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前期诸侯混战,到三国时期天下仅剩下三家,中原曹魏,蜀汉刘备,东吴孙权。其中的刘备刘玄德我们都不陌生,刘备作为一代君王,借着曾经汉朝皇室的身份,在汉献帝以及各地诸侯那里直接或者是间接地获取了不少的好处,遇到再不好说话的人,凭着皇室宗亲,也得给上几分薄面。
刘备想着振兴汉室,在纷争的汉末,刘备是除了汉献帝之外,最有话语权的刘姓族人。这不是一般的刘姓族人,是天下的最大的刘姓,被汉献帝尊称为“刘皇叔”,他在皇室宗亲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在诸侯混战的阶段也没有吃亏,反而是自己的实力在不断的壮大,直至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后来就不用说了,占据西南边陲的一方土地,也算是一方帝王。
那么刘备能取得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仅仅是他有着趋炎附势的本事吗?再加上他皇室宗亲的身份吗?他趋炎附势,在前期可以勉强存活下来,毕竟还要看汉家天子的威严,可是等到后来,即使加上皇家光环恐怕也难以生存,更别说占据一方土地,成为一代君王了。显然,刘备有着过人的本事的,那么他到底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后、刘邦的后代呢?接下来从他们两人性格分析一下。
雄心壮志,成就霸业
首先,从一代君王最基本的条件来看,有着雄心壮志是必要条件。刘备和刘邦都有着雄心壮志,都想要成就一番霸业!
刘备的雄心壮志在哪里看出来的呢?第一,他小时候和别的小孩戏耍时,他竟然自称皇帝,其他的小孩子都在充当他的侍卫和奴仆,他的雄心壮志,就是想要成为一方君王。第二,收义子刘封时,名字就为“封”;再到亲儿子刘禅,“禅”是什么意思呢?和前者封合起来,“封禅”,这可是想要泰山封禅啊!在这里也能够表现出刘备的志向。
刘邦当年立下了远大志向,即使人到而立之年被许多人看不起,心里完全是丝毫不在意别人言论的想法。因为刘邦的志向就是要成就一番霸业,他要做一代帝王,但他看到秦始皇在街道上坐在马车里时,所有人都向他跪拜,刘邦此时说道:“大丈夫在世,应当如此!”可以看出刘邦志向非小,他能够成就一番霸业就是因为如此。
重视人才,知己知彼
其次,一代君王只靠一个人绝对不能够完成一方霸业,就算是天选之子也不行。
在刘备起兵之初,就有着关羽、张飞的帮助,他们的队伍建立之初,首先就是张飞出钱最多,张飞为刘备招兵买马,当然就花了张飞的很多钱了。二人在战黄巾军时,就已经和刘备绑在了一起,二人在战场上和刘备奋力杀敌。没有这样的铁杆,刘备兴许也只能发发牢骚想当皇帝,或者战死沙场了。后来又有了,徐庶、诸葛亮、糜竺相助,五虎将中的另外三虎舍身拼杀。没有他们,刘备怎么成就霸业?
再看刘邦,单单是武将就有不下数十人,出名的有韩信、英布、周勃、樊哙、彭越,文臣谋士有萧何、张良等人,他们都是一等一的人才,为何都愿意在刘邦的手下做事呢?那是因为刘邦有着强绝的统帅能力,清楚地了解自己手下文臣武将的特点和能力,刘邦总可以带领着一众人等化险为夷,最后击败项羽,汉高祖刘邦也就登基了。刘备在这一点上极像刘邦,只是刘备的气运不够,最终只统一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猜忌手下,功臣难终
最后,对于属下不完全放心,哪怕是曾经为他立下过汗马功劳,都会遭受到猜忌。
刘备最后没有一统天下,只是占据了蜀汉,不知道刘备假若真的统一了天下应当如何,会不会去恩将仇报杀死自己赴汤蹈火的手下呢?他去世前,曾对蜀相诸葛亮说过:“阿斗扶不上墙,先生可取而代之!”刘备显然是在试探刘备啊,为了自己死后能够让自己打下的基业顺利传承。诸葛亮地很快就明白了他的用意,当然不敢显露出丝毫对刘备不敬的神色,刘备也只是轻微的试探,真实的历史也是诸葛亮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没有半分想要取而代之的非分之想。
刘邦在这一点上,比刘备更狠心。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封了不少的异姓王和刘姓王,其中异姓王功劳最大的韩信、彭越、英布,都是死在了刘邦和吕后的手上,为刘邦平定天下最后竟不能善终,可以看出刘邦更加绝情。当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抓后,刘邦为了应对项羽的胁迫,说出了自己的爹就是项羽的爹,还说了假如项羽要炖了他,就分给自己一碗汤喝!虽是气话,可是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刘邦也许当时真就绝情了,不想管父亲的死活。
结语
刘备和刘邦相比,刘备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不如刘邦,天下没有要隐隐归于蜀汉的情势。刘备的能力和刘邦比也有点差,对手很强,最后不能统一天下,也就不难理解了。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当年曹操和刘备煮酒论天下时,就已经看出了刘备乃是一方豪杰。刘备得到夸赞,能占据蜀汉,就说明了他确实也是个人才。和他的祖先刘邦一样,都是封建时代刘姓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