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结束了东周时期,长达500年的大分裂,最主要的是,秦国不仅仅是消灭了六国,而是深度统一了中国。
始皇一统六国
通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风俗这些等等这些措施,秦朝把华夏大地打造成一个非常坚实的整体,尤其是给人们灌输了一个思想,那就是我们是统一的整体,这种思想被深深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心里,这也使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不管经历多少磨难,最终都能完成统一富强的目标。
泱泱大秦
但可惜的是,虽然百代皆行秦政法,但秦朝却是非常的短命,二世而亡,这也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遗憾,后来无数的文人墨客讨论秦朝政治的得失。
秦二世究竟做了什么导致天下覆灭?秦朝的灭亡其实不可避免,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后果,哪怕扶苏继位同样如此,秦二世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
秦二世胡亥
一、秦朝的统治并不稳固
即使在秦始皇时期,秦朝的统治也算不上稳固,仅仅史书记载的叛乱就爆发了数次,而针对秦始皇本人的行刺也有数次,只不过是在秦始皇个人和秦军强大战斗力的威慑下,维持着脆弱的和平罢了。
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想要完全统一谈何而已,百姓们或许期盼着久违的和平,对新政和新君还抱有希望,但六国旧贵族由于统一之后利益受到损害最大,他们对秦国这个新生国家简直就是看哪哪不顺。
而由于秦文化与六国文化的难以调和,六国知识阶层更是对秦国的一系列列政策都保持着敌意,对秦国法家治国的理念更是不满。
秦朝军队
二、秦法不残暴但极为严苛
秦始皇时期的秦法虽然并不残暴,但他极为严苛。商鞅变法虽然很成功,但秦法是为战争服务的,它并不适合统一的和平时期。
秦法之下,百姓只是秦国这辆战车的一个个零件而已,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秦法的限制,例如种地什么时候种,土翻多深,什么时候浇水等等都有秦法严格限制。
在秦法下的老百姓,没有人性可言,更像是工具罢了。这一点,才是真正让人对秦法无法接受的。
秦律
三、秦二世加速了秦国的死亡
在我看来,秦国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秦二世只是加速了这一过程罢了。而秦二世主要负有以下三点责任:
1、使秦法从严苛变成残暴
为了维护统治,秦二世采取重法治国的路子,而对官员的考核更加奇葩,一个官员如果处罚的力度大、处罚的人数多,那么这个官员就是合格的,反之就是不合格的。这种情况下,秦法的执行会变成什么样子可想而知。
秦律
2、劳役规模不断扩大
在秦二世的统治下,劳役规模空前扩大,秦始皇时期虽然也有劳役,但毕竟还在控制范围内,但到了秦二世手里才是真正的使老百姓怨声载道。
秦朝劳役之一(修长城)
3、对叛乱处置缓慢
秦始皇时期征发劳役并不会征发“闾左”之人,而秦二世犯了这一忌讳,而且对叛乱的处置不够迅速。
陈胜吴广叛乱之后没有迅速平息,导致六国旧贵族们看到了希望,这才导致了叛乱规模的扩大,并迅速波及全国。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而如果扶苏做了皇帝,秦国这辆高速行驶的马车,会按照之前的国策,依旧是往前疾驰,这其中就包括了秦朝严苛的法令。
秦国以法家立国,此前很长的时间里,秦国靠着法家思想战无不胜,统一了天下,尽管扶苏本人比较宽和仁爱,但涉及到国家根本问题上,秦国肯定还是郡县制加法家的治理模式。
商鞅变法而强秦国
如果扶苏做了皇帝,很多事该发生还是会发生,秦朝大概率不会二世而亡,但是扶苏之后的皇帝就很难说了。
结语:
归根到底,秦末的农民起义是利用了百姓对朝廷残暴统治的不满,如果不是被逼到绝路,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安分守己地度日。所以,如果扶苏继位且采取以德治国、提倡仁爱的方针和策略,百姓们的怨言自然也就会少上很多。
在太平盛世,即使有人揭竿而起,响应的人也不会太多,而在蒙恬的统帅下,秦军的整体战斗力自然也不会像秦末那样孱弱,很可能起义之火刚刚燃烧起来,就会被无情浇灭。
公子扶苏
但是和历史长河相比,任何个人都是渺小的,所能造成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扶苏如果能够登基,那么很可能会是一位被载入史册留待后人称颂的贤君,但即使是他,也只能是延缓秦朝覆灭的时间。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