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著名的琴艺高手,留下名字的首推司马相如,他也是大文学家、大才子。西汉前期很有才学的人就是两司马,写《史记》的司马迁和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字长卿,是今天四川北部南充那个地区的人,也有人说他是成都人。司马相如的本名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说是叫犬子,像今天对自己孩子的谦称。这个名字听起来不像大名,像个小名。他对自己的名字不太满意,他很仰慕战国时代的名人,完璧归赵里的蔺相如,所以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相如。
司马相如主要的名声是来自于他文学上的成就。《子虚赋》是他做梁孝王的宾客时的作品。有一次汉武帝刘彻看到《子虚赋》非常喜欢,他以为是古人之作,就叹息生不逢时,不能跟作者生活在同一时代,真遗憾!这时管理皇帝的猎犬的官员,狗监杨德意就说,这个作者其实是我的同乡,就向武帝推荐了相如。武帝大喜,马上召司马相如进京。司马相如就对武帝说,那个《子虚赋》是给诸侯王写的,算不上多了不起。我给您写一篇描写天子打猎的赋,就是《上林赋》,上林指的是天子打猎的上林苑。它的文字词藻比起《子虚赋》更加华丽宏大,所以汉武帝对司马相如的才情非常欣赏。
司马相如的文才本身也构成了古琴音乐的题材。有这么一个典故。汉武帝和他的第一任皇后,他的表亲陈阿娇不和,后来汉武帝娶了大将军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并把她立为皇后。其实金屋藏娇的娇是指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是汉武帝小时候说的:“若得阿娇,必筑金屋以藏之。”那应该算是他的初恋情人。
《长门赋》被谱成流传千载的古琴曲《长门怨》
但是阿娇被废以后,她心中就难以平衡,很凄惨。得知司马相如被皇帝所宠幸,所以有意借助司马相如的文采来打动皇帝。陈皇后的母亲叫做馆陶长公主,花费了千金托司马相如写了一篇赋。武帝看过以后回想起往昔的岁月果然心中不忍,从而就善待阿娇,这就是有名的《长门赋》。而根据《长门赋》所谱的古琴曲就是流传千载的《长门怨》。
《长门怨》就是抒发后宫之怨,它是先有赋,后有曲有诗。汉武帝时扩充了建立于秦朝和汉朝初年的乐府这个部门,它是专门掌管音乐的政府部门,它是既要作曲,又要作词的。《长门怨》是一首乐府旧曲,但历代也有许多诗人以它为主题创作新的诗歌。
因为后宫的嫔妃最寂寞难熬的就是一个个漫漫长夜,特别是失宠的妃嫔。她即便是青春年少,余生都要在孤独中度过,就是在冷宫中度过。她是长门深锁,一入宫门深似海,看似荣华富贵,但是非常的孤独;那个时候想回到民间那种粗放淳朴,但是家庭很融洽和睦的生活,是再也不可得了。其实那个生活是很苦的,因为君王日理万机,他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家庭生活上。即便他有一些私人生活,私人空间,但是依据一般的人性,他情投意合的对象也不会很多的。说后宫佳丽三千,当然不同的朝代后宫制度不一样,所谓后宫佳丽三千是一个统称,就说人数很多。但大多数要么终生见不到皇帝,要么所谓临幸一两次后就被皇帝置诸脑后,想不起来了,而这个女孩却要独守空闺,直至终老。
所以宫怨,就是后宫之怨的问题,各朝都是存在的。长门怨这个主题历朝历代都有诗人去写它,像李白、陆游这些知名的诗人都写过。这样看来当时司马相如确实很能体会失宠的女子的哀怨,才能写出《长门赋》,才能打动汉武帝。
《凤求凰》被谱上词成为一首弦歌可惜主角偷香窃玉品行有亏
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打动卓文君的故事更是千载流传。
司马相如曾经一度居住在现在四川省的邛崃县,当时的临邛。当时是梁孝王去世了,司马相如是梁孝王的宾客,主人去世以后,自然门下宾客就散了,他就回到了家乡。当时司马相如应该是在文人当中颇有声望了,因为他在做梁孝王宾客时就已经写了《子虚赋》,后来还流传到汉武帝那里去,说明他的文章流传是很广的。
邛崃县是个小地方,但是有很多富商、大族。其中有一个富翁叫卓王孙,他就宴请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去了以后风度翩翩,谈吐不凡,一坐皆惊。当时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也是精通音律,是个才女,当时17岁,刚死了丈夫不久,在服丧期间,是新寡,在娘家居住。她当时偷偷从门缝当中看到了司马相如,就深为倾倒。可能当时司马相如不知是从什么渠道,也是了解到了卓文君,很想和她交往,他就弹了一曲《凤求凰》表达心意,就彻底征服了卓文君的芳心。
后来两个人就通过卓文君的侍女互通心意,两个人就私奔出逃了,连夜逃往了成都。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深以为耻,誓言要跟卓文君断绝父女关系。司马相如虽然才名很高,但实际他是个穷光蛋。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里说,他是家徒四壁,就是家里穷得就剩下四面墙,什么都没有。但是呢,他是一个名士,以前也一直没有出面向别人借贷或做过别的营生。那么卓文君是个千金小姐,她过不惯这个穷日子,就跟司马相如商量,说回到临邛向我的兄弟借贷,至少我们还可以过得下去日子。所以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就回到了临邛。
司马相如把自己的车也卖了,就开了一家酒店。卓文君这个千金小姐就抛头露面,当老板娘,站柜台卖酒;司马相如就系一个围裙,在街上刷锅碗瓢盆,混迹于市井之间:“文君当炉”这个典故就是这么来的。可能这个故事是太有戏剧性了,可能在当时估计也成为颇为轰动的八卦新闻,这个时候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脸上就挂不住了;又有亲戚劝他说:文君虽然跟人私奔了,但对方毕竟是司马相如嘛;这个司马相如是有才学的人,不可能久居人下,总有一天会做官的;而且生米已经做成熟饭,你自己的儿女也不多,你女儿抛头露面在外面做酒户老板娘,做父亲的脸上也无光,所以你还是认下这门亲事吧;而且司马相如来我们临邛县也是作为贵客,现在这样的处境大家脸上都不好看。于是卓王孙考虑以后只好认下这门亲事,送去了钱财、仆人,这样相如和文君又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后来司马相如果然被汉武帝征召:做过郎官;还做中郎将,出使西南夷,在汉朝通西南夷的过程中还发挥过比较积极的作用;最后是做到了陵园令,就是管理皇室的陵墓和园林的官员。
相如在离开成都的时候,文君前去相送。有一个故事说相如感激妻子在他贫穷的时候与他相知相守,就发誓说一定要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叫“非高车驷马,不过此桥”。驷马就是四匹马拉的车,是身份高贵的象征。所以现在成都有个地方叫驷马桥,就是相如当年与文君道别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叫琴台路,也是相如当年抚琴居住的地方。这个故事看起来最后还是一个大圆满的结局。
《凤求凰》这首琴曲是流传下来,还谱上了词,所以它成为一首弦歌,就是古琴一边弹一边唱的这么一首歌曲。
其实后人也有很多人对司马相如的做法不以为然,因为他毕竟是拐跑了人家的小寡妇;和人私奔,这个事情办得不地道。
他最后为什么会和卓文君私奔了呢?我想还是因为他被爱情和欲望冲昏了头脑,所以就等不得卓文君除了丧服以后,就是守丧期满以后去提亲,所以太过猴急了,就干出此等偷香窃玉之事。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名士,他的品行有亏。
关于司马相如这个人,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