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延绵不断,遗憾也是层出不穷,有的遗憾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淡忘,而有的遗憾纵使历经千年依然令人扼腕不止。比如,西汉名将李陵的被俘,就是让人永远无法磨灭的遗憾。
引用辛弃疾在《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的词句: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其中的“将军”,就是指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将领李陵。
李陵(前134年——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他是西汉初期的名将,也是“飞将军”李广的长孙,在对匈奴征战中屡立奇功。
作为忠良之后,李陵深得汉武帝刘彻的器重,先后被授予侍中、建章宫监和迁骑都尉等职,一直在驾前侍奉。基本上,李陵的一生都没有绕开汉武帝,可谓是“成也刘彻,败也刘彻”。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担任副将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作为策应和疑军,李陵亲率五千人马深入匈奴的腹地,遵照汉武帝“徘徊以观敌情”的指示,配合李广利的主力作战,寻机歼灭匈奴右贤王所部。
结果,由于情报有误,李陵太过于孤军深入,在浚稽山一带(今蒙古国土拉河和鄂尔浑河以南地区),与匈奴单于的八万主力精锐遭遇后被包围。
以五千对八万,在如此劣势的情况下,李陵竟不畏惧,在没有后勤补给的情况下,依然数次击退了匈奴骑兵。面对粮草殆尽的窘境,李陵只得率军进入山林退守,希望得到李广利主力汉军的救援。
此时的李陵,丝毫没有动摇过对于大汉的赤胆忠心,命令残余所部士兵化整为零分散突围。不料,在这次突围当中,李陵和他的数十名近身护卫皆被匈奴所俘虏。
出击匈奴兵败的消息传回到长安,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了推托责任,将李陵塑造成了桀骜不驯和贪功冒进之人。
汉武帝误听谗言,以为李陵兵败后很快投降,甚至还为匈奴练兵。他立时就雷霆大怒,下令将李陵夷三族。
太史令司马迁认为李家历来忠义,建议武帝暂勿处罚,待情况确切后再行处置。结果,盛怒之下的刘彻将司马迁罢官下狱,直到同意接受宫刑后才释放出狱,得以继续撰写《史记》。
当李陵听闻自己被夷三族,母弟妻子皆被诛杀的消息后,从心底对汉武帝产生了绝望。回顾自己拼死征战,本就是为了自己的家和国,即便投降匈奴也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
可如今,家没了,国也回不去了,于是索性真正归降于匈奴。且鞮侯单于极其看重李陵,将自己的女儿嫁与李陵为妻,还册封他做了右校王,负责管理坚昆地区。
数年之后,汉武帝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当年的昏庸和鲁莽,体会到了李陵当时在孤立无援之下的无奈。武帝念及李陵以及李广一门的忠勇和功绩,同意迎回李陵并派遣公孙敖专程出访匈奴,设法将李陵接回。
公孙敖信誓旦旦地出访,结果却无功而返,甚至连李陵的面都没见到。但是,他不愿因此受罚,诓骗武帝说李陵为匈奴练兵,根本不愿返回故国。
就这样,李陵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失去了可以返回汉朝的最后机会。
在年幼的汉昭帝刘弗陵即位后,李陵年少时期的好友霍光和上官桀都成为了权势熏天的辅臣,实际掌控朝政。他们多次劝说李陵返回长安,重新效忠大汉。
但是,对汉朝已经再无留恋的李陵拒绝回归。不过,他虽然为匈奴将领,但却极力避免与汉军交战,最终在公元前74年老死在匈奴。
有一种传言说,李陵从匈奴携部分汉军降兵逃到了靠近汉朝的草原繁衍生存,而且日渐强大。他的子嗣繁衍甚多,就连后来建立唐王朝的李渊都是李陵的直系后代。
关于李陵和司马迁,很多人都非常同情和感慨他们的遭遇。不过,二人都担得起伟大历史人物的称呼,李陵是影响汉匈两国的军事家,司马迁是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史学家,他的《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璀璨夺目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