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狄青乃一代名将,为宋朝立下赫赫战功,为何却遭欧阳修等人诬陷

狄青乃一代名将,为宋朝立下赫赫战功,为何却遭欧阳修等人诬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老伊先生 访问量:1040 更新时间:2023/12/27 11:56:46

这是北宋“国策”所致,唐以藩镇割据而亡,五代十国不过数十年却换了好几家皇帝,原因便在于武将以兵权篡夺江山。

哪怕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如此,他原是后周武将,因为手握重兵,又欺后周恭帝年幼,所以才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这才当了皇帝。

所以,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也一直害怕手底下的武将有样学样,于是有了“杯酒释兵权”这一幕。

只是这还不够,赵匡胤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武将对于皇权的威胁,所以为了彻底消除武将的威胁,他决定将武将彻底地踩到脚底下,怎么才能将武将踩到脚底下呢?那便是降低武将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力,再将“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口号吹得震天响,然后以文驭武,如此便可将武将当成猪狗一样踩到脚底下了。

宋朝的士大夫阶级也因此将自己当成了皇帝的“合伙人”,而不是皇帝的“打工仔”,所以才会为了保证自己的“合伙人”身份不会受到威胁,不遗余力地打压武将,并且打压力度还要超过皇帝。

欧阳修狄青的打压,也正是基于这种政治形势之下所发生的政治行为。

狄青是宋朝的一代名将,史书对他的评价也很高,但是他的结局确实也很凄凉,这也是宋朝以文驭武这一国策所致。

狄青之所以能够受到重用,是因为他人生中遇到了两个贵人,一个尹洙,另一个则是范仲淹

尹洙将狄青举荐给了韩琦和范仲淹,说“此良将材也”,韩、范二公见了狄青,聊了一番之后也觉得狄青是个可造之才。

为了让狄青能够迅速成长,范仲淹还教他读《左氏春秋》,因为“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后来之所以能有勇有谋,范公的这句话可以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是他成长太快了也不行,因为这样会遭到皇帝以及朝堂上的诸公的忌惮,宋仁宗虽然是一个“老好人”,可也经不住衮衮诸公的劝谏呀,所以狄青被擢升为枢密副使了,对他进行了明升暗降。

后来侬智高叛乱,孙沔、余靖等人久久平不了叛乱,狄青为国计而自动请缨,督师南下平定了侬智高叛乱。

可回过头来呢?又让他当枢密副使了,后来又转正当了枢密使,达到了武将的“巅峰”,这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应该是殊荣吧?可实际上并不是。

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一般由文官担任,可一旦哪个武将立了功,那便会腾出一个位置来给那个武将,用于剥夺武将的兵权,所以武将一旦当了枢密使或者枢密副使的话,便基本上再无带兵的可能了。

狄青当了枢密使,手上没了兵权,皇帝和衮衮诸公总该放心了吧?并没有,诸公仍然不放心狄青。

因为他们觉得狄青在军中的威望实在太高了,总觉得只要他登高一呼,便会出现应者影从的现象,如史书所言:“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

所以诸公决定彻底打压狄青,彻底摧毁军中的“偶像”——狄青,所谓诛人诛心,他们所运用的便是自己手中的笔杆和“春秋笔法”去诋毁和污蔑狄青,说狄青家的狗头生两角了,说狄青家冒金光了,狄青因为水灾搬去相国寺也被说成是别有图谋。

欧阳修正是在此情形之下,出于维护自己作为士大夫的利益和宋朝国策所赋予他的权利和义务,对狄青展开了攻击,给宋仁宗上了三道奏疏,请罢狄青枢密之职。

欧阳修的第一道奏疏说得还勉强算言之有理,他说“青之恩信,亦岂能遍及于人?但小人易为扇诱”,并且“唐之朱泚,本非叛者。仓卒之际,为军士所迫尔”,暗喻赵匡胤当年以兵权篡国而“黄袍加身”之事。

不过,宋仁宗毕竟是个老好人,所以犹豫了一下,并没有作出决定。

欧阳修见宋仁宗竟然对自己的话不为所动,再上两疏,这两道奏疏便纯粹是无理取闹了,为什么呢?

欧阳修将当年发生水灾的原因怪到了狄青的头上,这摆明了是在用“天人感应”那一套来整狄青。

所以,欧阳修等朝堂诸公成功了,宋仁宗将狄青贬出了京城,被变相地发配去了陈州,第二年便病死了。

狄青一死,稳坐于朝堂之上的诸公更心安了。

宋朝武将地位之低,简直如同猪狗,文官眼里的武将根本不配和他们一起立于朝堂之上,狄青任职枢密不仅是对文官的威胁,更是对文官的侮辱。

所以,欧阳修等士大夫才会不遗余力地去打击狄青,想尽一切办法将他踢出朝堂。

狄青的凄惨结局,是人心偏私所致,也是宋朝的制度和国策所致。

欧阳修只是这个制度和国策的维护者和执行者之一,他之所以打压狄青也是出于此因。

标签: 狄青

更多文章

  • 狄青作为宋朝名将,为何会遭到士大夫的排挤?原来他触动了祖制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狄青

    宋代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王朝,在这一时期他出现的非常严重的断层,它军事力量强大的时候,那么肯定会缺少一个合格的政治统帅,而当政治统帅杰出的时候它又缺少能够实现天下的军事才干。这种现象可谓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个非常奇他的政治现象很多历史学家不仅为此感慨宋王朝可能是真的中了一个诅咒,即保证它自身皇权安全的同时也

  • 大宋战神-狄青,文人眼中的贼配军,重文抑武至此,宋怎能不亡

    历史人物编辑:金冠华标签:狄青

    狄青一、年少入伍公元1008年,狄青出生于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县。当地民风彪悍,习武成风。狄青因此习得了一身的好武艺。狄青在狄青十六岁的时候,他的哥哥失手伤人,依律要被重判。未成年的狄青主动请缨,为哥哥顶罪。宋朝实行募兵制,军队除了主要招募失地农民外,还从罪犯中挑选一部分身强体壮的人入伍。最终,狄青被刺

  • 宋太祖重文轻武,宋朝名将狄青因为这些奇葩理由被贬,抑郁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翟梦迪标签:狄青

    我们中国历史一向都讲究文武结合,马背上打天下,文章中求太平。这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让他长远的发展下去。这些毕竟都是我们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得出来的结果,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一定会存在试验期,比如我们今天说的宋朝。因为之前在五代十国那个时期都是武将在治天下,所以社会很混乱,百姓生活不安定,所以宋太祖

  • 此将军被誉为当代狄青,疆外血战,马革裹尸,二十万父老含悲跪迎

    历史人物编辑:徐晓林标签:狄青

    1942年夏,一群衣衫褴褛的中国士兵步履艰难地穿行在缅甸的原始丛林中,他们一个个饱含着热泪,面露坚毅的神色,轮流抬着一具已经腐烂的尸体,在缅甸找不到棺木,将士们就把军装脱下来裹在这具尸体。那些军装什么军衔都有,士兵、尉官、校官,一件裹一件,层层叠叠……无论荆棘丛生,道路怎么难行,他们都不肯放弃这具尸

  • 大臣:狄青要谋反!皇帝:何出此言?大臣:他家狗头上长龙角?

    历史人物编辑:老蔡搞笑集标签:狄青

    大臣:狄青要谋反!皇帝:何出此言?大臣:他家狗头上长龙角?自我国秦汉之际开始,华夏这片土地上无论王朝怎样的更迭,汉人由来已久的那种尚武传统却是不曾改变或是减弱,尤其是汉朝之际,可以说是达到了尚武风气的巅峰,然而在到了宋朝之际,因为出于对统治地位的担心,有着极为严重的“重文抑武”的思想,使得朝堂之上武

  • 狄青,死于政治谋杀的名将,宋朝为何容不下一个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狄青

    “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为好儿”这句话出自北宋名臣王铚编写的《默记》,是韩琦怼给部下求情的面涅将军狄青的。当然,从狄青和韩琦的品行来看,这个出了名的“狄汉臣受辱事件”似乎也不太可能发生。但是,王铚却用这句话说出了一个无比扎心的事实,那就是整个大宋朝对军人群体的蔑视与警惕。狄青,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帅到戴面

  • 宋朝名将狄青,因为这句口头禅,被朝廷猜忌,最终抑郁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小舟说史标签:狄青

    这篇文章我们来说说宋朝的名将狄青。狄青是一个十分勇猛的大将,他的脸上有刺字,擅长骑射,所以都被人称为“面涅将军”。在和西夏打仗的时候,他每次都是带着一个铜面具,披头散发地冲在前面,所向披靡。所以西夏的军队每次看到他的时候都没有人敢阻挡在他面前。就是因为他作战勇猛,所以慢慢地就得到了上级的赏识,后来他

  • 北宋名将狄青为什么会被贬官,他是欧阳修害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狄青

    “流水的宰相靠嘴炮,外放的倒霉蛋全国跑”——此乃宋朝一大奇观。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在宋朝官场,那就是“三个文官狗咬狗”,明朝党争厉害?比起宋朝那就是孙子。还好,北宋立国传统好,蛤蟆文官随便噪。老赵家兄弟重文轻武,对文官比较优待。文官们“呱呱”乱叫,对错没事随便咬,咬好了我上你下,咬不好你上我下。

  • 对抗西夏三战三败,狄青事件后,北宋武将为何如此“无能”?

    历史人物编辑:刘玲爱历史标签:狄青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的这首词,在当时险些为他惹来了大麻烦。因为在别有用心之人眼里,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种怯战心理。这是当时他在对抗西夏时所作,那时候的北宋三战三败。其实,这对于北宋而言都是家常便饭之事。而北宋武将为何如此"无能"?因为它几乎没有打过什么漂亮的战役。究其原因,还是缺乏

  • 为什么说狄青因为“胆小怕事”,反而赢得了更多尊重

    历史人物编辑:契机电视君标签:狄青

    为什么原著说狄青“胆小怕事”更受尊重呢?这批将领更是位高权重,但作为逐渐失去光彩的北宋军界,狄青能建功立业更难能可贵。军队在作战中起到了奇效,因为北宋将士对这样一位“闻风丧胆”的指挥官敬而远之,全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自然更高。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件事还得从狄青和西夏的那一战说起。狄青虽然捷报频传,守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