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王朝短短存世十五载,难道仅仅是因为秦二世的昏庸无道吗?

秦王朝短短存世十五载,难道仅仅是因为秦二世的昏庸无道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画书画 访问量:4267 更新时间:2024/2/6 2:05:09

前言

华夏文明五千年,在这辉煌且绵长的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朝代——秦朝,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将近五百年的群雄割据,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与此同时,秦朝也是中国自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后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对中国历史具有非常深远影响的朝代竟然在存世十五载后一步一步走向了灭亡的深渊!

有人说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朝的君王昏庸无能,荒淫无道;有人说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早已因为缺乏自我纠正机构与制度而错漏百出;有人说,秦朝灭亡是因为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渐渐背离了法家思想。但是我认为能够使得一个国家,一个王朝走向灭亡定然不是单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所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吧!

帝王昏庸

中国古代政治的主要特征就是实行专制主义的政治统治,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中"法、势、术"学说,是封建专制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秦朝完成了统一全国的霸业之后,秦始皇便建立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皇帝制度,皇帝制度使皇权得以制度化、法律化,与三公九卿制度与郡县制一起构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秦始皇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但是就算是这样很是富有其心血的一套政治制度都没能推迟秦朝灭亡的进程,可想而知秦朝内部有着多少值得深思之处啊!

在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大权独揽且刚愎自用,自私冷漠。所有逆耳的忠言都被秦始皇当做是诽谤之词全然不理会,道秦朝后期秦始皇处理军国大事竟然开始全凭自己的喜好来决断,丝毫不顾虑这样任意妄为的后果,真真是昏庸至极!我认为秦始皇变得如此这般并不是单单因其骄傲自满,而是专制集权统治的必然后果,专制制度使君王的无上权力无休止的膨胀,以至于导致统治者坚决不允许任何的自我纠错机制的存在,这也是秦始皇肆意妄为、昏庸无能的原因吧。

严刑峻法

法家思想是秦朝的思想基础,所以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便是"严刑峻法",将重刑主义贯彻到底。自从商鞅之后,一直都奉行的是法家的住过理念与原则,在用刑的严重程度上也一直都坚持商鞅所说的:"以刑去刑"的理论,商鞅这一理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无刑法与爱民众。但是秦始皇却将商鞅这一"以刑去刑"的理论全然曲解,一味地专任重刑,将"以刑杀为威"作为自己树立君主个人淫威的工具,而这也使得秦始皇逐渐北里法家思想所主张的重刑轻罪,厉行法治的初衷,走上了一条运用法律举措暴众的不归之路。到秦二世统治时期,刑罚之重使得民无全生,这不但没有达到法家思想所主张的"以刑去刑",反而使得天下反叛,秦王朝短命而亡。

官员作为

众所周知,自从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正式册封为诸侯,秦国就一直处于烽火狼烟,战乱不断之中。除此之外,商鞅变法中的"二十等爵制"使得军功成为秦人赢得名望、地位、功名的唯一途径,所以这便导致秦人十分崇尚武力,而忽视诗书仁义。虽然这样的体制为秦国培养了一批尽职尽责,尽忠职守的优秀军功贵族,为秦国的大一统奠定了十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任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套高效率,的官僚体系竟然有着十分致命的缺陷,官员们从不去思考统治者或上级所传达的命令是否合理可行,总是只知道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这便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统治者的错误决策的实施,这不仅仅要归咎于秦国的军功爵制,更要归咎于秦国多年的传统!

当统治者发号施令之时,没有一位官员敢于拼死劝谏以确保决策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官员们在面对皇帝之时所表现出来的唯唯诺诺直接使得国家的各个阶层之间十分缺少沟通,不仅仅是下层的信息无法及时准确的反馈给上层,而且上层也无法及时了解下层,上下层之间的交流被死死阻隔。如此一来,秦的统治基础便埋下了两个十分致命的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我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要懂得爱惜民力、要及时了解民生疾苦,要以天下百姓自然能居有所食有粮为己任;当统治者横征暴敛、挥霍无度,昏庸至极之时,也怪不得百姓们选择铤而走险、揭竿而起。作为一位官员,若是犯下某些致命的错误之时,治下的民众根本不敢直接站出来直接纠正官员的错误,官员变本加厉,而百姓苦不堪言,长此以往矛盾日积月累,终将成为引燃起义的导火索啊!

总评

经过以上对秦朝的政治制度、刑法、官员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秦始皇所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的内在缺陷是导致君王昏庸、官员腐败的根本所在。正是在权力的异化之下,统治者的一己私欲持续膨胀,一发不可收拾,此时统治者的作用已经显得尤为的重要。统治者独断专权,原本是想自己的千秋伟业可以子子孙孙永远延续,但是没想到却一步一步走向了极端。

正因为日积月累的错误使得君主的决策出现偏差,最终导致了民变蜂起、政权崩溃的后果。换句话说,我们也不能全面否认秦的中央集权制度,因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对中国历史仍然有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标签: 秦二世

更多文章

  • 秦二世的继位,是胡亥、赵高等人的精心谋划的沙丘之变

    历史人物编辑:柒月书生标签:秦二世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晓沙丘这个地方,沙丘是一个古地名,是现在的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大平台,正是这个小小的村落见证了历史上两位十分卓越的帝王的最后岁月时光,也正是这个小小的村落经历了两次政变的洗礼依旧留存于世,不知道在这个村庄中是否会在北风呼啸之时隐约听闻到那些杀戮声、那些兵器碰撞的声音、那些鲜血喷洒的声音;

  • 秦始皇每次巡游的时候,为什么要把秦二世带在身边呢?

    历史人物编辑:骆氏春秋标签:秦二世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一个很离奇的故事:秦始皇死的前一年,有个“山鬼”预料他将在一年内死去。这个预言引起了秦始皇的重视,然而第二年,秦始皇还是毅然决然地东巡去了,并且在半路上暴毙而死。《史记》的很多记载都带有很重的迷信色彩,这个故事现代人当然不信。法家一直强调嫡庶有别,要让嫡子在众子之中维持独一

  • 秦二世的残暴统治,胡亥为什么成了傀儡皇帝?赵高是如何篡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云听历史标签:秦二世

    胡亥虽然登上了帝位,但他心中明白自己名不正言不顺,若想随心所欲地玩乐,还必须剪除异己,方可高枕无忧。赵高更是清楚这一点,于是,他向秦二世献出了一套血腥味浓到极点的铁血政策,其内容是变换刑法,使法律更苛刻更严酷,让犯罪的人连坐受诛,乃至灭族,统统除掉始皇帝任命的大臣,换上二世的亲信。这条铁血政策得到了

  • 秦二世忤逆秦始皇本意继位,为何却舍得大量财物隆重安葬始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太白史观标签:秦二世

    秦始皇在建立秦朝之初,曾经设想万世不灭。可事情的结果,并未按始皇帝的设想进行,秦朝仅仅传了三世,便亡了,反而成了中国历史上相对短命的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皇位的传承,三世子婴的继位,争议相对较少,可是二世胡亥的继位过程,随着更多相关史料的出现,争论却越来越多。胡亥继位的过程,流传最广的一种,就是《史记

  • 朱棣不造反夺权,明朝会二世而亡吗?朱允炆:我可不是秦二世

    历史人物编辑:汤娜标签:秦二世

    文|观景说史序言:在中国历史的正统朝代中,二世而亡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秦朝,还有一个是隋朝。这两个朝代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实行暴政,没有给予天下老百姓们有休养生息的机会。老百姓们没有了活路,才会起来造反,这才是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朱棣不造反,明朝也不会二世而亡。朱棣起兵造反的原因是什么

  • 秦二世合法继承皇位,却被怀疑篡权,赵高的做法道出玄机

    历史人物编辑:付如艳标签:秦二世

    二千多年来,历史学家一直对秦二世有相当大的意见,认为他篡夺了皇权,杀了兄弟姐妹,铲除了故旧大臣。然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一个人在操纵,那就是秦二世最信任的老师赵高。众所周知,秦始皇最喜欢胡亥了,一方面胡亥是秦始皇十八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另一方面胡亥与其他兄弟性格截然不同,小时候顽皮至极,成年之后又慈仁

  • 秦国灭亡后,竟然还有48万军队没动,秦二世,该亡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橘子标签:秦二世

    原秦灭亡后,还有四十八万大军没有动弹。要想强大,就得顺应潮流,把握历史前进的步伐,求变求变。在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中,秦国凭借商鞅变法,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升,迅速脱颖而出,成为战国末期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从一开始就不是很强大。反倒是这些老秦人生活在偏远荒凉的西疆,生活十分凄惨,时时被强大的魏国欺负。秦国

  • 赵高为什么要杀了秦二世,而立杀了自己的子婴的?

    历史人物编辑:刘雨乐标签:秦二世

    当初赵高杀秦二世,目的就是为了自己当皇帝。而且他不顾群臣的反对,还真的选择了登基大典。按理说要当皇帝,选择的应该是一个良辰吉日。但是,赵高选择的这一天,实在是太不吉利了。按照《史记》上的记录说,在赵高向皇帝龙椅上走去的时候。突然之间天旋地转,赵高根本就没有机会走向龙椅。他就从台阶上滚了下来。再加上古

  • 修改秦始皇遗书,指鹿为马,逼死秦二世,赵高的结局令人唏嘘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秦二世

    公元前210年,也就是秦始皇继位第37年,秦始皇生病了,之所以是说病了,其实是嬴政不让别人说“死”这个字,因为病的很厉害所以就给公子扶苏写了一封信,并且还盖上了御印,信中的内容说“回咸阳来参加丧事,在咸阳安葬。”但信却没有发出去,而是到了赵高的手中。这年七月,秦始皇在回咸阳的路途中经过一个地方沙丘平

  • 《资治通鉴》赏析 - 李斯为了官爵利禄,建议秦二世对百姓横征暴敛

    历史人物编辑:川妹美食标签:秦二世

    李斯身居高位,却是伴君无伴虎,战战兢兢,当他受到秦二世责问的时候,感到十分心虚恐惧,又舍不得官爵利禄,只能迎合二世的心意,上书应答以求自保。李斯上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揣摩皇帝的心理,顺着皇帝的想法进言,而不是为百姓请命。李斯在上书中建议秦二世通过刑罚对臣下进行统治,将天下作为使自己快乐的资本,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