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萧何:定丹书铁券律例,护西汉王朝根基

萧何:定丹书铁券律例,护西汉王朝根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七秋往事 访问量:699 更新时间:2024/2/14 20:12:47

#历史#(本文大约17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萧何,原为秦王朝下沛县的行政吏。

陈胜起义后,沛县县长打算响应,萧何、曹参试图说服县长联合刘邦一起,县长起疑,决定不跟随,准备杀萧何这二人,认为他们是内鬼。萧何曹参害怕,立即逃跑,投奔刚起义不久的刘邦等人。

【攻占秦王朝宫殿,搜户籍档案和地理图册】

公元前205年,萧何等人随刘邦攻占函谷关,秦王朝首都咸阳也随之落入刘邦手中。将领们一窝蜂闯入秦王国的国库,像强盗一样,大秤分金,小秤分银。

只有萧何,直入宰相府,收集全国的山川图册和人民户籍档案,妥为保管,借此了解天下险要关卡、财富和人口分配多寡。

萧何这个举动,为前线部队在粮草运送、士兵组织输送、国民发生饥馑提供决策基础。

【萧何说服刘邦入汉中,积蓄力量】

刘邦鸿门宴逃脱后,项羽贬楚王芈心为义帝,自称西楚霸王,然刘邦则被封到巴蜀、汉中地区。

刘邦异常愤怒,欲与项羽一战高下,萧何微微一笑:“既然到汉中当王,总比送死要好吧。”刘邦反问他为什么,萧何一番细说,刘邦醒悟。

遂率三万士兵和几万愿意跟随人员翻山越岭进入汉中地区,积蓄力量。

【萧何两天两夜追回韩信,力举统帅职位】

韩信因为监斩官夏侯婴刀下留有一命,并当粮食总监,韩信和萧何熟悉了,经常讨论军国大事,萧何十分钦敬。

刘邦自到汉中后,将领士兵们,流涕悲歌,思念家乡,很多人在途中逃走,而韩信逃走的原因却是因为自已的前途可能到此为止,于是也弃职而去。

萧何知道后,立即上马去追,共花了两天两夜才把韩信追回。

此事让刘邦极度震惊,重新认识韩信。

择良辰吉日,沐浴斋戒,设立高台,登台拜将,韩信成为西汉王国的统帅。

千古以来,将士高光一刻也不过如此。

【萧何调兵遣将,为前线不断输送士兵,补充粮食】

刘邦率四十万军队攻入西楚王国首都彭城。

谁料,西楚霸王项羽率三万精兵千里反杀刘邦三十万士兵,血流成河,尸体堵塞河道,刘邦不停逃亡。

汉国兵团大败信息传回后方萧何那里,萧何异常沉着冷静安排所有后续事情。

不但加快在关中征集的应除役而尚未除的老弱残兵,这帮士兵要不少于23岁,要不大于56岁,一批批全部输送到前线荥阳,而粮食补给从不缺乏。

多年征战,因为有新鲜血液不停输送,有此强而有力的后勤补障,刘邦一次次重振声威。

【萧何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定律例】

西汉王朝建立,刘邦对一帮功臣论功行赏,加候封爵。萧何先被封为酂侯,采邑户数八千户,将军们都略有微言,认为萧何不配这个赏赐。

当封爵完毕后,刘邦下诏,制定第一等功勋十八人的名次,而萧何则排在第一位,大家哗然,认为不配。

礼宾官说到:“皇上与西楚打了五年拉锯战,不知道有多少次,军队丧失,甚至逃亡,萧何不断补充士兵,粮草全靠萧何补给;皇上在山东一度溃败,萧何却坐镇关中,等待他随时回来,这种功劳是万世的。”

众人信服。从此之后,萧何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后来,封萧何为相国。

西汉王朝命萧何制定法律,跟功臣共剖符信,做丹书铁券,妥藏在皇家祖庙的石屋金柜之中,虽然每天忙碌,没有片刻休息,但创制度,规模宏远。

【疑萧何受贿,囚监】

萧何因为首都长安地少人多,御花园却有很多空地,荒芜在那里,十分可惜,于是请求拨付给平民作为农田,官员们也可以不去那里割草,农民只需要上缴粮就可以了。

刘邦知道后怒斥,认为萧何贪污受贿。

而皇城保安司令力保萧何。

刘邦听了,羞愧于心,只是面子抹不开,但是当天仍然释放萧何。

再看看萧何生前购买的土地,都在穷乡僻壤,住宅从不修建围墙,他说:“子孙贤明,会效法我的勤俭。子孙顽劣,这些贫田荒屋,权势人家也不会夺取。”

【结语】

萧何是西汉初期的定海神针。虽说韩信的死,与萧何脱不了干系,但萧何为西汉王朝建立与保持稳定一直呕心沥血,勤勉工作,而世人一直误认为萧何为保命而故意贪污,实属错误。萧何死前,推荐曹参担任宰相职位,为刘盈管理朝政保驾护航,一心为公,不会因私人恩怨而扰乱朝政稳定。

张良后来飘然出世不同,萧何选择一直为西汉服务,儒家思想的谦恭谨慎尽得刘邦欢心。从西汉开始,确认了儒家思想为一“尊”,从此没有再出现百家争鸣盛况。

相国人夸佐沛公,

收图运饷守关中。

不知用蜀为根本,

此是兴王第一功。

标签: 萧何

更多文章

  • 韩信把萧何当成自己的知己,为何在关键时刻,萧何却选择下死手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萧何

    韩信把萧何当成自己的知己,为何在关键时刻,萧何却选择下死手文/大国鉴史 图/来源网络韩信、张良、萧何,这三人都是刘邦打天下必不可少的功臣,他们也因此被称为“汉初三杰”!韩信视萧何为知己,但是萧何未必视韩信为知己,同时萧何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啊。韩信视萧何为知己,但萧何未必视韩信为知己。早期的韩信其实挺惨

  • 萧何诛杀韩信后,刘邦赏他500卫兵,萧何却惊恐道:我家要灭族了

    历史人物编辑:观心铭史标签: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八个字便足以概括韩信的一生,当年萧何一眼便看中了韩信的才能,眼见韩信心灰意冷出逃竟如此张皇失措,以致于上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好戏。萧何是否在月夜之下追赶韩信,我们很难从斑斑驳驳的史册中窥探其真实性,但毫无疑问的是,萧何是韩信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知己。然而,萧何这个伯乐又充当

  • 韩信想当齐王,刘邦不想答应,萧何说了8个字,刘邦吓得赶紧答应

    历史人物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标签:萧何

    韩信很多人都知道,会用兵,被称为兵圣,是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带兵能做到攻必克战必胜这6个字,把汉军的战斗力提升了不少。众所周知,刘邦得了天下后,韩信被吕后设计杀害了,死的很惨。刘邦对韩信这样有能力的人,肯定是要防备的,那么刘邦第一次对韩信不满是什么时候呢,是在韩信封齐王的时候,下面听我慢慢道来。当年彭

  • 萧何的谋略不如刘邦的谋主张良,张良的地位不如萧何,有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钱宇豪标签:萧何

    公元前201年,刘邦在击败了最大的对手项羽之后,建立汉王朝当起了皇帝,这个时候有一件大事要做,那就是给手下的猛将谋士论功行赏,在一众功臣里,刘邦上来就直接册封萧何为酂候,食邑万余。一看这样其他功臣就不服了,有人说自己有赫赫战功,为大汉建立抛头颅散热血,有人说萧何不过是个文官,没有什么战功,甚至在决策

  • 萧何为保命贪污,光着脚向刘邦请罪,600多年后子孙夺走刘家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萧何

    萧何为保命贪污,光着脚向刘邦请罪,600多年后,子孙夺走刘家江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成语,比喻事情的好坏或成败都是由同一个人造成的,而这句话也是来自于韩信一生的总结。韩信最初为刘邦效力是通过萧何介绍的,后来韩信之死也是萧何出谋划策,因此有了这个成语典故,其实有这样的结果,不是萧

  • 他是云台28将之首,刘秀把他当萧何,二人曾同床共寝,却一夜未眠

    历史人物编辑:唯物历史观标签:萧何

    东汉开国之间光武帝刘秀能从王莽篡汉的乱世中脱颖而出,除了刘秀的个人能力外,其麾下一干将领也是功不可没。为了表彰也为了安抚,汉明帝将跟着父亲刘秀打天下的将领,选出28位杰出代表依次排序,分别画以肖像,史称云台28将。这28人个个功勋卓著,而且没有一个是皇亲国戚,他们代表是军功,是东汉的荣耀。不过这28

  • 萧何为保命贪污,赤着脚向刘邦请罪?600多年后子孙夺走刘家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萧何

    常言道,权力是把双刃剑,它不仅能够带给人们无尽的享受,同时也会因为权力的排他性让自己处在风尖浪口。在历史上所有追求权力的人,难免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当他们身居高位的时候,野心也会随之滋生,面对皇位之上的存在,到底是选择永远臣服还是选择取而代之,这都是一个很让人揪心的问题。以汉刘邦为例,就多次经历这样的

  • 刘邦曾经三次怀疑萧何有不轨之心,萧何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丙坤标签:萧何

    刘邦我们都知道,是大汉的开创者。同时,我们也知道若是没有萧何,肯定也没有刘邦的大汉江山。那么,刘邦和萧何的关系到底好不好呢?在说这一件事之前,我想说一个关于萧何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当了皇帝,萧何是丞相。按道理说萧何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了吧。可是,人们发现萧何有一个怪癖,这个怪癖就

  • 刘邦杀了那么多功臣为何没有杀萧何?因为萧何连自己家人都卖了!

    历史人物编辑:大马猴历史标签:萧何

    刘邦能打败项羽,建立大汉帝国,主要的原因在于刘邦能善于用人也善于拉拢人。许许多多的谋臣武将舍生忘死地为刘邦卖命。大汉帝国建立初期,刘邦手底下的能人有很多,但之后,这些人都被刘邦以各种理由清除掉了,比如韩信,比如英布,还有彭越等等。然而有个人在刘邦还是亭长时候就追随刘邦,而且功劳很大,直到刘邦死去,他

  • 萧何诛杀韩信后,刘邦赏他500卫兵,萧何惊恐道:我要大祸临头

    历史人物编辑:韦超标签:萧何

    大家都知道韩信和萧何的故事,其中有一句成语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意思就是说韩信的成败是和萧何有关。就好比在刘邦最需要人的时候,是萧何把怀才不遇的韩信推荐给刘邦,让韩信成为了大将军,有了用武之地的。韩信对萧何是抱有感激之情的!正是因为韩信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才让他成为那个时代最为顶尖的军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