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融得罪曹操即将被处死,恳求饶儿女一命,儿子一句话流传千古

孔融得罪曹操即将被处死,恳求饶儿女一命,儿子一句话流传千古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靠谱学 访问量:737 更新时间:2024/1/15 3:03:27

公元208年9月,孔融因“诽谤朝廷”等罪将被处死。行刑前,他哀求曹操:“一切罪过由我承担,请放过我一双七八岁的儿女吧!”曹操嘲讽道:“晚了,斩草除根,全家诛灭!”

孔融让梨的故事被写进小学课本,于是很多人都能说两句:“融四岁,能让梨……”可是孔融凄惨的人生结局,知晓的人反而不多。

孔融是孔子的20世孙,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在汉建安(年号)20多年间,他被誉为“建安七子"之首,其文学造诣大体上代表了当时文学成就的巅峰。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中。说的是,孔融在年仅4岁时,他与哥哥一起吃梨的故事。

父亲让他先选,结果他把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自己拿了个最小的梨吃了。

普通小孩子遇到爱吃的,总会挑选大的、好的。孔融的行为让家人奇怪,父亲便问他为何?孔融答道:“我年纪小,自然应该拿小的。”

“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因为这段故事教育意义深刻,所以就进入了中国古代童子蒙课程《三字经》中,传承上千年。

孔融年纪虽小,但是品高洁,让世人赞不绝口。可是谁也想不到,正是这种品行,不仅害死了大哥,还让一家人赔上了性命。

10岁时,孔融随父亲孔宙到洛阳访客。当时,司隶校尉李膺名震天下。

《后汉书》记载:“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不是天下名士,一般人根本进不了李家的门。孔融也想“登龙门”博取名望,于是他就独自登门拜访。

当时,孔融年纪幼小,在洛阳根本没什么名气。一般情况下,根本见不着李膺。于是,他灵机一动,对看门人说:“李君是我的亲戚。”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古代官员权贵,谁家没有个穷亲戚?见自己混得好了,前来投奔攀关系的比比皆是。

名士好名,对投靠自己的亲戚朋友不敢懈怠,往往会见面寒暄几句,力所能及地提携一二。

见到孔融,李膺觉得面生,便问他:“初次见面,不知你和我有什么关系?”

孔融从容地答道:“家祖孔子与老子(李耳)有师徒关系(孔子曾经请教过老子有关周礼的问题),我和你算世交啊!”

当时,李家有许多宾客在场,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地说:“这小子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就不知道怎样了。”

孔融嘲讽道:“那么大人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被噎得无话可说,李膺大笑道:“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因为孔融得到了名士李膺的赞誉,所以名气也越来越大。这也给孔融套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使得他不管做何事,都要考虑自己的名声是否受损。

16岁时,“逆犯”张俭前来投奔哥哥孔褒。当时,孔褒出外访友并不在家,孔融私自收留了他。

说起张俭,他是个好官,因为检举宦官欺压百姓,被宦官们扣上了“逆反”大罪的帽子。无奈之下,他只能走上逃亡之路。

张俭与孔褒私交甚好,他知道孔家仁义,走投无路之下便来投奔。

不久,东窗事发。孔褒和孔融同时被抓,按照汉律:包庇逆犯,与之同罪!

为了保住孔融的性命,哥哥孔褒承担了所有罪过,最终死在了狱中。

孔氏兄弟这种不畏牺牲的品德,使得天下闻名。从此,孔融与李膺、范滂等人并列为天下士人的领袖。

随后,孔融被司空招揽成为“掾属”(三公佐官),又升任“虎贲中郎将”。当时,大将军董卓掌控朝政,飞扬跋扈,竟然想废立皇帝。孔融看不惯其行事,便经常与其争辩。

董卓又恨又惧,便将孔融贬到北海国为相。因其讨伐黄巾军有功,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时人称其为“孔北海”。

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献帝的名义征召孔融为“少府”。

曹操本想借助孔融的名气,吸引人才来投。没想到,孔融性情正直,看不上曹操枭雄的嘴脸,常常与之作对。

曹操征刘表,孔融反对;打败袁绍,曹兵屠邺城,掠妇女,孔融以“纣王”暗喻;曹操杀名士,孔融大骂不止;曹操禁酒,孔融直接上表硬刚……

孔融的言行,终于达到了曹操容忍的底线。于是,他指使御史大夫郗虑以“蔑视国法、诽谤朝廷”等罪行弹劾孔融。孔融的罪名成立,牵连全家死罪。

孔融自知必死,可是为了一双儿女,他不得不低三下四地恳求曹操放过自己孩子的性命。

这才出现文中开头的一幕,曹操对孔融是真的恨到骨子里,自然要斩草除根才罢休。

孔融定罪的消息传来,他的儿女正寄居在朋友家中安心下棋。众人奇怪,便问他们为何如此镇定。

他们平静地回答:“你见过鸟巢倾覆了,蛋还不破的事情吗?”这句话被《世说新语》一书记录了下来,成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源于此故事。

面临死亡之大恐怖,两个稚童竟能说出这句话,其性情令人钦佩,如果不死必成大才。可惜因父亲的牵连,让他们没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了。

现代社会,人与人相互依存,从小家,到国家。有时做事不顾后果,往小了说,会牵连家人;往大了说,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声誉。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标签: 孔融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老师不讲孔融让梨的后传,孔融长大成人之后到底怎么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潇湘历史坊标签:孔融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三字经》对孔融让梨的故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我们的幼儿园和小学课本上,也有关于孔融让梨的详细记载。可以说孔融让梨的典故,让孔融获得了极大地荣誉,使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然而大部分人除了知道孔融让梨的典故外,却都不了解孔融成年后的所作所为,接下来笔者就来给大家讲述一

  • 曹操杀孔融其实是一场政治阴谋,是要在肉体上和精神上摧毁孔融

    历史人物编辑:船长趣谈标签:孔融

    东汉末年,曹操掌握大权,而名士孔融却不畏权势,常常和曹操争论,暗讽曹魏一家,很多人认为曹操杀孔融是因为对孔融的明朝暗讽忍无可忍,但是不知道大家注没注意曹操最后诛杀孔融的罪名却是“不孝”、“道德污点”,曹操为什么会如此安排呢?“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就是如此道德高尚的人最后却被曹操以“道德污

  • 曹操想杀孔融,孔融苦苦乞求放过孩子,孩子说出一句话成千古名言

    历史人物编辑:柠重标签:孔融

    曹操想杀孔融,孔融苦苦乞求放过孩子,孩子说出一句话成千古名言在历朝历代,孔子的后代都是被供起来对待的,毕竟,圣人之后,就算品德能力上没有什么超人之处,也不能过分冷落了。可在孔融这一代,孔家这只后裔被曹操彻底诛灭,在得知必死后,孔融为了后代也曾苦苦哀求放过孩子,可其子却口出一言成了千古名言,也为自己带

  • “孔融让梨”在美国爆红,被美国人另类解读:孔融这是在作秀

    历史人物编辑:甲午敲钟人标签:孔融

    “孔融让梨”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德育典故,通过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的传播,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懂得谦虚礼让。然而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表示:“虚假的谦让一出现,真正的谦让就及时消亡”,当这个中国的美德故事流传到美国,那里的人们就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反面解读。“孔融让梨”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来

  • 《孔融让梨》在美国成反面典型,孔融被认为是在秀,大家怎么看?

    历史人物编辑:姜紫琪标签:孔融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的美称,历经千年的历史积淀,留下了无数珍贵的传统文化,如唐诗、宋词等。与此同时,古人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以此为鉴的榜样故事,诸葛亮的“鞠躬尽瘁”,王祥的“卧冰求鲤”以及孔融的“让梨”。哪怕是现在,也有不少儿童读本将这些故事选作精品读物,让孩子们学习古人的精神和智慧。比如“孔融让梨”的故

  • 曹操下令灭孔融九族,孔融9岁小伙说了8个字,后变成千古名言

    历史人物编辑:澄丹彤标签:孔融

    曹操和孔融不得都是历史名人,从二人的身份就明白,他们二人根本不会是同一路人,因为曹操我们都知道,乱世枭雄。我们先来看看一号选手,曹操。出生不高,甚至一度成为东汉末年哪些自诩贵族的人看不起,但是凭借自己的出色才能,以及识人用人的能力和对军事的把控,一步一步建立三国时期最强大的魏。我们再来看看二号选手,

  • 孔融,成也孝道,败也孝道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孔融

    孔融是谁?大家知道的最清楚的一件事情莫过于他的一个历史典故,那就是“孔融让梨”。正是因为这一典故,使得孔融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好孩子,因此,孔融也成为了中国很多家庭长辈们教育小辈们尊老爱幼的一个好例子。孔融,字文举,他是东汉时期山东的曲阜人,一看到山东曲阜这四个字,大家可能就联想到了我们的圣贤孔子,

  • 由孔融之死窥汉末政治,原来曹操杀孔融,背后还有这么一层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孔融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人物,孔子的二十世孙,身为建安七子之一,在文学上面有着极其显著的成就。这样一位名士,他被曹操杀死的原因,可并不是史书上说的那么简单。袁绍欲除,曹公不允《三国志·魏书》中有记载:袁绍宿与故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过诛之。袁绍与孔融之间不合,曾经想要让曹操伺

  • 曹操为何如此恨孔融?孔融以不孝的罪名被诛,真的有根据吗

    历史人物编辑:久伴成隐标签:孔融

    曹操是一个兼容并包的人,所以他手底下的人才也是千奇百怪。文臣也都是人,他们当然都有各自的个性,所谓物以类聚大抵如此。当时曹操手下的文臣大致分成这么几类:当红小生: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这几个人一起玩的比较痛快,他们智谋高深,彼此佩服,绝不像袁绍手下的许攸、田丰,整天互相怼。当红喷子:孔融、祢衡、杨

  • 三国歪史:大V孔融

    历史人物编辑:澄丹彤标签:孔融

    郗虑是山阳郡高平人,在现在的山东滕州市西,受师于大儒郑玄。他在汉献帝建安年间,任光禄勋时,与同为九卿的少府孔融有了嫌隙,曹操作书信与他们调解讲和。孔融还暗助体制外大V祢衡,爆料生事,内外勾结,结果祢衡被曹操使手段以山巅罪永久销号。孔融不警醒,依然故我,郗虑望风承旨,奏请免了孔融的官职。曹操给孔融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