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上杀皇帝最多的“屠龙”专业户,宋武帝刘裕,先后五帝命丧其手

史上杀皇帝最多的“屠龙”专业户,宋武帝刘裕,先后五帝命丧其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文史记 访问量:1555 更新时间:2024/1/16 20:28:57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曾经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就是南朝宋的缔造者宋武帝刘裕。

刘裕,自称是西汉高祖刘邦之弟楚王刘交的第二十一世孙,可谓是名门之后。只是,到了刘裕之时,他的家族早已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普通百姓。刘裕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因为家贫,请不起乳母,就准备将刘裕抛弃。刘裕的姨母听说了,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断奶,给刘裕哺乳,才救了刘裕一命。刘裕自此取小名寄奴。

我们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刘裕捡回了一条命,开始了让辛弃疾羡慕不已的人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成年后,身材高大,仪表堂堂,而且非常孝顺继母。因为家贫,他就经常编些草鞋席子到集市上卖,跟三国时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刘备,倒是颇为相似,都成了织席贩履之辈。只是,刘裕没怎么念过书,还嗜赌,曾经被人绑起来毒打,最后搞得倾家荡产,颇被乡里邻人所鄙视。

而在刘裕生活的晋朝,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父子,精明过人,才有了西晋代魏。可是,他们的后代却总是出“愚儿”。晋惠帝司马衷愚钝,导致了“八王之乱”,让西晋遭受了灭顶之灾。而东晋又出了一个“愚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让东晋彻底走向了灭亡。

《晋书》有云,晋安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凡所动止,皆非己出。”如果说晋惠帝司马衷的智商还算正常,只是不了解世事,那这个晋安帝司马德宗,就真的是智力低下了。晋安帝连话都说不好,四季也分辨不清,做事情还必须有人帮助。这……让一个生活都很难自理的人管理国家,这个国家还能有好么。

晋安帝愚钝,对东晋自然没好处,却给刘裕带来了机遇。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刘裕投奔了北府军,恰逢孙恩、卢循大起义,给了他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当时的北府将领、前将军刘牢之率军平叛,将刘裕召入了麾下,任命刘裕为参军。刘牢之派刘裕带着数十人去侦查敌情,遇到数千敌军的围攻。刘裕身旁的将士一个接着一个战死,而刘裕不但丝毫没有惧色,反而是“战意方厉,手奋长刀,所杀伤甚众”。数千人围着一个人厮杀,这种只有在影视剧中才难得一见的场景,竟然在刘裕身上真实上演了。刘裕有如此英雄气概,焉有不成大事之理。

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见刘裕长久不回,率兵去寻,见到了血战之中的刘裕。敌兵本已被刘裕的气势所震慑,见援军到来,纷纷撤退。刘裕和刘敬宣则趁机掩杀,“斩获千余人,推锋而进,平山阴,恩遁还入海。”晋军趁胜,一鼓作气,将孙恩赶入了海岛,而刘裕则一战成名。

此后,刘裕率军平定了孙恩。刘牢之死后,刘裕改投桓玄,又将叛乱的卢循赶入了大海。

桓玄,逼晋安帝禅位,登基称帝,建立了桓楚。刘裕起兵讨伐,击败并诛杀了桓玄,迎晋安帝复位。

桓玄成了命丧刘裕之手的第一位皇帝。

之后,刘裕又平定了卢循叛乱,开始了他开挂的人生。对内,刘裕毫不留情地诛杀异己;对外,则是不断用兵,收复了大量晋朝失地。

刘裕先是发动了晋灭谯蜀之战,蜀王谯纵被迫自缢而亡。接着,刘裕两度北伐,先灭南燕,再灭后秦。

南燕皇帝慕容超被俘杀,后秦皇帝姚泓投降后也被斩首于健康,刘裕再杀两位皇帝。

刘裕收复了关中及黄河以南的大片晋朝故土,因功获封相国,建“宋国”,进“宋公”,加九锡,开始了他的篡位之路。

刘裕派人缢杀了晋安帝司马德宗,再杀一帝。

刘裕改立司马德文为帝,即晋恭帝。他自己则趁势进“宋王”,数月后,开始使用皇帝冠冕仪仗,为篡位做好了准备。第二年,刘裕正式逼迫晋恭帝禅位,东晋灭亡。刘裕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宋”。

按照惯例,受禅的皇帝都会善待上一朝皇帝,即使是西晋武帝司马炎,也善待了禅位于他的魏元帝曹奂。可是,刘裕却没有放过晋恭帝司马德文。

刘裕派人赐鸩酒给晋恭帝,晋恭帝不肯喝。刘裕就让士兵用棉被闷死了晋恭帝,为他的“屠龙”大业再添一笔。

刘裕杀晋恭帝开了历史先河,也给他的人生抹上了一个污点。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知道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因果循环,恶果应到了刘裕的后人身上。《读通鉴论》评之曰:“宋可以有天下者也,而其为神人之所愤怒者,恶莫烈于弑君。篡之相仍,自曹氏而已然,宋因之耳。弑则自宋倡之。其后相习,而受夺之主必死于兵与鸩。”

刘宋的末帝宋顺帝刘准,在被迫禅位给萧道成之后,跟晋恭帝一样,很快被杀,年仅十三岁。而南朝所有的末帝之中,除了陈后主陈叔宝得到了隋文帝的善待,其他皆是死于非命。

而刘裕则凭借他的无情,先后诛杀了桓楚皇帝桓玄、南燕皇帝慕容超、后秦皇帝姚泓、晋安帝司马德宗和晋恭帝司马德文,共五位皇帝,以及一个“准皇帝”割据蜀地的蜀王谯纵,一举成为了历史上诛杀皇帝最多的人,果真是名副其实的“屠龙”专业户。

标签: 刘裕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刘裕会被称作“皇帝杀手”?

    历史人物编辑:蔡小萍标签:刘裕

    刘裕不仅攻灭数国,斩杀敌国皇帝;更开启了篡位屠戮前朝皇族的先河,后世凡是因篡位而被杀的皇帝,都应该在宋武帝刘裕头上记上一笔。刘裕的一生可以说是踩着皇帝的人头崛起的。1.带领北府军起义,击败恒楚,杀恒楚皇帝恒玄,成为东晋第一权臣。2.派兵攻灭西蜀政权,西蜀皇帝谯纵兵败自杀,统一南国。3.挥军北伐,灭南

  • 南北朝唯一的平民皇帝刘裕

    历史人物编辑:星海晓舟标签:刘裕

    都说中国的历史上只有两个平民出身的皇帝,一个刘邦,一个朱元璋。其实还应该有一个就是刘裕,只不过刘裕没有统一华夏而已。所以才没有提他。刘裕和朱元璋十分相像。都是社会最底层出身,他们残忍,宽厚,恶毒,仁慈。各种难以融合的性格在他们的身上完全体现出来。但就个人能力,军事才华,治理国家,驾驭百官,刘裕比起朱

  • 刘裕机智退敌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爱历史标签:刘裕

    南北朝时期的国家非常多,是有十六国估计能说全这十六国的人不多,当时南方是有东晋,晋安帝时期是刘裕掌控了朝政大权,刘裕出身并不好,只是一个小军官,是没有什么地位的,不过他的能力很强啊,硬是爬上来了,爬上来之后那肯定就要树立威望啊,不然别人对他不服气,所以刘裕就决定北伐来树立威望,当时刘裕首先要打的就是

  • 刘裕:最硬核皇帝与他的绕指柔

    历史人物编辑:呼延犇史标签:刘裕

    作者:扬灵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寄奴谈笑取秦燕,愚智皆知晋鼎迁。独为桃源人作传,固应不仕义熙年。——陆游“气吞万里如虎”、“谈笑取秦燕”,光从诗中的只字片言就能想象到一个豪迈英雄辉煌的一生。少时读辛弃疾和陆游这两首诗词时,就在想能让南宋两位大文豪

  • 为积弊已久的东晋注入一剂强心针,“盗国者”刘裕的艰辛复兴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邓海春标签:刘裕

    刘裕,一手终结东晋政权的北府军义士;篡夺司马氏百年江山的汉高祖刘邦之弟楚王刘交之后。背负“盗国者”之名,刘裕建立的刘宋一平南方,光复洛阳、长安两都,与北魏划黄河为界,“气吞万里如虎”;同有谋逆之心,刘裕武过曹丕,志高司马炎。可惜最终输天半子,刘裕倒在北伐前期,华夏大地的统一也再度遥遥无期。一、从戎讨

  • 刘裕如何一步步掌控荆州

    历史人物编辑:姜权标签:刘裕

    南北朝时期,各个地方割据,局势混乱。刘裕作为一个有野心的人物,看准了荆州的重要性,开始了自己的争夺之路。第一步:平定桂阳刘裕在荆州的争夺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桂阳。桂阳是当时荆州的一处重要基地,是一个政治、军事、经济都十分发达的地方。为了能够顺利掌控荆州,刘裕必须先将桂阳平定。刘裕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

  • 此人是刘裕最好的朋友,如果没有去世,或许刘裕可以统一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不敢飞得太远标签:刘裕

    南北朝时出现了一个非常出色的军事家,他就是刘裕;此人是南朝宋的建国君王,他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也可以说是战友刘穆之。他们两个人同时起兵,一起进行北伐,彼此都是对方最信任的人。刘穆之掌握着军队的多种军务,当刘裕在前方作战时,他是刘裕强大的后盾,管理着后方的各种事情,还要给刘裕出各种作战策略,两个人配

  • 刘裕临死前托孤,为何4位托孤大臣在皇帝死后还是把幼主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提到的“寄奴”就是南朝刘宋武帝刘裕。刘裕从一个卖草鞋为生的贫民逆袭成为刘宋的开国君主,一生堪称传奇。刘裕在东晋时期平定内乱,统一南方;对外收复失地,拓展疆域。在其称帝后止戈息战,重视

  • 刘裕已经掌握大权,却还是灭了司马懿后人满门,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震旦说标签:刘裕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如果说哪个朝代最让人感到无语和厌恶,司马家建立的晋朝一定位列三甲。从司马懿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曹魏大权到东晋最后一位皇帝司马德文被杀,一共经历了将近20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中原大地硝烟弥漫,战火不断,朝廷内部由世族把持,腐败不堪,外族入侵,生灵涂炭,惨不忍睹。东晋时期,北府军

  • 西晋初立:有人谓司马篡魏,后嗣亦为刘裕篡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刘裕

    西晋初立:有人谓司马篡魏,后嗣亦为刘裕篡华夷混杂,宇宙腥膻,这是我国历史上,向称为可悲可痛的乱世。其实,华人非特别名贵,夷人非特别鄙贱,如果元首清明,统御有方,再经文武将相,及州郡牧守,个个是贤能廉察,称职无惭,就是把世界万国联合拢来,凑成一个空前绝后的大邦,也不一定就是难事,且好变做一大同盛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