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让徐州”这个典故,很多人肯定不陌生。《三国演义》中,曹操因为徐州牧陶谦手下都尉都尉张闿杀了自己父亲曹嵩,一怒之下出兵攻打徐州之时,陶谦无力抵挡,只能命人去北海孔融、青州田楷两处求援。
此时恰逢黄巾军余党管亥围攻北海,孔融请来刘备助战,才将管亥杀败。孔融原本担心曹操势大,光靠自己救不了陶谦,于是力邀刘备一同前去。
到了徐州以后,陶谦见刘备仪表轩昂,语言豁达,有意将徐州相让,刘备再三推辞,陶谦只能作罢。随即曹操因为吕布进犯兖州,只能退兵,陶谦再次要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还是执意不从,经孔融、糜竺、陈登等人苦劝,才勉强答应留在小沛,协守徐州。直到后来陶谦病重去世,刘备才在徐州士人力劝下入主徐州。
“三让徐州”当然只是罗贯中的艺术创作。历史上刘备是跟着田楷去徐州帮陶谦的,而且陶谦虽然很器重刘备,给了他四千兵马,还表奏他为豫州刺史,但是并没有要把徐州让给刘备。
当然,陶谦临终前,还是告诉别驾麋竺说要把徐州托付给刘备。而刘备担心自己实力不足,不敢接手时,孔融、陈登、糜竺等人也是力劝他接掌徐州。特别是陈登,还特意写信给袁绍为刘备说情,取得了袁绍的谅解,让刘备得以安心入主徐州。
说起来孔融向着刘备不奇怪,毕竟历史上黄巾军围攻北海时,也是太史慈去平原请来刘备才得以解围,他欠对方人情呢。可是陈登、糜竺等徐州士人这么积极拥戴刘备,除了陶谦的遗命之外,还因为刘备入主徐州对他们也很有利。
首先,徐州需要一个能打的人来守卫。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路军阀之间时有征战。徐州又是四战之地,战事更是难免。别的不说,曹操可是刚来打过一次,徐州下属各城都被屠了不少。要想坐镇徐州,这个人必须得能打。
历史上的刘备可不像演义中那样只会哭,他靠军功出仕,在公孙瓒手下屡建战功,在平原任上也能“外御寇难”,保证一方平安。后来和曹操交锋时,除非曹操亲自出马,否则一般人还奈何不了他。甚至就算是曹操,汉中之战也在刘备手下吃过亏,显然他的军事能力不错。
虽说这些战绩有些是后来发生的,陈登他们不会知道,但是来徐州之前,刘备的战绩也算不错了。所以刘备符合徐州人希望有人保境安民的期望。
其次,刘备仁义而实力有限,对徐州士人有利。
单说能打,这会徐州周围并不是只有刘备一个人。北面的袁绍、南面的袁术和西面的曹操都实力不弱。但是这几个人都不符合徐州士人的利益。
曹操不用说了,他刚刚征讨过徐州,杀人无数,很多徐州士族都在和曹操的战争中损失过亲友,很明显,有其他选择前没人愿意让曹操控制徐州。袁术同样名声不大好。他生活奢靡,在南阳、淮南等地时,都横征暴敛,祸害地方,显然没人愿意这么一个人来徐州。袁绍虽然没有上面那些问题,然而他的实力太强,对于陈登他们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东汉时期,豪强士族在地方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黄巾军起义和董卓之乱以后,东汉中央政府的权威日衰,豪强们在地方上的影响力自然是进一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希望本地长官太强势,影响到自己在地方上的权力。
事实上过于强势的地方长官和本地豪强发生冲突的例子也不少。比如说曹操征讨徐州时的兖州之乱,就是兖州本土士族对他统治不满引发的。而孙策在江东也同样遇到了本地势力的挑战,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刘备不仅以仁义出名,人品有保证,而且也能打,但是他毕竟起点低,实力不强,想在徐州立稳脚跟势必要借重本地士人的帮助。这对于陈登、糜竺等本地官员来说,显然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情。
正因为有着诸多好处,陈登、糜竺积极拥戴刘备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