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司马迁说卫青“心机男”,卫青笑而不语,狄青因为没看透吃了大亏

司马迁说卫青“心机男”,卫青笑而不语,狄青因为没看透吃了大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娱乐豆豆子 访问量:1704 更新时间:2023/12/11 20:12:59

前言: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著有一本谋士“教科书”《智囊》,通过讲述、评译诸多重点事件,与重点人物来发世人心智。在《智囊》第一部“上智——掌握大局”之中,冯梦龙选取了一个典故。说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军卫青,出兵定襄攻击匈奴,这时其部下苏建被匈奴打败,汉军被匈奴几乎全歼,而苏建只身一人逃回了大营。议郎周霸说苏建丢弃部下逃走,这种行为有损大将军威严,应该斩了他,而长史安表示反对,说苏建以千人兵马,对阵数万匈奴,奋力作战一天,侥幸逃回已经是非常勇敢了,如果杀了他,岂不是告诉后人,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要像赵信一样投降吗?卫青说自己身为皇亲国戚,在外带兵不怕威严受损,也不敢在外专权,应该将苏建押送到京师,由天子亲自定夺。后来汉武帝对卫青的做法非常满意,一高兴连苏建都赦免了。然而司马迁听说这件事,非但没有夸赞卫青深谙人臣之道,反而讽刺卫青是个“心机男”。

汉武帝改变对匈奴的防御策略

汉初时期匈奴一直是北方大患,并且汉朝一直采取的是被动防御措施,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由守转攻,并且大获全胜一雪前耻,而这份功劳一大部分,就是来源于卫青。所谓“卫青不败由天幸”,卫青可谓是生逢其时。卫青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王朝国防战略,发生重大转折的重要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之后,凭着先祖们经营的雄厚经济与军事基础,改变对待匈奴的卑辞厚赂,曲意和亲的消极防御政策,面对匈奴的侵扰,汉武帝决定正面“刚”,积极反击寸步不让,用实际行动兑现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铁血誓言。在这一国防政策的转变时期,那些在消极防御政策中成长起来的将领,如李广程不识等人,虽然资历老辈分大,但也都是被时代淘汰的昨日黄花,他们缺乏智慧大规模骑兵突击的能力与胆气,无法执行汉武帝主动出击的任务。

卫青生逢其时闪耀史册

在西汉军事政策转型的时期,自然会淘汰一批保守老将,而一些紧跟时代步伐的新星,将冉冉升起。众所周知汉武帝是一个,既有手腕也有魄力的统治者,他当然不会顽固到在军中论资排辈,而是秉承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的原则,对一些适应时代节奏的新人破格提拔,在《史记·汲郑列传》中,汲黯就曾说:“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意思就是在称赞被汉武帝提拔起来的后起之秀,而其中的代表着正是卫青。自从卫青走上战争舞台,就没有令汉武帝失望过,他在龙城大捷、收复河套,在漠南与漠北都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曾先后七次率领汉军给予匈奴以强大打击,期间共斩杀、俘虏匈奴5万多人。卫青为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维护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卫青为人圆滑的性格特色

卫青在河南使用迂回战术,偷袭匈奴侧翼,在漠北亲自率军长途奔袭直捣黄龙,都是古代战争史中,最耀眼的经典范例之一。通过卫青与霍去病等分的连年奋战,摧毁了匈奴发动战争的实力,至此匈奴再也没有能力对能对汉朝发动骚扰,日渐走向了衰落。可见卫青能有此大成就,是用自己的实力一步步挣来的,而不是靠着于汉武帝的亲戚关系。卫青除了“能打”,自古以来还有很多人对他的个人性格十分感兴趣,有人说卫青性格谦虚顾全大局,还有人说卫青见风使舵圆滑世故。更有甚者说汉武帝信任他,不是因为他的军事能力,而是因为他很听话。事实上卫青身为汉武帝的“小舅子”,为人却并不跋扈骄横,反而处处谨言慎行圆滑随和,因此受到汉武帝的宠信。

部下耻辱战败被卫青交给汉武帝亲自裁断

反应卫青圆滑性格的例子,莫过于《智囊》中所讲的那个故事,苏建与李信带领骑兵遭遇匈奴包围,力战不敌的李信投降了匈奴,而苏建丢下部众狼狈逃回大营。打了败仗有损将军与朝廷的脸面,按照周霸所言苏建以死谢其罪。而卫青最后说,自己身份特殊又深受皇帝信任,如果擅自杀了苏建这个副将,恐怕会引来很多是非,而他也不害怕损害自身威信。卫青还说自己执法决不能自专,在普天之下最高法律的主宰莫过于皇帝,所以应将苏建押送到京师,由武帝本人亲自裁断。卫青对武帝毕恭毕敬,时刻仰视着皇帝的权威,以此表明自己发自内心地恭顺天子。卫青的这番话与行动,也的确称得上是机智伶俐、世故圆滑到了最高境界。主将都这样说了,部下们自然心领神会,都同意将苏建押送京师定罪。而武帝知晓后,对卫青的行为非常满意,愈发信任重用卫青。

司马迁讽刺卫青“心机男”

卫青如此“上道”,但同一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却对之嗤之以鼻。他毫不留情地批判卫青“以和柔自魅于上”,讽刺卫青是个人品卑劣的“心机男”。关于司马迁的说法,自古以来的确有很多人认同,骂卫青军事能力不足,能获得高成就都是因为擅于给汉武帝“拍马屁”而已,恐怕卫青会对此笑而不语。冯梦龙在《智囊》中,却对司马迁的看法表示反对。冯梦龙认为卫青作为统帅多年,深受汉武帝的信任,属下也没有嫉妒过卫青,这证明了卫青的确有过人的能力,也是因为卫青能避免过度的权威,远离各方是非的缘故。否则再看一下反面教材北宋名将狄青,他虽然也是战功显赫,戎马一生功劳甚大,但最后却没有得到善终,冯梦龙认为世人应该引以为戒。

“反面教材”北宋名将狄青

狄青出身寒门,早年因为犯了事入狱,脸上还被刺了字发配充军。后来狄青在军中凭借着战功,一步步开启了名将之路,一路从延州指挥使,做到了大宋枢密使的高位,这都是狄青用自己的血汗与生命挣来的待遇。然而狄青虽然很“能打”,但在为人方面却离卫青差得远。狄青在任枢密使之时,自恃功高为人骜,自己的士卒犯了法,他也都是进行袒护。士卒们每次得到粮食与衣物,都会说这是狄家爷爷的赏赐。兵士们只知有狄青,而不知有朝廷,对此宰相文潞公建议宋仁宗,将狄青外派离开朝廷。狄青不服上奏说自己无罪被外放,心中很是委屈,仁宗心中不忍,说狄青是大宋的忠臣,不该将他赶出朝廷。

狄青居功自傲难得善终

文潞公说太祖赵匡胤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因为得到了军心才被黄袍加身,仁宗听了默然无语。狄青依然不死心,到中书门下替自己叫屈,文潞公亲自来到狄青面前,说将你外放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朝廷怀疑你罢了。在古代作反并不一定要有证据,有作反的实力也算数,所以狄青听完冷汗直冒,吓得赶紧到藩镇就任而去。狄青就任之后,宋仁宗心中愧疚,还时常派人去慰问,而狄青每次听说仁宗使者到来,都觉得是仁宗对自己不放心,所以整日惶惶不可终日,不到半年郁郁而终了。冯梦龙认为,狄青有功而不懂得惜身,所以被朝廷怀疑,最终被文潞公用计除掉了。

孙武提倡“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虽然从狄青的悲惨结局来看,宋仁宗与文潞公有些不近人情,但他居功自傲为人高调,才是酿成自己悲剧的主要原因,所以再来看卫青的表现,乃是妥妥的官场“教科书”。要说卫青为人圆滑也算中肯,但这个词语在官场似乎并不算是贬义词。卫青的圆滑也反映出了古代治军特点的变化,皇权与将权在此发生历史性的变革,这是一种历史大势。在先秦时期统军大将,拥有专杀部下的大权,兵圣孙武有云:“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认为战争的失败,就是因为君主对将军过多干扰所致,所以那时的将军,拥有很大的权力与自由。到了汉代这种统兵方式开始发生转变,封建集中统治的制度,发展到汉代全面强化,“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

古代军事指挥权的变革趋势

《公羊传》提倡“君亲无将,将而受诛”,将帅只是皇帝的附庸,失去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不能在战场上机断指挥,这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也是历史的无奈。前有周亚夫军细柳的案例,虽然成全了一段君臣佳话,但这也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回光返照”,汉文帝能容忍周亚夫的治军严谨,但继任者汉景帝性情薄凉,周亚夫注定会走上一条不归路。而卫青侍奉的君主汉武帝,比汉景帝还要难伺候,他必须要做个圆滑之人,恭行人臣之道奉法遵职,才能协调好君臣关系通永保富贵与平安。如果卫青再信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些老一套的准则,那就是嫌自己命长了。

尾声

到了唐代名将李靖也是深谙此道,在大军开拔之前,唐太宗说要戒斋三日,举行隆重的仪式,将指挥权全盘交给李靖。李靖看穿了唐太宗的试探意图,说古代圣贤在庙堂举办戒斋仪式,目的是为了借助神灵的威力,将指挥权交给将军,所以最终大权只能掌握在皇帝手中,唐太宗听完十分满意乐不可支。而宋代事情发展得更加糟糕,将军率兵打仗只是个“工具人”,行军路线到作战方案,都是皇帝事先计划好的,有将军敢自作主张将会受到严惩。这也是宋代对外战争,时常败北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卫青正是看透了历史的大势,处处小心维护汉武帝的权威,才成就了千秋功业,在这点上冯梦龙比司马迁要看得更远更透彻。

【参考资料:《史记》,《略论北宋名将狄青》,《智囊》】

标签: 卫青

更多文章

  • 卫青死后,汉武帝赔了十万将士才明白:天下只有一个卫青

    历史人物编辑:炎黄录标签:卫青

    大家都知道汉武帝之所以称之为“武”,完全是因为他的威名都是靠军队打出来的,而说到当时的军队就不得不提一个人,就是卫青。卫青可以说是汉武帝时期最重要的将军了,甚至都没有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毕竟名扬中外的冠军侯难道不能与卫青相提并论嘛?如果要说天赋的话,卫青是比不上冠军侯的,但要是单纯以对汉朝的贡献来

  • 龙城之战:只有卫青获胜,李广和卫青差距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耿金涛标签:卫青

    汉朝建立初期,西汉一直是受到匈奴侵扰的,这一点对汉朝来说是最为致命的打击。不过,随着西汉的发展,匈奴逐渐的被西汉打败,汉武帝时期,经历了文景之治后,西汉的国力逐渐走强,这时候的西汉已经非常强大。因此,汉武帝开始主动进攻匈奴。对于匈奴来说,汉武帝的反击,无疑是致命的。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过程中,龙城之战一

  • 汉武帝为什么前期重用卫青,而后期却极力打压卫青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治标签:卫青

    卫青作为汉武帝时期,一位非常重要的军事将领,他的一生战功无数,七战七捷,改变了自汉朝建国以来对匈奴作战被动防守的局面,开启了汉匈史的新篇章。按理说汉武帝应该更加重用卫青才对,但汉武帝却在后期采用了各种不耻的手段极力打压卫青,最终让卫青孤独终老。汉武帝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之间经历了什么?下面我们进入历

  • 卫青本是个小小的家奴,为什么能成为大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记史惜今标签:卫青

    卫青本是个小小的家奴,之所以能够成为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是因为卫青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汉武帝卫青可能永远都是家奴,也无法发现自己具有军事才能,正是汉武帝给了卫青在行伍之中的锻炼机会才让卫青能够最终成为大将军。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军卫青原本是家奴,只不过由于姐姐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

  • 大将军卫青何罪之有?卫青死后不久,整个卫氏家族就轰然倒塌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爱旅行标签:卫青

    汉武帝时代,中原王朝终于取得了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反击战的胜利,有两位将军在其中立下了赫赫功勋,一个是大将军卫青,另一个就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但这两个人活的都不长,霍去病23岁就突然离开人世,而卫青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出生年,专家推测卫青大概只有45-48岁。更奇怪的是,卫青死后不久,整个卫氏家族就轰

  • 美人心计:难怪雪鸢被玷污后,周亚夫不嫌弃,你看窦漪房说了啥?

    历史人物编辑:莹兮历史阁标签:周亚夫

    导语:莫雪鸢被玷污,是多少人的意难平?明明身怀绝世武功,明明马上就要嫁给心爱之人,结果一转眼,就被慎儿陷害,将到手的幸福打碎,莫雪鸢自此心灰意冷,当场取消了婚事,她想一辈子跟在云汐身边,不愿意在婚嫁了,此时窦漪房和慎儿已经斗得如火如荼,接下来就是皇位之争。聂慎儿已经被封为慎夫人,却得不到皇帝的心,尽

  • 此人看了周亚夫一眼,便料定此人三年封侯,八年称相,九年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张殿力标签:周亚夫

    历史上有名的预言非常之多,而且大多是为未来的皇储或者改朝换代者制造舆论。有一些预言是十分拙劣的人为手法,比如陈胜吴广的狐狸叫和鱼腹藏书还有韩山童的石人。难道当时就没有想到这些是人为的手段吗?当然有的,但是当时的人们身在未知的乱世或者对下一代国主的迷茫之中,确实需要一个希望或者领袖。历朝历代,出现过无

  • 被严重低估的七国之乱,如果没有周亚夫,汉朝可能步周朝的后尘

    历史人物编辑:刘帅说历史标签:周亚夫

    汉文帝刘恒挂了之后,他的儿子汉景帝刘启继位,刘启同志那可不是一般的猛,早年间吴王刘濞的儿子在经京城长安学习深造,和刘启经常一起下棋,在一次下棋的过程中,没给刘启面子,连赢刘启好几把,搞得刘启好不高兴,居然一怒之下用棋盘把吴国太子给砸死了,这一下算是和吴王刘濞结下梁子了。说起这位刘濞同志,也不是个省油

  • 汉朝第一女相师预言周亚夫:你三年后封侯,二十年后饥饿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澳古说说历史标签:周亚夫

    周亚夫,汉朝开国大将周勃的二儿子。汉文帝即位后,曾邀请当时著名的女相师许负给周亚夫和邓通看相。许负对周亚夫说:“你三年后将被封侯,再过八年就是丞相,当丞相九年后会被饿死。”周亚夫觉得不可能,说:“侯位会由父亲的长子继承,我怎么会被封侯呢?还有啊,你说我都能当丞相了,我又怎么会被饿死呢?”周亚夫不信这

  • 汉景帝请客吃饭,为何不给周亚夫筷子?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周亚夫

    汉景帝和周亚夫,这对君臣相信我们都是不陌生的,历史上他们一起合伙,把吴楚七国之乱给平叛了下去。当然了立大功的是周亚夫,汉景帝只是动动嘴。不过,周亚夫也得到了不少的赏赐,毕竟在平叛吴楚七国之后,他被汉景帝给封为了侯爵,后来还被提拔为了宰相。但是,两个人在共事的时候,相处的并不愉快。说白了他们两个人的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