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只是想要一双筷子吃肉,汉景帝为何就起了杀心?
公元前143年,某日,皇帝刘启在皇宫召见前帝国丞相周亚夫,讨论了近期的一些国事后,皇帝留周亚夫一同就餐。
据说,也就是这一顿饭,决定了一代名将周亚夫的生死。
汉代实行分餐制,用餐时席地而坐,每个人面前摆放一张案几,放着各自的饭菜及餐具。周亚夫正在用餐时遇到了一点麻烦,他的餐桌上,只有一大块肉,既没有按规矩切成碎肉,也没有放筷子。
周亚夫有点奇怪,以为是工作人员的失误,脸上立刻表现出不悦的神色,转头向管酒席的官员要筷子。此时粗心大意的他并没有注意到皇帝的神情。
皇帝刘启冷笑着说:“这让你觉得不满意吗?”
周亚夫只好摘下帽子,告罪请退,得到皇帝许可后,便快步退了出去。
就在这顿饭之后不久,周亚夫被下大狱,“绝食五日,呕血而死”,或许他到最后都死不瞑目。
很多人也不明白,只是想要双筷子吃肉,汉景帝为何就起了杀心?
其实,答案就在周亚夫的“脾气”上。
周亚夫的“脾气”
公元前158年,匈奴进犯北部边境,汉文帝派河内太守周亚夫守卫细柳,文帝亲临各路军营劳军。文帝来到灞上和棘门两处军营时,营兵见到皇帝的车马,都恭敬放行,主将出营接驾。
而文帝来到周亚夫的细柳营寨,却被拦在营门之外,在被告知皇上劳军后,守卫仍说:“军中只听将令,不听天子诏令。”
周亚夫闻报,仍不出迎,只是令营兵打开营门。
文帝进入军营时,营兵严肃地告诉文帝的随从“军中禁止车马急驰”,御车只好慢行。
待皇帝到了军中帐前,周亚夫披坚执锐,向文帝行拱手礼道:“介胃之士不拜,请陛下允臣以军礼拜见。”文帝站在车上也向将士们行军礼。
文帝出营后,感慨地说:“真将军也!霸上和棘门如同儿戏,如遇敌偷袭,恐怕将军也要成为俘虏了。”
匈奴退兵后,周亚夫擢升中尉,掌管京城兵权,负责京师警卫。
文帝病重弥留之际,嘱咐太子(景帝)说:“周亚夫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景帝即位,让周亚夫做了车骑将军。
公元前154年,景帝擢升周亚夫为太尉,让他平叛“七国之乱”。
景帝令他先去救援梁国,但周亚夫却主张暂时放弃梁国,先切断叛军粮道。行军中梁王多次向他紧急求援,但周亚夫到达昌邑城后却坚守不出。梁王又送信给景帝告急,景帝下令周亚夫驰援,周亚夫还是“不受君令”,仍按计划截断粮道,抢夺粮食。
最后,叛军果然被迫转来攻打周亚夫,被周亚夫设计击退。因为缺粮,叛军只好全军退却,周亚夫乘胜追击,斩了叛军首领,大获全胜。
秉性难移
公元前152年,周亚夫因战功和忠心,被景帝任为丞相。
开始时,景帝对他非常器重,后来由于周亚夫在废太子、封降将军等问题上与景帝意见相左,加之听了梁王和太后谗言,景帝对他逐渐疏远。
有一次,周亚夫的建议遭到景帝奚落,就托病辞职,景帝照准。
不久,景帝想重新起用周亚夫,设宴招待,但桌上不给他放筷子,试探他脾气是否改了。
结果就像开篇描述的情景一样,周亚夫强压羞愤,向景帝跪下谢罪后,站起身就走了。
景帝望着他的背影,叹息着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其后,周亚夫因他的儿子私购五百甲盾作为祭品之事,被告谋反,抓捕入狱。在拷问中他不堪凌辱,绝食身亡。
周亚夫之死的启示
周亚夫的死,从律法角度来看,是一种有罪推定,历史上曾经有无数个周亚夫,他们所面对的都是“已经认定你有罪,审问只是为了你口供”的残局现实,因此即便他们无罪,也无法解脱冤狱,周亚夫成了斗争的牺牲品。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周亚夫有能力,有贡献,成就有目共睹,但他在为人上有硬度,却缺乏韧度,一味刚直,所以造成人生的悲剧。人生的道路并不都是笔直的,只有懂得转弯,才能让旅途走得更久远。
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