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4岁孔融能让梨,儿子9岁被杀时说的9个字,竟成千古名句!

4岁孔融能让梨,儿子9岁被杀时说的9个字,竟成千古名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的意林 访问量:4070 更新时间:2024/2/9 7:53:30

儿童的世界是欢乐的,因为他们的世界里,总是善恶分别,色彩艳丽,但真的长大后,你会发现,真实的世界并没有更坏,而是更复杂了。

小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有坏人的,长大后我们明白,确实如此,但坏人的标准却变得复杂起来。

老师不会告诉你,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人是个酷吏,老师也不会说儿时凿壁偷光的偶像匡衡,长大后居然是个贪官。

当然老师更不会告诉你,在小孩子眼中最著名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最终孔融的结局是什么,因为孔融的结局实在是太难说了。

如果小孩子非要问,孔融的结局是什么,你就说是被大坏蛋曹操杀了,这的确是事实,但这不是全部,真实的历史是,孔融被杀的原因,居然是因为不孝。

那么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一向以标榜孝道的儒家,为什么孔融会因为不孝的罪名被杀呢?

(01)百无一用是书生

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句唱词,都说书生百无一用,这话显然是反着说,因为很明显,纪晓岚就很有用。

但这话放到孔融身上,那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纵览孔融的一生,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孔融报的大名很早,四岁就成名,著名孔融让梨的故事,让这个小小年纪的孩子就名声大噪,更出名的故事,是那句小时了了。

当时有个南阳尹李膺,喜欢在家里摆名人沙龙,对来客要求极苛。曾经特意关照守门人:“非世贤及通家子孙,一概不见。”

少年孔融前去求见了,亮出的正是“李君通家子孙”的招牌。李大人揉了半天眼也没看出眼前这个后生小子,祖上曾与自己有什么瓜葛。“大人差矣,”孔融嘿嘿一笑,“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也。”

他指的乃是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孔子造访老子(李耳)一事,依照同姓者“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那真可算是“累世通家”了。

不仅李膺,在座众位显客无一不被他的捷才震倒,只除了一位倒霉蛋。太中大夫陈韪由于晚到,没有亲耳听到孔融迅捷无比的应对,经由别人转述,效果不免打了折扣,便说了句不太友好的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种人我见得多了。”没承想孔融立刻回他一句:“想君小时候,必当了了,”陈韪当即吃瘪。

这故事只能说明少年时代的孔融,就是一个口才了得的人,他非常善于临机应变,一句话就能让对方哑口无言,这样的人往往思虑不深。

本来就顶着孔子后代的名号,再加上从小就表现出来能说回答的素质,孔融俨然是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但时间久了,大家才发现,孔融真的只是口才好而已,论做官,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可惜天下大乱的时代到了,孔融这样的人,只能在盛世发发议论,一到乱世,就显示出来儒家的短板,无论是做北海相国,还是做青州刺史,孔融做的都很差劲。

他所在乎的,似乎只有自己的风度和名声,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双方战斗自春至夏,战士仅剩数百人,流矢像雨一样射来,城内已经短兵相接。

孔融仍然伏案夜读,谈笑自若,直到夜晚城陷,他才逃奔山东(太行山以东),妻儿都被袁谭所掳。

这像极了史可法,大军压境,他想的是如何让自己的英明形象流传出去,而不是尽力抵抗,孔融架子是摆够了,只可惜他不是仙风道骨的神人,最后时候还是弃城而逃了。

(02)文士与谋士

孔北海逃走了,最终逃到了许昌,那里有名义上的皇帝,只有那里,在皇帝的庇护下(其实是曹操的庇护),才能有文士的立锥之地。

毕竟到处都在打仗,只有曹操这里,还能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供养像孔融这样的名士,这一点曹操心里很明白。

战乱年代的书生分两种,一种是名士,一种是谋士,像郭嘉,荀彧荀攸贾诩这样的人,都是谋士,他们能从实质层面上,协助曹操领兵打仗,是最需要的人才。

但这不能说名士就没有用,名士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你肯定是命令不动的,唯一能让你占据优势的,就是这些需要依附在皇权之下的名士,他们为曹操的阵营,提供的必要的道德制高点。

投奔了曹操的孔融,又回到了天下太平的时代,整天和一帮文人雅士,高谈阔论,当时很多人都不认为自己是投奔曹操的,他们是投奔汉献帝的。

但事实上,是曹操帮他们遮风挡雨,但他们并不领情,反倒是各种帮倒忙,尤其是孔融,他是出了名的毒蛇,经常跟曹操作对,最经典的一次,就是讽刺曹操的儿子。

当年曹操攻陷了邺城,曹丕就迫不及待地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关于甄氏那故事就更多了,传说曹植的洛神赋就是为她而写,为她痴迷,这段传奇故事我们以后再说。

这事做的的确不地道,但曹操从来不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曹丕也不是,抢战败者媳妇的事,曹操没少干,曹丕估计也这也是有样学样,比起战乱年代的屠城这种事并不算太恶劣。

到孔融知道后,却极尽讽刺,这是高级黑,孔融以为自己很牛,直接给曹操写信说,当年武王伐纣的时候,攻陷朝歌后,就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旦。

曹操是什么人,那是中国罕见的文武全才的帝王,乾隆写了一万多首诗,在曹操的诗文面前不值一提,被碾压成渣渣。

孔融把曹操当董卓,可以曹操不是粗人,于是忍不住就问孔融,这个典故,我怎么不知道,先生是从那个典籍里看到的,同为读书人,你知道我不知道,这杀伤力不大,侮辱性极强。

没想到孔融居然说,是根据现在的情况,想当然尔,把曹操脸都气绿了,无论孔融的结局如何,单凭这一句话,孔融就可能被后世的儒生骂到死,因为他在编排圣人。

孔子的确是圣人,但是比孔子更牛的圣人是周公,你只要奉行儒家,周公那绝对是不能亵渎的圣人,孔融仅仅是为了乘口舌之快,居然编排这个故事,只能说孔融真的没把儒家放在眼里。

这是他日后,被杀的根本原因,也算死得其所,因儒家而名声鹊起,最终还是因为儒家的孝道而人头落地。

(03)曲终人未了

孔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简单的好人或者坏人肯定都不能概括他,其实孔融跟庄子很像,他是个喜欢拆台的人。

庄子跟孔融都生活在乱世,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谁都看不上,觉得谁都做得不对,但是自己又提不出解决方案。

这种人就是喜欢拆台,有时候甚至为了反对而反对,你说我不行,但你又不上,你说我这样做不对,但你又从来不拿出具体方案来。

他们还自以为自己很聪明,这世界本来就是,挑别人毛病,说别人不行,真的很容易,而且还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真的让他们做点什么,他们却又什么走做不好。

比如说,曹操又一次颁布了禁酒令,这才粮食匮乏的时代,很正常的操作,但孔融这样的名士离开就怎么行,于是给曹操写信反对禁酒。

在一封题为《南曹公表制酒禁书》的信中,孔融先是大谈一通“天有酒星,地有酒泉”的歪理,继而露骨地讥刺道:“暴君、纣皆以色亡国,你何不干脆把婚姻也禁了。

这态度傲慢至极,完全不像是想把事儿办成的样子,纯粹就是只顾自己嗨的类型,根本不认真考虑一下,从哪个角度能说服曹操放弃禁酒令。

孔融最后近乎与疯狂地在找死,不停地跟曹操作对,最终曹操痛下杀手,显然这里面事儿没有那么简单,曹操并不是滥杀名士的人,只能说孔融真的把他惹毛了,敢在和袁绍决战之前,把孔融这个天天在耳边聒噪的人,给咔嚓了。

杀孔融的理由也很正当,除了上面说的编排圣人之外,有个最严重的罪行,是不孝,孔融可能是儒家经典学多了,居然起了逆反心理,说出了一套大逆不道的言论。

原文是这样的: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父母对子女没有什么恩情,不过就是当初男女激情的产物,孩子好比瓶中之物,倒出来之后,跟母亲也就没有关系了。

孔融如果不是疯了,那就是真的太学究了,这话私下讨论,或者作为一种学术思想,那是没问题的,但是在宣扬孝道的汉代,你直接说父母对子女无恩。

这种论调,就算是放到今天,相比大多数都无法接受,于是那个四岁让梨的孔融就这样被杀了,而且是全家都受到牵连,罪名居然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不孝。

杀孔融肯定是曹操的一大污点,当然了曹操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他是政治家,做事肯定是敢作敢当,尤其是连着孔融的一双儿女也杀了,实在是让人叹息。

而且史书记载,一双儿女,一个七岁,一个九岁,临死前九岁的儿子,说了句流传千古的话,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

这话就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出处,而且更惨烈的是女儿直接是自刎而死,孔家人可能都早熟,但这代价也太大了,一双儿女在史书上留下只言片语,居然是以这样的方式。

孔融是悲剧的一生,悲剧的根源不在于曹操,也不在于自己,所谓悲剧就是跟当事人无关,结局注定的东西。

战乱时代,不需要孔融这样的名士,再加上不知道约束自己的大嘴,招来杀身之祸是大概率事件,毕竟孔融也属于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类型,饭碗都是曹操给的,最终也算是收了他的饭碗吧,只能说乱世之中,都是悲剧。

(作者:昭烈名臣)

本文为文史自媒体昭烈名臣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聊最野的八卦,说最正的历史,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标签: 孔融

更多文章

  • 4岁孔融就懂得让梨,孔融长大后怎样了?别傻,老师才不好意思说

    历史人物编辑:月月伤怀标签: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尽人皆知,我们小时候在课本里就读到了这样的故事,教导我们要尊敬长辈,将大的好的东西主动让给兄长父辈。因为这个故事的烘托,孔融一下子成了名人,我们都尊敬他,也都崇拜模仿他,认为他这样的品德——当时他才四岁啊!大有可为,可长大后的孔融发展怎样了?老师为何从不告诉我们?别傻了,老师那是不好

  • 孔融四岁就懂得让梨,但你直到长大后的孔融吗?网友:不忠不孝

    历史人物编辑:张殿力标签:孔融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而最著名的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从小老师就用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学生谦让的美德,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点也是值得大家去学习。不过关于孔融的故事,也只有孔融让梨,理当来说这么一个出名的人物,怎么都会用作课堂的教学典范,但除了孔融让梨,老师却从来不讲,

  • 孔融被抓后哀求曹操放过儿子,9岁儿子说出8个字,曹操:诛灭满门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孔融

    孔融被抓后哀求曹操放过自己儿子,9岁儿子说出8个字,曹操:诛灭满门!孔融这么懂礼貌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出自名门大家,而且是孔子的后代,家教很好。孔融本人也非常有才,更是名列建安七子之列,世人对他也十分尊敬。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枭雄,他满腹才华,但是多疑的性格让他因此杀了很多无辜的人。当时孔融是三国的名士

  • 曹操为何要杀孔融?其他的原因都是浮云,只有这三点最重要

    历史人物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标签:孔融

    公元208年,东汉末年的一代大儒孔子的二十世孙,朝廷的太中大夫孔融被曹操杀害,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曹操株连了孔融全家,连孔融的两个儿子(一个八岁,一个九岁)也一同被杀。其实曹操还算是有容人之量的,连祢衡那样挖苦他和他的重臣,曹操也只是祸水东移而已,可是为何曹孟德就容不下一个书生意气,嘴巴有点贱的孔

  • 孔融四岁就懂得让梨,为何老师从来不说长大后的孔融?因为不能说

    历史人物编辑:乔文亮标签:孔融

    孔融让梨是我们从小就很熟悉的寓言小故事,很早就被纳入了小学教材中,成为教育孩子谦让的典范。《三字经》年有一句话叫做“融四岁,能让梨”,传承了千百年。 但是,孔融为什么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孩子长大后的故事呢?孔融出生于公元153年,是孔子的20代子孙,让梨的故事最早记载于《世说新语笺疏》,之后也记载于《后

  •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孝道代表,为何曹操却说孔融不孝而诛其三族呢?

    历史人物编辑:姜紫琪标签:孔融

    孔融是三国时期大儒,小时候“孔融让梨”的故事人尽皆知,但因为其主张“父母无恩论”而被曹操认定其不孝,借机所杀。中国古代推崇忠、孝美德。因此,在汉朝就有了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叫做“察举制”,只要被举荐之人特别孝顺,那么不管他有没有治世的能力,都可以被推举成为“孝廉”到朝中做官。孔融是孔圣人的第二十世孙,

  • 4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56岁因不孝全家被曹操杀,其实孔融本来就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小黄瓜标签:孔融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作为圣人的后人,孔融4岁时便懂得把个大的梨子谦让给哥哥吃。“融四岁,能让梨”的事迹被编入《三字经》作为小孩子的启蒙教材。不过孔融谦和有礼的形象到4岁时就结束了,以后他表现的更像是一个离经叛道的狂人。孔融10那年和父亲一起出行到洛阳。当时洛阳是东汉的首都,李膺是洛阳的司隶校尉,

  • 孔融从4岁让梨的小圣人,到长大以后变成了杀兄弑母大恶人?

    历史人物编辑:宋丹丹标签:孔融

    孔融从4岁让梨的小圣人,到长大以后变成了杀兄弑母大恶人?实在不得不说,这又是一个先造神再灭神的大笑话“融四岁,能让梨”这六个字让孔融成了我们这一代人最早认识的历史人物之二,另一个,只能是砸缸的司马光我们先来看一下孔融让梨的哥,孔褒,后汉书《孔融列传》里面说到,在党锢之祸中,一个叫张俭的党人遭到通缉,

  • 孔融让梨!勇士惜败掘金再抬快船,水花三分30中7,穆雷大帽绝杀

    历史人物编辑:匠说NBA标签:孔融

    NBA常规赛收官在即,西部大变天,多队提前挑对手,上演孔融让梨的戏码。在先前结束的一场西部卡位战中,勇士110-112惜败掘金,再次将快船抬升至西部第五,卢指导暗自叫苦。诸葛马龙本场继续轮休约基奇,开场勇士主打传切配合在内线连续拿分,掘金依靠戈登突破造杀伤追分,勇士打得顺风顺水首节取得10分优势。次

  • 孔融得罪曹操即将被处死,恳求饶儿女一命,儿子一句话流传千古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靠谱学标签:孔融

    公元208年9月,孔融因“诽谤朝廷”等罪将被处死。行刑前,他哀求曹操:“一切罪过由我承担,请放过我一双七八岁的儿女吧!”曹操嘲讽道:“晚了,斩草除根,全家诛灭!”孔融让梨的故事被写进小学课本,于是很多人都能说两句:“融四岁,能让梨……”可是孔融凄惨的人生结局,知晓的人反而不多。孔融是孔子的20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