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曾经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就是南朝宋的缔造者宋武帝刘裕。
刘裕,自称是西汉高祖刘邦之弟楚王刘交的第二十一世孙,可谓是名门之后。只是,到了刘裕之时,他的家族早已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普通百姓。刘裕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因为家贫,请不起乳母,就准备将刘裕抛弃。刘裕的姨母听说了,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断奶,给刘裕哺乳,才救了刘裕一命。刘裕自此取小名寄奴。
我们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刘裕捡回了一条命,开始了让辛弃疾羡慕不已的人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成年后,身材高大,仪表堂堂,而且非常孝顺继母。因为家贫,他就经常编些草鞋席子到集市上卖,跟三国时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刘备,倒是颇为相似,都成了织席贩履之辈。只是,刘裕没怎么念过书,还嗜赌,曾经被人绑起来毒打,最后搞得倾家荡产,颇被乡里邻人所鄙视。
而在刘裕生活的晋朝,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父子,精明过人,才有了西晋代魏。可是,他们的后代却总是出“愚儿”。晋惠帝司马衷愚钝,导致了“八王之乱”,让西晋遭受了灭顶之灾。而东晋又出了一个“愚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让东晋彻底走向了灭亡。
《晋书》有云,晋安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凡所动止,皆非己出。”如果说晋惠帝司马衷的智商还算正常,只是不了解世事,那这个晋安帝司马德宗,就真的是智力低下了。晋安帝连话都说不好,四季也分辨不清,做事情还必须有人帮助。这……让一个生活都很难自理的人管理国家,这个国家还能有好么。
晋安帝愚钝,对东晋自然没好处,却给刘裕带来了机遇。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刘裕投奔了北府军,恰逢孙恩、卢循大起义,给了他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当时的北府将领、前将军刘牢之率军平叛,将刘裕召入了麾下,任命刘裕为参军。刘牢之派刘裕带着数十人去侦查敌情,遇到数千敌军的围攻。刘裕身旁的将士一个接着一个战死,而刘裕不但丝毫没有惧色,反而是“战意方厉,手奋长刀,所杀伤甚众”。数千人围着一个人厮杀,这种只有在影视剧中才难得一见的场景,竟然在刘裕身上真实上演了。刘裕有如此英雄气概,焉有不成大事之理。
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见刘裕长久不回,率兵去寻,见到了血战之中的刘裕。敌兵本已被刘裕的气势所震慑,见援军到来,纷纷撤退。刘裕和刘敬宣则趁机掩杀,“斩获千余人,推锋而进,平山阴,恩遁还入海。”晋军趁胜,一鼓作气,将孙恩赶入了海岛,而刘裕则一战成名。
此后,刘裕率军平定了孙恩。刘牢之死后,刘裕改投桓玄,又将叛乱的卢循赶入了大海。
桓玄,逼晋安帝禅位,登基称帝,建立了桓楚。刘裕起兵讨伐,击败并诛杀了桓玄,迎晋安帝复位。
桓玄成了命丧刘裕之手的第一位皇帝。
之后,刘裕又平定了卢循叛乱,开始了他开挂的人生。对内,刘裕毫不留情地诛杀异己;对外,则是不断用兵,收复了大量晋朝失地。
刘裕先是发动了晋灭谯蜀之战,蜀王谯纵被迫自缢而亡。接着,刘裕两度北伐,先灭南燕,再灭后秦。
南燕皇帝慕容超被俘杀,后秦皇帝姚泓投降后也被斩首于健康,刘裕再杀两位皇帝。
刘裕收复了关中及黄河以南的大片晋朝故土,因功获封相国,建“宋国”,进“宋公”,加九锡,开始了他的篡位之路。
刘裕派人缢杀了晋安帝司马德宗,再杀一帝。
刘裕改立司马德文为帝,即晋恭帝。他自己则趁势进“宋王”,数月后,开始使用皇帝冠冕仪仗,为篡位做好了准备。第二年,刘裕正式逼迫晋恭帝禅位,东晋灭亡。刘裕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宋”。
按照惯例,受禅的皇帝都会善待上一朝皇帝,即使是西晋武帝司马炎,也善待了禅位于他的魏元帝曹奂。可是,刘裕却没有放过晋恭帝司马德文。
刘裕派人赐鸩酒给晋恭帝,晋恭帝不肯喝。刘裕就让士兵用棉被闷死了晋恭帝,为他的“屠龙”大业再添一笔。
刘裕杀晋恭帝开了历史先河,也给他的人生抹上了一个污点。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知道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因果循环,恶果应到了刘裕的后人身上。《读通鉴论》评之曰:“宋可以有天下者也,而其为神人之所愤怒者,恶莫烈于弑君。篡之相仍,自曹氏而已然,宋因之耳。弑则自宋倡之。其后相习,而受夺之主必死于兵与鸩。”
刘宋的末帝宋顺帝刘准,在被迫禅位给萧道成之后,跟晋恭帝一样,很快被杀,年仅十三岁。而南朝所有的末帝之中,除了陈后主陈叔宝得到了隋文帝的善待,其他皆是死于非命。
而刘裕则凭借他的无情,先后诛杀了桓楚皇帝桓玄、南燕皇帝慕容超、后秦皇帝姚泓、晋安帝司马德宗和晋恭帝司马德文,共五位皇帝,以及一个“准皇帝”割据蜀地的蜀王谯纵,一举成为了历史上诛杀皇帝最多的人,果真是名副其实的“屠龙”专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