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裕一生百战百胜,为何北伐失败?他比朱元璋差在哪?

刘裕一生百战百胜,为何北伐失败?他比朱元璋差在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话笑侃 访问量:2862 更新时间:2023/12/26 13:23:18

刘裕最后一次北伐,之所以那么快就下决心进攻后秦,是因为姚兴这位雄主死了,但是如果不是后继的后秦皇帝控制不了局面,爆发内战的话,这次北伐的结果,顶多也就是收复后秦占据的洛阳盆地和豫州,全是之前东晋孝武帝死后,姚兴趁乱夺取了东晋在上一次谢玄北伐的成果,然后在潼关一线耀武扬威一番撤退。

以东晋当时同样连年内战,破败的国力和残破的军力,能打下关中,一举灭国,当然托了后秦自己内斗作死的福。而后秦政权最后的栋梁姚绍用兵得力,在刘裕大军赶到前,已经镇压了关中宗室内战,带后秦主力压到了潼关。

所以,后秦内战给刘裕争取到的机会,就是收复河南地区轻轻松松,但是在潼关和后秦主力,完全是实打实的硬仗,正面打垮了对手,令姚绍这位后秦宿将兵败愤死。

宋高祖武皇帝:刘裕

而刘裕想要在有生之年一统南北,就得指望在面对河北的北魏政权时,再次复制这种胜利,这实在太难了。

当时初生的北魏,尚没有任何内斗,局势稳定。北魏方面的大动乱,最早一出是太武帝拓跋焘死后的内乱,也得快30年后,这不是刘裕的寿命等的到的。 刘裕没有这么长的寿命, 哪怕让再活个10年20年也不够。

刘裕的军事能力足以硬抗北魏,但是真要渡过黄河,河北决战,就是太大的军事冒险,一旦失败,不仅可能连淮北都保不住。而且国内也会出大乱。

而对此时的北魏政权来说,一方面要防备柔然,一方面河北大族坞堡不可靠,赢了也就赢了,输了就有灭国之危,麻杆打狼两头怕。因此,这场战争当然就打不起来。

至于刘裕此后移兵南下后,关中地区被赫连勃勃夺占,则是因为此时的刘裕,已经没有信得过的重臣名将,能压得住场子的,足以镇守关中。如果他最有能力的弟弟刘道规不死,也许能镇住关中。

但是刘道规死了之后,要守关中,刘裕真没有血脉相连绝对信得过,又能力超强,资历威望镇得住场子的的人了。

当时的东晋,要独当一面,镇守关中这种要地,也只有何无忌刘毅、刘道规这种级别的人才压得住。诸葛长民或者刘穆之都不够的,让王镇恶这样一个北方降人来是别无选择,不被充分信任很正常,何况王镇恶本就和刘裕并没有生死交情和太长的主从关系。

但是如果阴谋论,说刘裕故意希望沈田子干掉王镇恶,那也是荒谬之论,干掉了王镇恶,谁来守关中?沈田子的能力足以胜任的话,刘裕直接让他留守不就好了,何必多此一举?

刘裕攻灭后秦,基本是传檄而定,并没有反复拉锯,关中地区也保存了充分的元气,绝不可能是一片废墟。

当刘裕自己回彭城,关中不少的汉人士族、豪强大户失去信心,跟着他回去是事实,但是刘裕把自家亲儿子刘义真,和王镇恶、沈田子这些英才留在关中,当然不是为了送死的。而且,连傅弘之这种二流统帅都能在战斗层面击败赫连勃勃,足见得其马匪军团的战斗力并不强悍。

如果留守的晋军将领们,不是彼此势不两立,南北内斗,等到过得几年时间,充分消化了关中,组建了新军,荆州益州地区也部分恢复了元气后,关中当然是有可能守住的。

然而,另一方面,刘裕之所以不放心把关中的军政大权,全权信任地交给王镇恶,那是因为如果全交给王镇恶,那王镇恶打退赫连勃勃的侵攻后,就大可以学前秦苻氏那样举起叛旗,自立为王了。

在益州和荆州疲敝破败的形势下,刘裕想要再出兵平乱,就得原路再来北伐啃潼关。

因此,以当时东晋的形势,是难以控制作为突出部的关中的,如果关中能挡住其他势力,守将就能自立,如果关中挡不住,那就是历史的状况,被赫连勃勃这个马匪捡了大便宜。

胡夏皇帝:赫连勃勃

当时的关中,根本没多少军队,刘裕在关中留在的南人军队不过万人,加上几万关中降兵。所以吗,如果把军队集中在潼关,长安必然丢,长安这关中核心城市丢了,周边土豪必然是打落水狗,直接完蛋。刘裕自己的核心基地在彭城寿春,洛阳先不说形势不利,关键是北方长期战乱,很难保障大军长期驻扎。

如果刘裕能从巴蜀荆州地区,随时给关中拉出七八万援军,关中怎么可能沦陷?后来朱超石和朱龄石兄弟两位良将败死的悲剧,根本问题就是他们手里的兵力不足,被赫连勃勃用人海战术,以多打少围歼了。

中书侍郎:朱超石

当赫连勃勃拿下关中后,刘裕想要出兵征讨,他的部下明白和他说,贼子不敢越过潼关,是因为怕你,如果贼子听说你来,一定全力守潼关。如果只是保卫洛阳,不需要你,反过来你去了却没能打下关中,那反而洛阳会被没完没了的骚扰。——也正因如此,刘裕才会强咽苦果,在彭城登高北望,徒洒英雄泪。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历史上刘裕的北伐,是在东晋国力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发动的。巴蜀方面的北伐总兵力连万人都没到,甚至之后宋文帝刘义隆在多年休养生息之后,仇池一发力还能全取汉中呢,可以想象当时巴蜀地区的军力有多孱弱。

而荆州江陵在多次内战后,来回被攻克数次,桓温时期能拉出四五万人北伐深入长安的西军,到了刘裕北伐时,出兵不过7000人。

可以说,刘裕一直是在“以小博大”,精打细算下,凭自己的超卓军政才能,将一手烂牌打到了最好。

对比后世唯一成功的朱元璋北伐:论后方巩固,洪武大帝其实远不如刘裕,刘裕当东晋权臣都当了十几年了,朱元璋灭陈理才隔了多久? 刘裕好歹北伐前南方已经一统,交广地区都稳定了。而朱元璋是在打完张士诚后立刻就北伐,甚至还同时分兵打福建,打两广,北伐幽燕之后再打四川,打完塞北再打云贵。

朱元璋的四面开花战略之所以大获成功,首先是因为论南北力量对比,元末南方确实是压倒性优势,四分五裂的北方,并不存在一个类似北魏的强权,头号强敌王保保是个四面受敌的军阀,连大都城都没入主。

说到底,朱元璋北伐能拿出25万大军碾压一切不服,淮西集团人才济济,有徐达常遇春这样的历史级名将带兵,刘裕只有流口水的份,根本没法比。

所以, 真实历史中,从未有什么刘裕一念之差错过的机会, 所谓「刘裕灭后秦后,如果不回建康,或者刘穆之不早死,就能统一天下」,根本是一个神话。

标签: 刘裕

更多文章

  • 东晋再现“坑爹”,刘裕生平最艰难一战,胜利之后为何暂缓北伐?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刘裕

    书接上回白眼狼刘毅妄想取刘裕而代之,狼子野心中被击破,刘裕颁布一系列安民政策,然而国家并没有到真正稳定的时期。“坑爹”二号上线就在刘裕在奋力追杀刘毅残部的时候,司马休之拥兵占据了荆州。占就占了吧,不过又来一个“坑爹”的(之前有坑爹一号司马元显)。司马休之的儿子司马元思不知怎么想的竟然欲谋害刘裕(刘裕

  • 刘裕灭后秦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其诱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兄弟标签:刘裕

    前言魏晋时期,后秦与后晋征战不休,而作为东晋太守的刘裕此时正是战乱中的一个将领,而彼时的晋,秦与金三国也都多次摩擦,夏主欲占领中原,多次发生中原之战,而几经辗转后,夏与后晋接连攻秦,后秦破灭,而这段时间刘裕也顺便灭了后蜀,以至于后秦之战的持续时间较长。▲刘裕刘裕此人也与后来的刘宋王朝密不可分,而刘裕

  • 刘裕有何成就,能令辛弃疾心向往之?

    历史人物编辑:胡润平标签:刘裕

    辛弃疾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曾叙述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孙仲谋大伙都熟,就是三国时期雄踞江东的孙权,和曹操、刘备平分秋色,当世雄才。那寄奴又是谁,竟能和孙权平起平坐,令文韬武略的辛弃疾

  • 刘邦斩蛇起义,刘裕射蛇,朱元璋与蛇也有一个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十年磨一见标签:刘裕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在古代它是皇权的象征,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而蛇因外形象龙,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在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皇帝和蛇的故事,其中最出名的要数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了。刘邦是西汉开国皇帝,他斩蛇起义的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记载,刘邦做沛县亭长的时候,他负责押送一批农民去骊

  • 刘裕执掌大权后,为何还坚持灭司马懿后人满门?

    历史人物编辑:潘东铧标签:刘裕

    《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想必大家对此印象都比较深刻吧?纵观我国历史,从有记载的夏商周开始,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总是在按照这一历史发展规律进行的。周朝末年裂变七国,东汉寿数已尽迎来三国,晋朝之后就是南北朝的混乱之时,盛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又持续了七十多年……在统一

  • 从穷苦贫民逆袭成开国皇帝,刘裕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贺诗庆标签:刘裕

    刘裕,即宋武帝,他是如何从穷二代逆袭为南朝刘宋开国皇帝的?刘裕出身东晋落魄士族,因自幼家贫投身行伍,此后趁着东晋内乱而崛起,通过对内消灭割据势力,对外多次北伐,凭借着赫赫战功,地位和声望不断提升,最终篡位称帝,建立刘宋政权,而在此期间更是实现了“灭五国诛六帝”的壮举。刘裕征战期间,他在军中崭露头角,

  • 如何才能向上社交,结交牛人?南朝天子刘裕给出完美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莽原说标签:刘裕

    #如何向上社交,结交牛人?#很多草根父母都这样向自己的子女传授人生经验:那就是想要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就一定要向上社交、结交牛人。不过,怎样才能向上社交?结交牛人?这个问题多数草根父母没能给出答案。其实小编认为,东晋南朝前后,南朝天子刘裕的人生,给出了这个问题的完美答案。1、草根子弟相信关注我的读者

  • “铁马金戈,气吞万里如虎” 一代英雄刘裕的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刘裕

    看历朝历代皇帝,无论秦始皇、汉高帝,还是唐太宗、明太祖,未有一人出身行伍之中,以一刀一枪博取功名,心断机谋,身临战阵,临敌决胜,一生戎马倥偬,剿孙恩、讨桓玄、平南燕、破卢循、并谯蜀、伐后秦,平贼讨逆,诛内清外,威行万里之外,至于水到渠成,移鼎开基,自是当仁不让。刘裕(363年——422年),字德舆,

  • “六位帝皇亡”——东晋府兵刘裕的铁血崛起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何柳静标签:刘裕

    放在东晋建国之初,那些彼此忌惮、制约的世家大族们可能谁都想不到,他们心心念念、甚至不惜以司马皇室作为缓冲的中央政权最终竟然没有花落这些自诩血统高贵、巍冠博带的士人之列,而是飘然地落到他们所鄙夷的京口士卒之手。公元402年,就在刚刚统帅北府兵平定孙恩之乱、凭借军功在东晋政坛上崭露头角时,雄才大略的刘寄

  • 刘裕篡晋后,为何大肆屠戮司马家族?真有先见之明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刘裕

    经过“三马”的努力,司马家族终于在司马炎时期彻底撕掉了伪装,堂而皇之地篡夺了曹魏政权,建立了金朝。不过,司马炎对亡国曹桓之王并不介意。他被封为陈流王,吃了千家万户。在封地里,曹桓的待遇和皇帝一样。等待。这是模仿开国皇帝曹魏对汉朝西安皇帝刘勰的处理。俗话说风水轮流转,晋国不是永恒之国。公元420年,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