一旦有变,让太子杨勇掌握了大权,那你就要大祸临头了!”
这些话说到杨素的心坎里,但是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决定亲自出马,探听一下皇后的想法。
一次,杨素进宫侍宴,委婉的称赞晋王杨广孝悌恭俭,很像文帝,独孤皇后听后,说到:“我的二儿子十分孝顺,不像他哥哥,只知道与那个云妃相对而坐,终日酣宴,亲近小人。”
杨素吃了定心丸,向杨广宣誓效忠,二人结成同盟。于是,各种诬陷杨勇的阴谋,有条不紊的出笼。
什么杨勇有可能发动叛乱,高颍托病不朝,是效法司马懿,图谋不轨。诸如此类。
这些谣传,弄得文帝终日疑神疑鬼,晚上也不敢入睡。开皇二十年十月,在独孤皇后的一再催促下,文帝逮捕审讯杨勇,废为庶人。
杨素自告奋勇,负责鞫审杨勇。可怜的杨勇哪里是杨素的对手,被无端安上了一大堆罪名。
一个月之后,文帝昭告天下,立杨广为太子。
杨勇无罪遭废,多次请求拜见皇上,当面申诉。杨广、杨素竭力阻拦,不让文帝知道,杨勇急地爬到树上大声喊叫,路过的朝臣听到后奏报隋文帝,他想召见一下杨勇,杨素说杨勇神志不清,有鬼怪附体,皇帝召见,可能龙体受损。隋文帝信以为真,再也没有见过杨勇。而高颍也被免职,杨素的权势炙手可热,他的家人都做了高官,家里奴仆数千人,妓妾有一千人。
杨广当上皇太子之后,担心大臣不服,便依靠杨素“清理门户”。
杨广的兄弟们死的死,废的废,只剩下太子杨广和汉王杨谅,杨谅远在外地,有没有羽翼,不足为虑,才逃过一劫。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生在帝王家,成王败寇,能安稳过一生就算是幸福的了。
杨素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让杨广由皇太子生变为皇帝。
仁寿二年独孤皇后病死,文帝开始防备杨素。杨素心里明白,就表面上装出追求享乐、迷恋诗酒的样子,暗中却与阳光密谋加快夺位,因为宫内早就传出消息,六十多岁的隋文帝身体欠安。
仁寿四年春天,隋文帝身体不适,把政事交给杨广,自己离开皇宫,迁居仁寿宫,四月,他病情加重,召杨素等入阁侍疾。这时,杨广的种种伪诈,已渐渐地传入文帝耳中,他召杨素侍疾,本意是切断杨素和杨广的联系,没想到为时已晚,自己反而受制于杨素。
杨素隔几天就发一封书信,向杨广密报仁寿宫的情况,决计将文帝软禁起来,侍机行动。
然而百密一疏,初秋七月的某一天,杨素写的书信被宫人误送到文帝身边,文帝读后,极为恼怒。他终于证实杨广要抢班夺权,便想恢复杨勇的太子之位,对随侍的柳述、元岩说:“把我儿叫来!”柳述、元岩问叫哪个儿子,文帝说:“长子杨勇!”
柳述、元岩出屋后赶紧草诏,杨素安插的耳目立即将此事报知了杨素。杨素大吃一惊。一旦杨勇受诏即位,后果不堪设想。他迅速通知杨广,让他派人迅速动手;同时封锁仁寿宫大小宫门,阻止文帝召唤杨勇的诏书送出。
杨广担心夜长梦多,当夜带兵驰往仁寿宫,在杨素的配合下弑杀了文帝。
《隋书》之《杨素传》、《后妃传》等,都暗示是杨广、杨素杀害了文帝。一些野史更明确记载:当时“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
事不宜迟,杨广即位于仁寿宫,史称隋炀帝。杨素终于长长吁出一口气:十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炀帝即位后,先逮捕了知情的柳述、元岩,接着杀死了杨勇以免后患。
当年八月,汉王杨谅料知皇兄不会放过自己,干脆主动举兵造反,想杀开一条生路。
杨素正愁无法再立功勋,当即率兵镇压杨谅。稚嫩的杨谅哪里是杨素的对手,兵败如山倒,被迫投降认输了。炀帝把他废黜为民,囚禁而死。
至此,隋文帝的五个儿子,只剩下杨广。如果独孤皇后,知道当初自己的耳边风,害了自己的孩子们,她会不会后悔。
杨广夺位成功,功臣首推杨素,杨广任命杨素以尚书左仆射兼任尚书令。三月,炀帝决定迁都洛阳,令杨素负责营建新都。七月,炀帝又提升杨素为太子太师。
但是,“狡兔死,走狗烹”,物极必反,对这一连串的提升,杨素不但不感到高兴,反而隐隐约约感受到危机。
多年与隋炀帝杨广的相处,他深知杨广的脾性,一旦帝位坐稳,就要拿功臣开刀。
大业二年六月,当炀帝又拜杨素为司徒、改封为楚国公时,杨素更加如芒刺在背、忐忑不安了。
身为臣子,即便再有权势,也无法与皇帝抗衡,杨素小心应付,巧妙周旋,尽量减缓炀帝的猜忌和杀心。
幸运的是,没有多久,杨素就身染重病了。他不再上朝理事,专心卧床静养。
炀帝假惺惺地派来名医诊候,赐予上等药物,暗中却询问医生,常担心杨素不死。
杨素当然知道炀帝的心思,便不肯服药,悄悄等待死神降临。他抱病作了十四首诗,献给文友薛道衡,曲折地表达畏祸的心情。其中一首写道: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雁飞穷海寒,鹤唳霜皋净。含毫心未传,闻音路犹夐。惟有孤城月,徘徊独临映。吊影余自怜,安知我被病。
一代权臣,也开始“吊影自怜”。七月,杨素病死,炀帝赠谥曰景武,隆重安葬。
第二年,隋朝的开国功臣如贺若弼、高颎等人,被炀帝定罪杀死;后来,连文人薛道衡也未逃脱杀身之祸。这样看起来,杨素自己断药提前死去,实在算是一种福气。
参考资料:《中国权臣的下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