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侯景之乱后士族地位下降,为何南陈皇权会在此时选择与士族交好?

侯景之乱后士族地位下降,为何南陈皇权会在此时选择与士族交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培 访问量:1183 更新时间:2023/12/6 10:21:21

经过梁末的侯景之乱与江陵之役的南朝早已千疮百孔,原从东晋南下的衣冠士族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幸免于难的名门望族也所剩无几,陈霸先只能以南方的本地士族为主要依靠建立南陈,如吴兴沈氏、吴郡陆氏、会稽氏等。故而新兴的南陈政权完全不同于南朝中任何一个政权,陈寅恪先生称之为“此为江左三百年政治社会上之大变动”。

原先南下的老牌士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虽也被吸收到南陈的皇权之下,但经过战乱的他们,此时与南方本土士族相比,无论是实力还是数量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南陈期间,老牌的名门望族虽在社会上还享有较高的名望,但已经无法左右政局,只能成为皇权的附庸,而南方的本土士族与南陈陈氏同出于江左,并无地域上的隔阂,且南方士族从东晋开始一直受到一些南下士族的排挤,其实力有很大削弱。

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军功上位的南陈皇权一家独大,江左士族为求政治庇护与利益保障,皆依附于南陈皇权之下,而南陈君王,也热衷于与士大夫交流,文化上虚心向文人名士学习请教,在这种情况之下,南陈的皇权与士族开始走向融合。而这种融合不仅是政治上的融合,同时也是文化上的融合。

一、陈霸先对文人名士的敬爱

由于陈霸先深受梁武时期文化氛围的影响,虽出生卑微,但也好“涉猎史籍”,且对名士文人极为敬爱,陈霸先对蔡景历,“侯景平,高祖镇朱方,素闻其名,以书要之”,当陈霸先得到蔡景历的回信后,“甚加钦赏,仍更赐书报答,即日板征北府记事参军,仍领记事”。又如沈炯,“高祖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之”。再如谢哲,“高祖自京口渡江迎接郭元建,哲乃委质,深被敬重”。

陈霸先在尊敬名士文人的同时,也极为看重本族子弟的文学修养,并且多聘请名士为子侄传道授业,以提高家族形象与文化素养。如《陈书·蔡景历传》记载:“衡阳献王(陈昌)时为吴兴郡,昌年尚少,吴兴王之乡里,父老故人,尊卑有数,高祖恐昌年少,接对乘礼,乃遣景历辅之”,同时又派遣陈郡谢哲共辅,后又派遣吴郡杜之伟传授经书,于是“昌读书一览便诵,明于义理,剖析如流”。

又如“高祖素知于(毛)喜,及镇京口,命喜与高宗俱往江陵,仍敕高宗曰:‘汝至西朝,可谘禀毛喜’”,陈霸先让陈项遇事咨询毛喜,也是希望陈项能多与毛喜联系,从毛喜处学到士人之风。

陈霸先的侄儿陈蒨,“少沈敏有识量,美容仪,留意经史,举止文雅,造次必遵礼法。高祖甚爱之,常称‘此儿吾宗之英秀也’”,“侯景之乱,(沈)洙窜于临安,时世祖在焉,亲就习业”。此外到洽之子,到仲举也与陈蒨私交密切,相互友善“文帝居乡里,尝诣仲举,时天阴雨,仲举独坐斋内,闻城外有箫鼓之声,俄而文帝至,仲举异之,乃深自结托……侯景之乱”。

陈蒨有士族之风范,又善于与士族处理人际关系,故而陈霸先对陈蒨极为喜爱,永定三年六月癸卯,陈霸先病情加重,于是成霸先“遗诏追临川王蒨入纂”,陈霸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毫不犹豫的将皇位传于侄儿陈蒨,其原因有两点:其一,虽然皇子陈昌还在世,但被北周扣留于长安,传位于陈昌显然不现实;其二,皇侄陈蒨从侯景之乱后就跟随陈霸先多年,东征西讨,功劳显著,且“美容仪,留意经史,举止文雅,造次必遵礼法,高祖甚爱之”,所以在当时,陈蒨是陈霸先最为看好的继承人。

二、南陈君主对士族的友善尊重

陈武帝、陈文帝两位南陈君主皆对士族友善尊重,关系密切,并表现出对士人文化的极大喜好,这使南陈皇权与士族之间的隔阂逐渐消失,士族也开始逐渐与南陈皇权融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表现出国家的责任感。

无论是陈宝应的叛乱,还是欧阳纥的叛乱,都遭到南陈士大夫们的抵制,由此可以看出,南陈士族逐渐改变了梁末时期士族对国家命运毫不关心的态度,这也许是因为侯景之乱与江陵之役给了南朝士族们一个沉重的打击,使久经战乱的士族们不愿意在看到战争的发生。

同时也使幸免于难的士族们认识到个人以及家族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一体的,只有国家的安全,避免战乱的发生,朝廷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才能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庇护与利益保障,这正如沈洙与江德藻讨论丧期期限的问题时,沈洙所说到的:“自天下寇乱,西朝倾覆,流播绝域,情礼莫申,若此之徒,谅非一二,宁可丧期无数,而弗除衰服,朝廷自应为之限制,以义断恩,通访博识,折之礼衷”。

南陈君主对士族的友好,主动与士族建立良好的君臣关系,而士族表现出对国家的责任心使得士族对南陈皇权的产生一种强烈认同感,更紧密的围绕在南陈的皇权之下,是南陈时期皇权与士族融合的重要前提条件。这标志着自东晋就存在的皇权与士族的矛盾最终在南陈得以化解。

而侯景之乱与江陵之役的重大动乱以及后续的战争,使当时的南北政权的矛盾迅速激化,而南渡士族与南方本土士族之间的利益矛盾则开始迅速淡化,同时士庶之间的界限、高门与寒门的界限,也因为战乱的缘由而越来越模糊,南陈继承南梁时期重视文化的传统,门第出身只是一个身份而已,在取士任官中已不再是首选,而个人的才华才是进入仕途的重要条件,为更多的名士文人进入南陈统治集团创造有利条件,也使得南陈时期学风日盛,在这种风气之下,南陈皇权与士族开始全面的融合。

三、士族被吸纳到南陈皇权统治

在南陈建立之初,为了吸引士族,君主多采用优待政策,很多士族都被吸纳到南陈皇权统治之下,武帝时期,名门望族占33%,到文帝时期则迅速升至50%,到宣帝时由于宗室人数的提高,士族下降至38%,整体来看,名门望族在南陈统治集团中至少占三分之一的席位,是南陈皇权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由于当时南陈处于草创时期,典章制度多不完善,故在吸纳士族时多是照单全收。到陈文帝时期,南陈政局开始稳定,天嘉元年七月甲寅的求贤诏中提到:“竝世胄清华,羽仪著族,或文史足用,或孝德可称,竝宜登之朝序,擢以不次。王公以下,其个进举贤良,申荐沦屈,庶众才必萃,大厦可成,使棫檏载哥,由庚在詠”,其中“或文史足用,或孝德可称,竝宜登之朝序,擢以不次”说明南陈君主求士的范围以不再限于名门望族,凡有才者皆可入仕,这也是南陈皇权的一种开放性。而且从文帝开始,进入南陈皇权核心的士大夫多是当时的文人名士。

大量的名士文人进入南陈皇权的核心,促使了南陈政权的文化发展,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重设官学,天嘉初,沈不害尚书上书文帝,请求重设官学,沈不害在上书的开篇就说:“臣闻立人建国,莫尚于尊儒,成俗化民,必崇于教学”,直接点明了官学设立的重要性,而整篇上书的言辞都较为强硬,后又在结尾写到:“况复江表无虞,海外有截岂不得开阐大猷恢弘至道?宁可使玄教儒风,弗兴圣世,盛德大业,遂蕴年?”

可以看出沈不害对重办官学的迫切要求。对于沈不害言辞强硬的上书,文帝并没生气,反而以平和的口气进行回复,还对沈不害赞扬一番,“卿才思优洽,文理可求,弘惜大体,殷勤名教,付外详议,依事施行”,这说明沈不害上书重设官学的要求和文帝的想法一致。同时也表明南陈皇权与士族的执政理念逐渐相同,是南陈皇权与士族融合的重要表现,但这并不代表陈文帝就认同士族的一切。

陈文帝对梁末的士族虚浮奢侈作风极为反感,在天嘉元年八月下达的《禁奢丽诏》诏中写到:“朕自诸生,颇为内足,而家敦朴素,室靡浮华,观览时俗,常所扼腕,今妄假时乘,临驭区极,属当沦季,思闻治道,菲食卑宫,自安俭陋,俾滋薄俗,获反淳风”,虽然陈文帝深知梁末时期奢侈浮华作风的弊端,但并没有以君主的身份对其进行斥责,完全是以士族的角度进行批判。

无论是重办官学还是下达《禁奢丽诏》,都表现出陈文帝将自己站在士族的立场上思考,文帝对士族的思想了解远甚于武帝,不仅继续吸纳士族进入南陈政权,保证其传统利益,还将当时的名士都选入到南陈皇权的最高层,来表现南陈君主对士大夫的信任,而士族也通过皇权的权威来完成自己的执政理念与主张,二者都有共同的目标,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前提下,只有皇权与士族融合之后,才能使南陈君臣一体,南陈也才能维持稳定的发展。

总结

南陈君主为了将士族彻底地融合到皇权的统治之下,就必须缩小二者之间的文化差距,消除精神上的隔阂。所以武帝时期十分重视与名士文人的关系,文帝时又重办官学,将当时的名士多纳入到皇权核心,宣帝时又将大量的名士文人选入东宫,充分的尊重士大夫们的理想与事业,而士大夫们也为南陈的发展出谋划策,在此情况下君主与士大夫有了共同目标,皇权与士族开始融化。

标签: 侯景

更多文章

  • 侯景明明是个极不安分的人,可梁武帝却为何执意要收留他?

    历史人物编辑:曹颖标签:侯景

    文|历史回忆室(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萧衍自从降服南齐后就做出一副励精图治的样子,自己则是身先士卒勤俭生活。衣服不着华丽,食物都吃素,财物也不贪图。可以说一开始是赢得了百姓的忠心的,至少相对昏庸多年的南齐皇帝萧宝卷来说百姓眼里萧衍还算是个好皇帝。这个皇帝一开始还信道教,他和

  • 改变了南北朝格局的侯景被杀后,其妻做了一件事,残忍但大快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王家伦标签:侯景

    古人在形容对一个人恨到极致的时候,会用这样一句话:恨不能生啖其肉。当然这多半是一句气话,说出来只是发泄自己心底的气愤,但真正会吃了所恨之人肉的人是很少的,但并不是没有,比如在南北朝时期,南梁的一位公主就在丈夫死后,吃了丈夫的一块肉。那么,公主为什么会如此的恨自己的丈夫呢?他又做了什么事呢?这位公主就

  • 南北朝侯景:打破历史僵局的,也可能只是“搅屎棍”般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洞悉娱乐圈标签:侯景

    说到历史上的搅屎棍,我首先想到三个人:项羽、侯景、阿道夫。回望历史,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在社会车轮滚滚向前的历史进程中,常常会遇到车子原地打转,走不动的时候,这时期可长可短,我们都谓之历史的僵局。这僵局恰似一摊死水,已经掀不起半点涟漪,当历史发展到这个时候,往往就会有一些个混不吝的战略冒失者

  • 侯景惨败洞庭湖:北方人终究打不过南方人的水军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侯景

    侯景发动叛乱后,攻克台城、生擒武帝、击败各地援兵,占领了江东半壁江山。纵观整个南朝,只剩荆州刺史、梁湘东王萧绎这个最强大的实力派。侯景挥师西进,连克江州、郢州,兵锋直指荆州。双方在巴陵进行了一场大战,而这场大战,将决定整个南朝的命运。一、两军对峙巴陵城得知叛军西进,湘东王萧绎令王僧辩统领巴州刺史淳于

  • 侯景乱世并非偶然,而是梁武帝做事太荒唐,亲手断送唐国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周一影视自媒体标签:侯景

    梁武帝出身于南朝王、谢、袁、萧四大望族之一的兰陵萧氏,在齐和帝中兴二年四月,萧衍起兵代齐为帝,以禅让的方式在建康即帝位,改国号为梁。梁武帝自己也认为前期的统治是“我家国犹若金瓯,无一伤缺”。就这样看似繁荣的治世,却被侯景区区八百铁骑攻破建康。侯景之乱加速了萧梁政权的瓦解。萧梁政权的瓦解并不是一朝一夕

  • 侯景一个低级官吏发动的叛乱,无意间改变天下格局,促使隋朝诞生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侯景

    侯景在归降梁国之前,曾经跟随过尔朱荣、高欢,而就是这样一个降将,靠着八百残兵一路发展,最终举起大旗反梁,起初的形式对大梁十分有利,但大梁没有一位能人可以把握时机,让侯景一路兵临城下。侯景攻破大梁都城后,进宫见梁武帝时,有一段对话,搜史君觉得特别有意思。又问:"初度江有几人?"景曰:"千人。""围台城

  • 石勒率领羯族在北方肆意掠夺,侯景之乱后羯族逐渐消失

    历史人物编辑:张立豹标签:侯景

    五胡乱华,一段汉民族的血泪史,一场百余年的噩梦。自司马氏八王之乱后,中原王朝由于内耗而国力大减,军事能力也因此一落千丈。此时,胡人趁火打劫,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为主的数个胡人部落入侵中原,北方汉人遭到了灭顶之灾。众多的胡人部族中,羯族人堪称是最残忍恐怖的一支。关于羯族人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有学者认

  • 宇宙大将军侯景,为何要背叛全地图玩家?梁武帝是否太过分了?

    历史人物编辑:汪结龙标签:侯景

    论叛徒,宇宙大将军侯景必须要有一个重要的位置,毕竟这位老兄几乎把全地图的玩家都给背叛了,就差背叛自己了。早年侯景是北魏北方六镇之一怀朔镇的军士,自幼好勇斗狠,战斗力惊人。这要是在和平年代,这样的人都不能放出部队,可一旦到了乱世,这样的人极有可能成为枭雄。六镇起义以后,侯景便投靠了枭雄尔朱荣,在尔朱荣

  • 侯景结局有多惨?尸骨无存,5个儿子被活活煮死

    历史人物编辑:甲一方文史标签:侯景

    古人说得好,好人有好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古代的人物有很多,侯景就是古代十恶不作的人,那么侯景的结局如何呢?侯景被杀后,双手被截下,脑袋被送到江陵,尸体暴露街头。最终尸骨无存,被分食殆尽。也就是说,侯景的结局是尸骨无存的,根本没有善终。在古人看来,这种人就是结局凄惨。没有得到善终的人,也是古人不愿意

  • 为何说侯景的出现让王谢二望族成为了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食趣美食标签:侯景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东晋南北朝时期,王谢在士族门阀时代可谓是金字塔顶尖的存在,但月有阴晴圆缺,再旺盛的家族都有衰败的一天,对王谢而言侯景之乱是他们两家族噩梦般的存在,那么为何侯景会对王谢那么愤恨呢?侯景原本是东魏权臣高欢的手下,在高欢在世时侯景忠心的对待于他,但他不愿意受到高欢儿子高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