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邦成也张良败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一生,最后一计害苦刘邦

刘邦成也张良败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一生,最后一计害苦刘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柏聊历史 访问量:4648 更新时间:2024/1/29 4:16:50

汉高祖天下一统归功于萧何韩信、张良三人,西汉成立后有“汉初三杰”称谓。其中萧何固守关中,为刘邦源源不断地输送粮饷和士卒。而韩信用兵如神,平定北方皆归功于这位神将。最后一个就是张良,张良堪称刘邦身边第一谋士,如果没有张良,刘邦一统绝无希望。在功成名就之后,开国皇帝往往都会做的一件事就是清算老臣,如韩信作为八个异姓王之一就没能逃过此劫。由于深谋远虑,算无遗策的张良在汉朝初建就急流勇退,也算是明哲保身之举。

张良出身豪门,其祖先世代在韩国为官,其中宰相之职不再少数。原本张良可以过着优渥的生活度过一生,但是一切都在秦国一统中破灭了。韩赵魏楚燕齐,作为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张良瞬间从贵族子弟变成流落街头的少年。张良仔此时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四处寻觅良师,直到偶遇人生导师“黄石公”。我们在课本上曾看到过一个小孩给一个老人穿鞋子,然后老人教小孩大道理的文章,这就是黄石公试探张良品行的段落。天不负人愿,在黄石公处,张良得到《太公兵法》后士别三日直接成长为满腹经纶,审时度势的智者。

张良在择主而事上别具慧眼,在楚霸王闻名天下的时候,刘邦仍默默无闻,但张良一心认定追随刘邦,事实证明也是非常明智的抉择。在刘邦成长进阶的道路上,张良居功至伟,但是张良为人调以至于出现了汉朝初建便急流勇退的局面。其实张良明哲保身也实属无奈,而后期韩王信谋反也证实了张良的举动,但此时的张良已经不是陪伴刘邦共图天下的谋士,而是恨之入骨的旧臣。有句话叫“成也萧何败萧何”这是对名将韩信的一生概括。落到张亮身上也如出一辙,可谓“成也张良败张良”,但是指定的对象已经不是韩信而是刘邦。

张良退隐之后很少见人,但是有些时候难免遇到老熟人,而这个人就是吕后。中国古代君王往往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来传承皇位,但刘邦遇到戚夫人之后,这一现象便摇摇欲坠。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甚至动心思将太子刘盈废掉,拥立戚夫人儿子如意为太子。在殿堂之上,刘邦提出“仁弱,不类我”顿时遭到了群臣反对,如果不是孙叔通力荐,显然已经废立。此时的吕后能够想到的唯一智囊就是老熟人张良。

刘邦心意已定,吕后已经没有丝毫办法阻止。如果是别人长良不可能帮助出谋划策,但是吕后出面他也不好回绝,而且在废长立幼也确实不符合礼教,所以张良帮助吕后又出了一计,和曾经帮助刘邦时期不同,这一计可着实害苦了刘邦。仅有六个字——“请来商山四皓”。正如张良所说,刘邦一直想请出商山四皓辅政,但奈何四人宁愿做隐士也不愿为汉臣。如果能让商山四皓在太子周围出没,刘邦也许就会改变主意。

高祖十一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刘邦因病想让刘盈前往,而商山四皓出计让吕后去刘邦面前哭诉,最终使得刘邦带病征战,大胜而归。在刘邦回朝庆功时,见刘盈身边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故而问之。当得知四人就是多请不来的智者时发问,为何刘盈能将其请出。商山四皓曰:“陛下对臣子动辄辱骂,不出面是不愿自取其辱。但是当前太子仁厚,所以不请自来”。在此番言论说出之后,刘邦知晓刘盈羽翼丰满,且颇有能力,就再也没动过废长立幼的心思。

这里商山四皓的言论其实与现实场景不符,刘邦请时不来,是因为刘邦讲理,不来什么关系没有。但是此次是吕雉派车重金请往,并非是装饰门面,而是真有重用。如果不来,太子被废,吕后必然有所作为,所以必须出山。在四位智者出面后,刘邦已经知道自己不能对吕后有所作为,见到戚夫人时两人实属无奈。戚夫人与吕后相争多年,如果刘邦都奈何不了吕后,刘邦死后,戚夫人必有大难。张良这一计害苦了刘邦。

刘邦对吕后性格十分了解,他的无奈情有可原。在刘邦死后,吕雉展开了疯狂的报复。第一个就是戚夫人,戚夫人下场凄惨,甚至刘盈也认为吕雉做的过分从此不问朝政,而如意紧随其后。刘盈宅心仁厚,对如意多有保护,但仍没能拦住自己的母亲。吕后对刘邦的愤怒并没有停止,首先是长子刘肥,由于刘肥势大,吕雉原意将其毒死,而后因刘肥以城池奉上才侥幸逃脱。随后是淮阳王刘友被监禁,梁王刘恢,到了最后,吕雉已经部分亲疏远近,即使是刘盈也被吕雉生生气死。在吕后离世后,大臣将刘弘废掉,刘恒以四个儿子的代价登基称帝。

张良被低估的代价已经不是刘邦能够承受的,如果张良当初退隐没被营运,杀韩信、伐英布、战匈奴等大事不会困难重重,更不会让自己屡次受伤。如果刘邦能一直重用张良很有可能避免汉初的和亲之事。张良最后一计更是将吕后推上了人生的巅峰,差点动摇了刘家汉室根基。虽然吕后的余党被除,但是外戚的崛起已经成为趋势,难以控制了。

刘邦带病出征中箭加重病情的过错自然不能全算在张良这一计之上。但是刘帮后人几乎被屠戮殆尽却是不争的事实。张亮在刘邦反秦时居功至伟,屡献奇计,而且也凭计策多次保护刘邦,赢得楚汉之争。如果没有张良,历史很有可能会被改写。但是,刘邦晚年也并非荒唐无功,只能怪自己的夫人性格太过刚毅而已。张良对刘邦有功,但是这功劳可能在刘邦欲废太子时全部抹灭了吧!“成也张良败张良”并非空穴来风。

标签: 刘邦

更多文章

  • 刘邦到死都没有战胜的人,在刘邦死后,又去调戏刘邦的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今人说史标签:刘邦

    项羽作为西楚霸王,一生光明磊落,就算死,也宁可自杀而亡。项羽死了,最得利的自然是刘邦,自己朝思暮想,心心念念要除去的宿敌,终于死了,一般人高兴还来不及呢?刘邦却哭了起来,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仇恨已久,为了除掉项羽,刘邦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项羽也想杀刘邦,而且可以先下手,无奈刘邦会装,项羽又自持高贵,不

  • 此人为刘邦宠妃,刘邦为她改立太子,为何刘邦死后她被制成人彘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刘邦

    人彘,在古代是极为残酷的一种惩罚方式,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彘是汉代的戚夫人,此人年轻貌美,深得刘邦宠爱,在最得意时刘邦甚至愿意为其改立太子。按照常理而言,这样一位后宫佳丽在日后必当过得风风火火,可刘邦离世不久,戚夫人就遭到吕后的残忍折磨,不但自己被做成人彘,连儿子刘如意也没有得到善终。像刘邦这样老谋

  • 混混刘邦是如何玩转秦末,凭什么成为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刘邦

    高祖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姓刘,字季。父亲叫刘太公,母亲叫刘太婆。先前,刘太婆曾在大泽边小憩,梦见与天神相遇交合。这时雷鸣电闪,天昏地暗,太公前往寻找,赶去观看,只见一蛟龙盘在太婆身上。不久,刘太婆怀了孕就生下高祖。高祖这个人,高鼻长颈,容貌有龙相,胡须特别美,左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仁厚爱人,喜欢施舍

  • 他做过刘邦的大哥,年轻时看不起刘邦,刘邦去世前才肯重用他

    历史人物编辑:梁志宇标签:刘邦

    刘邦年轻时在沛县厮混,整日游手好闲,喜欢结交“狐朋狗友”。他家境贫穷,却活得像个公子哥,从来不从事农业生产,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喝酒玩乐瞎花钱。他大哥去世得早,大嫂独自抚养孩子,他不仅不提供经济上的援助,还经常带一大帮朋友去大嫂家蹭吃蹭喝,气的大嫂和他绝交。在当时的人看来,刘邦就是个无药可救的地痞无赖。

  • 街头小混混刘邦,通过屡次“捡漏”,最终走向人生巅峰

    历史人物编辑:杨宗辉标签:刘邦

    通过一次“捡漏”——中大奖,走向人生巅峰的历史名人并不少见。屡次捡漏走向人生巅峰的历史名人,在我心里只有一个,他就是汉朝的皇帝刘邦,堪称捡漏王,不,捡漏帝。刘邦的人生就是捡漏的人生,开挂的人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他迎娶白富美,成龙天上飞,成为了最幸运的开国皇帝。一、爱情上捡漏——迎娶白富美。刘邦起

  • 刘备和刘邦一样据守蜀地,为什么刘邦成功,刘备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小袁带爸妈旅游标签:刘邦

    说起刘备和刘邦,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出身:刘备出生时是织草席草鞋的。出道前,刘邦被人称为无赖、流氓。可以说两人都是草根出身!性格:二人均以仁义慷慨着称。尊重有德之士,纳天下之才。但是他很胆小,遇到危险总是第一个逃跑。寿书:刘邦当初被项羽托付到益州荒地。而刘备则凭借一己

  • 为了快速恢复人口,刘邦制定奇葩制度,让古代女子委曲求全!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刘邦

    八年的抗战和四年的解放战争后,在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由动荡逐渐的安定下来,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断的变好,医疗水平持续提升,使得中国的人口迅速暴涨,不仅出生人数多了,老人寿命也增长了。人口越来越多,导致我国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如果照这样的速度增长下去,我国的资源根本满足不了强大的人口,为了解

  • 刘邦的救命恩人,想找刘邦封个大官做做,却被刘邦斩首示众

    历史人物编辑:老罗谈史标签:刘邦

    回顾历史,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会掀起一场场血雨腥风的战争,绝大多数的统治者均是从马背上走下来的。当然,他们的天下绝非一人就可以打下,秦始皇有可以横扫六国的秦军,刘邦有生死跟随他的大将,他们,自然而然在建国之后成为脍炙人口的开国功臣。不过,开国功臣虽然有功,但于帝王而言,他们却是王朝存在的最大威胁。于是

  • 同是占据汉中,大汉四百载,蜀汉仅二世。刘备有3点不及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似人间标签:刘邦

    同为占据汉中,刘备与刘邦的结局天壤之别。究其原因是社会局势不同,领导者的能力不同,文臣武将水平不同。①先说社会时局之不同,刘邦起兵时秦朝的天下早已经乱成一锅粥。既有陈胜吴广的农民势力,也有原六国的贵族势力,还有刘邦萧何秦朝编外官吏。多重势力都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秦朝,秦朝好虎难抵一群狼,最后落下个二

  • 刘邦成为皇帝之后,他父亲想要跪拜刘邦,却被刘邦拒绝了

    历史人物编辑:孙金星标签:刘邦

    在我国古代,遵循的是忠孝仁义的儒家思想,所谓的忠,就是忠于君王,所谓的孝,就是孝顺父母,单纯从这个顺序来看,我们就可以知道忠是排在孝之前的,也就是要忠于君王,再孝顺父母,这是古代统治者自身制定的规则,为的就是更好地统治天下。可是问题来了,统治者对待天下子民如此,但是对待自己的父亲又怎么办呢?这就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