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威胁,强如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等,甚至有的入主中原取而代之。
活跃于隋唐的突厥因为中原战乱而逐渐崛起,却因一个人的离间之计使得崛起的突厥发生内讧,逐渐分裂,给了中原王朝喘息的机会,再也无法强盛起来。
长孙晟(公元552年-公元609年),字季晟,小字鹅王,河南洛阳人,北周、隋朝时期的军事家、战略家,历任仪同三司、左勋卫骠骑将军、左领军将军、右骁卫将军等职。
一箭双雕
长孙晟自幼通达聪慧,略通诗书,尤其擅于骑射,较一般贵族子弟高出很多。
大象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阿史那摄图请求与北周通婚和亲。北周朝廷以赵王宇文招之女为千金公主下嫁突厥,派出长孙晟作为副使护送公主至突厥牙帐。
沙钵略可汗对于隋朝使者十分轻视,不甚礼遇。有一次为了彰显武艺,故意让隋朝使者跟随游猎。突厥勇士在射中很多飞禽走兽后开始夸耀武力,以此羞辱隋朝使者。
雕是草原上最难射的飞禽。第一,雕飞的太高,一般人很难拉满弓射中它;第二,雕的力气很大,它扑扇的翅膀很容易将羽箭打落,除非羽箭快而准直穿腹部。即便是突厥勇士,也鲜有射中大雕的。
这时有两只大雕在空中相互啄食嬉戏,长孙晟沉着冷静等待时机,突然一发羽箭贯穿两雕而下。突厥可汗大为惊诧,深深叹服,开始对长孙晟礼遇有加,并让贵族子弟跟随长孙晟学习射箭。这就是成语“一箭双雕”的由来。
离间之策
长孙晟的“一箭双雕”让他在突厥境内名声大振,沙钵略可汗挽留他在突厥境内游历一年多。
借此机会,长孙晟开始了解突厥的风土人情和山川地势,并逐步结交了很多突厥贵族上层。他了解到沙钵略可汗的弟弟突利可汗处罗侯部众不多,却足智多谋,赢得了很多人的拥戴,也遭到了沙钵略可汗的猜忌。
部落首领达头可汗玷厥的军事实力远超沙钵略,地位却不如沙钵略,心里却总有愤愤不平的感觉,尽管表面上仍尊沙钵略为可汗。
长孙晟回到中原后,向北周丞相杨坚详细介绍了突厥的情况。杨坚非常高兴,提升长孙晟为奉车都尉。
隋朝建立后,长孙晟开始上书隋文帝,提出对突厥“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提议,即联络西边的达头可汗和阿波可汗以及东边的突利可汗,孤立沙钵略可汗,等到十多年后突厥内乱,隋朝再来讨伐,就可以一举消灭突厥。
隋文帝看到奏章后,亲自接见长孙晟。长孙晟口述形势,手画山川,写出突厥的虚实,都了如指掌。隋文帝听后对他赞叹不已,全部采纳他的计谋。
分化瓦解
按照长孙晟的计划,隋文帝派出使者元晖拜访达头可汗,特赐狼头纛,故意不去拜访沙钵略可汗,果然沙钵略可汗与达头可汗之间产生猜忌。
同时,长孙晟又以车骑将军的身份携带大量财帛达到突利可汗处,陈述利害,引诱其归附隋朝。这样,沙钵略可汗受到了孤立。
开皇二年,沙钵略可汗命令阿波可汗率众南下进犯隋朝,被隋军多次击败。长孙晟暗中派出使者找到阿波可汗,陈述沙钵略可汗每次都打胜仗,而你却经常失败,他这是要借机消灭你的势力。
阿波可汗实力本来就与沙钵略可汗差不多,加上多次失利,开始怀疑沙钵略的意图,加上长孙晟的挑拨,于是跟沙钵略可汗决裂。沙钵略可汗先发制人,偷袭了阿波可汗,使其损失惨重。
阿波可汗率部投奔西部的达头可汗,开始与沙钵略可汗对立。在长孙晟的挑拨离间和军事打击下,强盛的突厥开始分裂为沙钵略可汗的东突厥和达头可汗的西突厥,实力严重削弱。
死后殊荣
在长孙晟的离间政策下,隋朝锄强扶弱,先后消灭都蓝可汗和步迦可汗,扶植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启民可汗一直与隋朝保持着亲善关系,边境和平几十年。
大业五年,长孙晟去世,时年58岁,隋炀帝深表悼惜,下旨赐予丰厚的祭品。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出塞北巡,在雁门关被突厥始毕可汗所包围。危机时刻,隋炀帝不禁感叹道:“如果长孙晟还在的话,朕也不会被突厥逼迫到这样的地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