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仲淹屡次被贬,不惜激怒皇帝也要进谏,他这样做是图个啥?

范仲淹屡次被贬,不惜激怒皇帝也要进谏,他这样做是图个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虾扯闲谈 访问量:359 更新时间:2024/2/28 17:21:26

《史记》上历史上开始有了对于官员的类型判定,并将行教、清廉、守法作为好官的主要的标准,三国末年于始,司马懿的思想当中总结出正式的为官标准,有清、慎、勤,清官也从此逐渐成为好官的代词。

细数历朝历代都出现过一身正气、敢于直言上谏的清廉之官,比如做过发、两代夏王丞相的关龙逄因为直言进谏而以炮烙之刑杀害,众所周知的纣王帝辛之叔比干,也因不愿妥协而惨遭剐心之刑。“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生命如此短暂可贵,多少人为求长生而殚精竭虑,但这些忠廉人士却为何能将自己、将家人的生命置之度外始终不忘初心而不畏浮云遮望眼?

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范仲淹从知晓自己的身世开始便独自一人离开富裕的朱家去应天府求学,求学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选择住在醴泉寺过清苦自律的生活,终日米粥为伴,衣裳不解,通过刻苦努力考上进士,从此开了三起三落的为官之道,每一次都是因直言上谏触怒了仁宗或得罪朝中大臣而遭到贬谪。

但他从未因此而选择妥协,忘记自己的天下之忧,从穿着一身布衣去应天府做院长而被儒生嘲讽,到他对晏殊说自己一年有三十万钱的俸禄却被发现竟是家徒四壁,只有破旧的书桌和堆满的书籍,每贬到一处都一如既往为民务实,开办书院、澄清吏治,成为人民爱戴的良吏,那么他的直言都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何惹怒一向开明的仁宗?

1、舍身取义,敢管帝王家务的忧君之心

范仲淹因为上疏《上执政书》而受到朝中大臣的认可,在宰相和晏殊的推崇下一跃成为仁宗的秘阁校理令旁人艳羡,然而范仲淹却没有因此而坐享人生,而是先后上奏让垂帘听政多年而手握实权的刘太后的交权,并阻止仁宗带百官向太后朝拜为其祝寿言道:“皇帝有侍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

由此得罪太后,被贬为通判,即使被告诫他的轻率之举会影响仕途还会连累他人,他也表明立场认为侍奉皇上就当要危言危行而不是逊言逊行,只要有利于朝廷而不惧杀身之祸。

2、乐善好施,却请皇帝及后宫嫔妃食以野草的忧民之心

由于自己的早年经历和为官的坎坷仕途,这使得范仲淹更对民间疾苦而熟悉,也屡次毫不避讳地对民间利病提出自己的意见。已是四十四岁的范仲淹,在一次江淮和东京发生蝗虫灾害而奏请仁宗安排人员前去巡视救灾,而仁宗却以情况不实为由拒绝理会。

于是耿直的范仲淹竟在众人面前直接当面提出质问,并在灾后将捆好的野草背回请皇帝与后宫之人品食灾民充饥的野草在警示宫贵戒除骄奢风气,这些异常又大胆的行为常常让仁宗面临两难的境地,但也正是他居庙堂之高而忧民决心,才使得他敢于直言不讳而为生民立命,让对他感到头疼的仁宗也只好忍耐。

3、僭越上图,无畏得罪朝中权贵而决心整顿上下的忧官之心

官员的品行好坏对于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只是九品的县令小官,他不仅要对所辖区域的治安负责还要管理当地的税收、诉讼等权限较大,因此如何选官、用官是朝廷维护统治和福泽百姓的必要举措。

早在郭皇后事件之时,范仲淹就与孔道辅、蒋堂等执意与其谏争而被贬睦州知州,获得人生中的第二次贬谪,而后因苏州治水有功返回朝堂却乘机向仁宗上献《百官图》,而实质上则是告发丞相吕夷简在暗中进行官爵买卖交易、任人唯亲的不良作为,并请求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制定用官制度以皇帝亲自掌握官员的升迁,却让吕夷简以结党营私之罪告发而再度遭贬,范仲淹却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4、不畏贫寒,边陲守关多载的忧国之心

早在范仲淹还未入京师官职时就曾上书仁宗以表达对国家当前的军事、官兵情况的担忧,内容主要为宋朝在与外对抗时不能只是一味求和,国家二十年未出兵打仗而兵力衰弱,为保证国防力量、边境安稳以防范于未然而应改办军事学堂,选拔军事人才等。

而后西夏李元昊企图谋反多次率兵在边境与宋军交战,于是范仲淹与韩琦同时被派往前线,期间范仲淹主张以守为攻,全民皆兵、修筑牢固工事,但是韩琦、夏竦、宋仁宗许多朝廷要臣都反对他的做法。

而在宋仁宗已经发布攻打的诏书之后,范仲淹仍然坚持己见,令人上密书与仁宗说明各利益要害,以一己之力最终选择使仁宗放弃了原来的旨意而选择休养生息。这充分展现出了范仲淹在面对国家大事时,敢于违背帝王旨意的超高胆识。

二:千金易得,良田易寻,明君却难遇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每个朝代都出现过为国为民而忧的良臣名将,然而这些良臣的命运常常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是取决于拥有最终决定权的皇帝,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因此,人才是否能得到善用的原因不仅在于官员本身的能力,还在于是否能得到帝王的赏识和重用,比如: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多次劝诫吴王却因其不辨忠奸而被逼自杀,明朝杨继盛因弹劾丞相而在狱中被毒打至死等等,所以对于能遭到三次贬黜,而仍然能有所作为的范仲淹来说,不得不庆幸自己出生在了一个好的朝代,给予了他敢于上谏的机会。

1、上谏是明忠心,也是一场未知的博弈

汉帝刘恒虚心纳谏,善用贾谊周亚夫张释之等人而开创文景盛世,

唐朝时期的大理寺丞狄仁杰多次屡次犯上却仍得太宗、玄宗、女皇武则天的重用而名扬万世,宋仁宗时期也出现了许多的治世名臣

,比如:包拯、晏殊、欧阳修以及范仲淹等等都是敢言敢做的优秀人才,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得以重用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宋仁宗一直坚持的“从善如流”,以仁治国。

2、谏官制度的存在及发扬光大

早在秦汉时就已在朝中设有谏官以谏君过,到宋朝是谏官的权力达到顶峰,上察帝君百官以肃正纲纪,下至各州各地监管民生民情。自能忍受谏官吐沫的仁宗之后,宋神宗时期有张舜民仅做官七日就上书六十封,徽宗时为官半年的任伯雨竟上书一百零八封。故此可见,范仲淹不畏生死富贵,能够获得机会并敢于谏言,要得益于所处的时代风气和制度的支持。

3、优良的个人品质以及众多的支持者

范仲淹在早年时的学习经历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坚毅品质,他的刚正不阿、严于律己以及军事文学才能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

在朝廷内外都拥有众多的支持者

比如举荐他的晏殊,与其并称“韩范”的韩琦,愿意为其说话而多次遭贬的欧阳修等

,就连《清平乐》中仁宗在讨论范仲淹时曾说,若是伤害了范希文则是伤了众多天下儒士人的心,他将收到源源不断的上谏之书。

三:总结

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从九品小官经历三起三落,做过应天府院长、仁宗身边的文阁秘书甚至官职丞相,功绩累累。但最为人敬佩的就是其不畏权贵、不畏生死、不恋荣华而多次犯言上谏,从帝王的家务事、文武百官的选任以及民情民生等无所不及,屡次遭贬而初心不该、品性不移,当然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得以善终这不仅得益于他的真才实干和光明磊落的品质,同时也归功与善于纳谏的仁爱之君,根基深厚的谏官制度的支持,以及拥有报国热情的儒学人士和社会风气作为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炎黄纵横》

2、《陇东学院学报》

3、《中华文化论坛》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强盗兵临城下,高邮的长官反而慰劳这些强盗,范仲淹却不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陶云标签:范仲淹

    宋朝时有个强盗叫张海将的,他的人马快要走到高邮时,高邮的军事长官不但不抵抗,反而让城里有钱的人拿出钱财,牛羊还有酒去慰劳这些强盗,富弼就说了要把这人给砍了,但范仲淹却说不能砍。宋朝时强盗张海将快要到高邮,知军晁仲约预计抵抗不了,于是就告谕城中比较富有的民众拿出钱、布、牛羊还有酒去慰劳他们。这事传开后

  • 江苏兴化古县衙,至今已1000多年历史,范仲淹曾在此为官三年

    历史人物编辑:荷舞水袖标签:范仲淹

    兴化。他负责江苏省泰州市的一个县级市。地处江苏省中部,江淮河、里下河腹地,河网密布,水系众多。自古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兴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昭阳、楚水。石乃庵、郑板桥、刘熙载等历史人物均出生于此。兴化不是一个很受欢迎的旅游城市。除了油菜花盛开的时候,其他季节游人不多。

  • 范仲淹写下一首边塞词,欧阳修读后发声嘲讽,结果成为了千古名篇

    历史人物编辑:天生有梦标签:范仲淹

    北宋名相范仲淹,文能定国、武能安邦,号称千古第一位“文正公”,词开宋代婉约、豪放二派之先河。生平存作五首,全部都成了词中绝品。与范仲淹同时代的欧阳修,晚他二十年当上宰相,也是苏轼父子三人推出的继“孔、孟、荀、杨、韩”之后的“儒学第一人”,王安石称他是“古文中的‘江河、日星’”。二人一位是“王佐之才,

  • 作家张一一自命不凡,用《新岳阳楼记》叫板范仲淹,读罢高低立判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有点点乱标签:范仲淹

    导言:作家张一一自命不凡,用《新岳阳楼记》叫板范仲淹,读罢高低立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公这句天下为公的名言,成了无数人的座右铭,并且这篇文章还被选入了教材之中,相信很多人对于这篇文章都记忆犹新。当年在读这篇散文时,我感觉好像就站在了岳阳楼前,景色尽收眼底,不得不赞叹范仲淹的高水准,

  • 他英勇善战,范仲淹称其为“良将”,敌人称其为“天使”,可惜没有逃脱名将的

    历史人物编辑:杜健标签:范仲淹

    这个人其实历史上大大的有名,他就是北宋名将狄青,他这个人一生可谓波澜,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后来成为朝廷中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一方面是由于自己努力,另一方面就是有成绩,再加上皇帝不是那么昏庸。在北宋时期,那是个重文轻武的年代,武将的地位很低,士兵那就更低了,狄青呢,从小就喜欢练武,尤其喜欢骑马射箭

  • 一个文人操着武将的心,范仲淹搞庆历改革,目的其实不只是吏治

    历史人物编辑:宋丹丹标签: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很多人读书时的座右铭,这句话出自于范仲淹之口,作为一个文人,范仲淹的作品脍炙人口。而在历史上,出身文人的范仲淹,一心想要在政治方面立下功劳,并且曾在中国历史上开展了浩浩荡荡的改革,虽然他的改革未能取得成功,但是他的精神仍然值得赞赏。提到他的庆历新政时,人们

  • 宋朝女子早年丧夫,苦情再嫁,生了一个儿子世人皆知,名叫范仲淹

    历史人物编辑:邵仁贵标签:范仲淹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劝以诈;示之以俭,示以奢;贻之以言,贻以财。——汉·王符《潜夫论·遏利》”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在古代,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有个叫陈谏议的人。他家里有一匹烈马,极难为人们所驯。但有一天陈谏议却发现这匹马失踪了。经过询问,他才知道这匹马被卖

  • 民闹饥荒商人趁机哄抬物价,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米价再涨一倍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对于百姓来说,有个体察百姓疾苦的父母官至关重要。尤其是处于底层的百姓,如果父母官都不为他们的利益着想,生活上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在历史上,范仲淹就是这么一位体察民情的好官,在百姓眼中,他一直为百姓发声,为百姓的生计担忧,是人们心中的好官。范

  • 以范仲淹之才及士人中的名望,为什么没有入中书省为相呢?

    历史人物编辑:孙金星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确实是北宋时期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为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一生政绩卓著,若宋仁宗能够坚持任范仲淹的改革,北宋的“三冗”弊政可以及早改除,宋仁宗时代将会是一个中兴的局面。可范仲淹这个人性格太过耿直,这是影响他仕途的主要原因,但他已经作到参政知事,即副宰相,可在“庆历新政”

  •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范仲淹却让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的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观景说史V标签:范仲淹

    引言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怀旧》自古以来,粮食问题就无比重要,如果没有粮食,人们就会挨饿,甚至会被饿死。古代由于落后的生产力,从来没有解决过粮食问题,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表面看上去是赵王使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老将廉颇,才输掉了战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