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长久以来,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
公元前210年,祖龙赵政于巡行途中突然驾崩,面对虚悬的皇帝之位,李斯、赵高等人为了一己私利,悄然销毁了始皇帝欲立长子扶苏为帝的传位诏书;一番权谋操作,将那个易于摆布且昏庸不堪的胡亥扶上帝位。
最终,由于秦二世的胡作非为,大秦的万年江山,轰然崩塌······
毫无疑问,在所有的“秦粉”心里,都有这样一个假设:如果赵高与李斯当年没有策划“沙丘之变”,如果长子扶苏能够顺利继位,或许大秦江山,就不会那么短命了吧?
说实话,青史君也算是“秦粉”一枚,曾几何时,在我的脑海里,也曾经想象过扶苏继位之后的盛景。
然而,历史最终没有假设。
扶苏继位之位到底能不能挽救秦王朝这一宏大命题,终究不过是好事者的“意淫”;作为一名唯物主义的历史爱好者,现在,青史君更关心的是:当年,始皇帝真的是要传位于长子扶苏吗?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或许,胡亥真的是始皇帝所选中的继位人?
—02—
2009年,清华大学寻回一批流失海外的西汉竹简,经过史学家的解读,这批珍贵竹简的第三卷被命名为《赵政书》。
赵政,也就是我们的祖龙秦始皇同志。顾名思义,《赵政书》基本可以理解为,西汉版本的秦始皇传记。
《赵政书》的内容,大多数都与《史记》记载一致,但却有个别关键之处相去甚远;其中,最为有名的一个地方,就是始皇帝传位之谜。
关于这一段历史,《赵政书》是这样记载的:
公元前210年,当病入膏肓的始皇帝,走到沙丘附近时,自知时日无多的他,曾与李斯等人这样商议到:
赵正流涕而谓斯曰:"吾忠臣也,其议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原文非常浅显,青史君就不再翻译了)。
当然,仅凭《赵政书》里的这一段孤立的话语,去推翻《史记》中,关于始皇帝传位的记载,显然是不客观的。
但是,如果我们带着《赵政书》里的这种观点,再去细读《史记》中,那些曾经相互矛盾的记载,却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比如,在《史记·蒙恬列传》里,有这么一段记载,青史君当年就百读不得其解:
当扶苏自杀之后,已经继位为帝的秦二世胡亥,本来是不想对蒙氏家族赶尽杀绝的。
可是,赵高却对胡亥说道:当年你爹(始皇帝)有好几次都想立你为太子,可是,蒙毅那个家伙却一再阻挠,这样的人不杀留着过年啊?
于是,秦二世就派遣自己的使者,前来责问蒙毅。
蒙毅面对使者的质问是这么回答的(意译):
我从小就跟着先帝,如果我不能顺从先帝的心意,怎么可能一直受到信任?即使我不甚了解太子(胡亥)的才能,但是,唯独太子能够一直跟着先帝巡游天下,这样的寓意我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注意!重点来了:先帝中意太子(胡亥),是数年以来,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的,我还有什么话敢进谏、还有什么计策敢谋划呢!
(二世)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毅对曰:“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则臣少宦,顺幸没世。可谓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
—03—
当年,青史君在第一次读《史记》中,蒙毅的这段说辞时,内心之中一度充满了愤慨与不屑——这个蒙毅的人品着实有点太次,为了自己活命,竟然曲意逢迎、颠倒黑白。
可是,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
在极力自证清白的情况下,蒙毅肯定不会空穴来风地说一句“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让自己陷入巨大的逻辑漏洞之中。
(如果蒙毅的话语存在逻辑漏洞,那么胡亥必然不会相信,蒙毅没有诋毁过自己这一事实)
也就是说,蒙毅说始皇帝早就册立胡亥为太子这句话,非常有可能是真的。
那么,在始皇帝立储之谜这件事上,虽然《史记》和《赵政书》的记载大相径庭,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似乎又有《史记》佐证《赵政书》之现象。
当然,能够证明始皇帝确实中意与胡亥的证据远远不止这一处;就算是我们按照《史记》的记载,去思考这个问题,也会发现诸多疑点。
比如,如果始皇帝真的想要传位于扶苏,那么,在自己病危之际,他为什么会让一直伺候左右的、最为支持扶苏的蒙毅离开权力中心呢?
再比如,始皇帝的子嗣有二十余人,为什么在最后几年,嬴政每次巡游,都会带着胡亥呢?
唯一能将这些问题,串联起来的合理答案只有一个:始皇帝早有立胡亥为太子之意,在病危之际,他支走了蒙毅,其实为了切断长子扶苏的信息渠道。
那么,等到胡亥继位之后,扶苏与蒙恬的30万大军,也就没有任何理由“勤王救驾”了!
至于始皇帝为什么要放弃长子扶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戳下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