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从4岁让梨的小圣人,到长大以后变成了杀兄弑母大恶人?实在不得不说,这又是一个先造神再灭神的大笑话
“融四岁,能让梨”这六个字让孔融成了我们这一代人最早认识的历史人物之二,另一个,只能是砸缸的司马光
我们先来看一下孔融让梨的哥,孔褒,后汉书《孔融列传》里面说到,在党锢之祸中,一个叫张俭的党人遭到通缉,到处都在抓捕他,张简是哥哥孔褒的好友,就逃到了孔家,恰好这时候孔褒不在,孔融就收留了这名义士,后来事发张检逃走,孔融孔褒两兄弟被逮捕下狱
然后令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面对审讯的时候,孔融说人是我收留的,与哥哥无关,孔褒说这是我朋友与弟弟无关,孔融的母亲这时候又说我是大人,家里管事之人,罪责在我,3个人抢着认罚,史称一门争死,最终孔褒被定罪,这明明兄友弟恭,却成了孔融杀兄的证据,略微荒谬,此事之后,孔融没能救下哥哥,但是他友爱兄长、凛然争死的事迹却流传了下来
加之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顶着这层身份,早年又因孝闻名,口才好,文章妙,在当时已为名满天下的名士,所以很多人例如董卓袁绍曹操前后都曾拉拢孔融,虽然最后孔融死于曹操之手,但是这中间也有太多不得不说的事。
孔融职业生涯其实并不短,但是时局混乱,为人过于刚正又一心忠于汉室,仕途并不能说顺利,总的来说,他是一心忠于汉室,184年,何进任大将军的时候就要拜孔融为御史,孔融因为和上司不和,干脆托病归家。之后被任为虎贲中郎将,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备团团长了,但当时董卓总揽朝政,想要废掉汉少帝,孔融非常不满,与董卓争辩中也经常说些想要“拨乱反正”的话,董卓怀恨在心,最后把孔融调去北海国做国相,这个调任肯定是不安好心,虽是国相,但是当时的北海国是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地方,以至孔融后来被黄巾军所围,还是刘备发兵为他解了围。
孔融在北海的六年时间,兴办学校,安抚百姓,重用本地名士,颇有治绩,孔北海的名号也也是此时喊出来的,他被黄巾军所围,向刘备求救之时,刘备还惊呼“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
孔融身为孔子后人,名列“建安七子”之列,名声成就大多在于他“文”的一面,于武,确实有点拿不出手了,建安元年(196年),袁绍的儿子袁谭率军攻打北海,打了半年,已经短兵相接了,孔融还在“谈笑自若,隐几读书”,最后北海沦陷,他才出逃山东,但是妻儿都被袁谭所掳。当然,此刻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而是太行山以东。
同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迁都许昌,征召孔融进朝为官,刚开始是将作大匠,掌管宫室修建,后面升任少府,管理皇室私财和生活事务,并不算什么非常重要的职位。但是他孔子后人的身份,汉室忠臣的代表,曹操还是要给上几分薄面。
只是,献帝迁都标志着汉鼎已经移于曹家了,而孔融入朝,仍抱着兴旺汉室的目的。孔融与曹操之间的政治矛盾也是不可避免了。
孔融初入许时,还曾作《六言诗》三首赞誉曹操接驾救难,是个好人。很快,随着曹汉之间的矛盾加剧,孔融“见操雄诈渐着,数不能堪”,便各种写文嘲讽曹操,“多侮慢之辞”。比如,写《嘲曹公为子纳甄氏书》,嘲讽曹操攻破邺城,为儿子曹丕纳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甄宓。
最终,孔曹之间的矛盾发展到白热化。因为孔融的某些言论和忠心汉室的态度,兼之孔融在士人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海内英俊皆信服之”,这样使曹操感到孔融对他的“大业”产生了威胁。
建安十三年的八月(208年9月),河南许昌刑场上日照当头。孔融对他的三大罪行宣读似听非听,自言自语:“馋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这一年,孔融55岁
这一年,曹操自为丞相,攻下荆州
这一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胜而归
这一年,刘备又占领了荆州八郡中的江南四郡
历史的长河还在不断地流动,末朝的故事在其他人身上继续讲述,年少成名的孔融,他的人生就到此结束。
孔融这样的一批汉末士族,只通文教不谙军政,忠心但时逢末朝,实在没有乱世救国之能,《后汉书》评论是“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讫无成功”,如果身在盛世,以孔融的身份才识,应该是能有更大的抱负,而不是仅仅以四岁让梨一事,出现但只出现在后世小学生的课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