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想杀孔融,孔融苦苦乞求放过孩子,孩子说出一句话成千古名言
在历朝历代,孔子的后代都是被供起来对待的,毕竟,圣人之后,就算品德能力上没有什么超人之处,也不能过分冷落了。可在孔融这一代,孔家这只后裔被曹操彻底诛灭,在得知必死后,孔融为了后代也曾苦苦哀求放过孩子,可其子却口出一言成了千古名言,也为自己带来了死局。
孔融是孔子之二十代后人,单单是这层身份,就足以支撑他位居高位,可他所处的时代却是中国又一次乱世,秀才遇上兵,谈理自然没用,谈儒学更加没用。可偏偏孔融骨子里有一股傲气,这最后导致其被杀。
当然,孔融最为后人所熟悉的故事还是让梨的事,相信家中有弟弟妹妹的都曾听父母拿孔融做典范,教导大家要照顾弟弟妹妹。而东汉时,孔融在稍长后名声便在天下传扬开来,谁听到孔融这个名字,都知道是孔子后人以及让梨的故事主人公。
这些光环加成下,孔融对自己的要求极高,不论是治学还是行事上,他都以祖上为模板行事,这让他成为当时政治家眼中的重要人物,可以说,只要孔融愿意投奔,没有一人不会尊贵对待,拿回去供起来。
可孔融却心系汉室,虽然汉朝已经成了框架,连皇帝都处于曹操这样的奸臣控制下,可孔融依旧不能忘了为臣的本分,他继续跟随汉献帝左右,只不过,由于皇帝被操贼挟持。所以,世人看来,曹操成了孔融的主公。
当然,在早期,孔融并没有看透曹操的真面目,当时他维护皇威,力保汉朝,这极得孔融好感,甚至认为他是汉朝复兴的希望,所以在其引荐下,大量的人才进入曹操麾下。可随着操贼势力扩大,孔融越发觉得他对待献帝的态度远不似君臣。这直接导致了两人的反目。
虽然道不同,朝廷又掌握在曹操手上,但是皇帝也在这,所以孔融并不能一走了之,他开始寄希望于群臣,他希望大家可以联合起来,将操贼这样的反臣赶下台。在朝中,他公然上书宣扬曹操的奸诈,称其为逆臣。
既然撕破了脸皮,曹操自然不能容许这么个人留在身边继续给群臣灌输反动思想,在一番操纵下,孔融被冠以不忠不孝的名声。当然,身为圣人之后,他不可能犯下这样的过错,只不过是曹操强加的罪名罢了。
在罪行下达后,孔融本身是毫无畏惧之意,甚至甘愿从容赴死。但是,他却也忧愁于家中无辜儿子的性命,为此,他特意去求仇人放过家中孩子一命,仅仅追究自己一人责任。可孔家无孬种。其子毫无畏惧之意,回复爹爹一句“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这句话在当代已经成了名句,虽然仍是幼童,可在父亲的培育之下,孔融两子早就已经辨是非的能力,而这句话中对生死的超然态度以及对操贼的不屑,也是它可以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
在危难来临之际,又有几人能做到这番超然,大概大部分的人都不如一个小童吧。当代很多人认为古学已经没有意义,但是,这些品质难道不值得当代人去学习吗?那么,大家是如何看待我们对于古学的传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