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是我们从小就很熟悉的寓言小故事,很早就被纳入了小学教材中,成为教育孩子谦让的典范。
《三字经》年有一句话叫做“融四岁,能让梨”,传承了千百年。 但是,孔融为什么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孩子长大后的故事呢?
孔融出生于公元153年,是孔子的20代子孙,让梨的故事最早记载于《世说新语笺疏》,之后也记载于《后汉书孔融传》。 但是,孔融真正在当时广为人知的是那十三岁的时候,父亲泰山都尉孔宙去世了,孔融悲痛欲绝,哭得站不住脚,所以州人们都为他哭泣。
孔融十六岁的时候,哥哥孔褒的好朋友张俭被中常的侍侯怨恨,张俭被追赶逃到孔的家里,正好张俭被。 后来事情曝光,孔家的两兄弟都因此入狱,两人都争着要受罪,法院最后判决孔褒被定罪,孔融因此更有名。
也许是年纪轻轻就出名了吧,孔融的性格不仅像小时候一样一直谦虚稳重,而且孤僻自负。 据《御览秦子》报道,孔融在北海担任首相时,在路边的坟墓里见到了哭泣自己已故父亲的人,但脸色一点也不憔悴。 孔融认为这个人虚伪而将其杀害。 这也是孔融让梨一般的逸闻,虽然不能完全确定虚实,但可以看到孔融给人一种敏感自负的印象。
公元196年,袁谭攻击北海,孔融在城外的兵戎相遇时也谈笑风生地看书。 到了晚上整个城镇沦陷,他逃亡留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作为食物,后面的妻子和孩子都被袁谭带走了。 孔融自负才智,有平定国家危难之心,但在危急时刻真的来了他也无济于事。 这也有对后世人诟病的地方。
另外,孔融非常喜欢喝酒。 建安十二年时曹操讨伐乌桓,同时宣布戒酒,但由于当时战乱频发,饮酒确实容易误人。 怪不得这是合理的建议。 孔融但是,多次写信给曹操,戒酒无用,言语间傲慢无礼,行为上更是出格,经常叫三五个朋友酩酊大醉,一点也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后来变得越来越严厉,常常才华横溢违反曹操,最终不允许这样做,在公元208年处决孔融,连坐全家,孔融年幼的孩子也不放过。
孔融的一生是荒唐的,4岁时谦让的辨别只是一点小事,和他之后截然不同的人生没有太大关系。 到了晚年,孔融的思想更加震惊了社会,他在大家面前说:“父亲生为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父母呢? 至于其本意,真是为情欲着想! 孩子在妈妈那里,又在西边? 比如在送菜瓶里,出来就离开! ’父母不值得亲近,孩子是情欲的产物,孩子和母亲只是被托付的关系,意思是出生后就离开了母亲。 这真的不足为奇。 我和他年轻时表现出的孝道完全相距甚远。
因此,在4岁的时候,聪明懂事的孩子,长大后成了爱争论的人。 特别是这个违背传统孝敬父母的言论,如果让孩子们知道的话,孔融一定会让梨的形象幻灭,也就是说,这应该就是老师没有告诉我们孔融长大后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