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读史笔记:或许,胡亥真是始皇帝选中的继位人

读史笔记:或许,胡亥真是始皇帝选中的继位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彭璐 访问量:1372 更新时间:2023/12/9 22:09:49

—01—

长久以来,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

公元前210年,祖龙赵政于巡行途中突然驾崩,面对虚悬的皇帝之位,李斯赵高等人为了一己私利,悄然销毁了始皇帝欲立长子扶苏为帝的传位诏书;一番权谋操作,将那个易于摆布且昏庸不堪的胡亥扶上帝位。

最终,由于秦二世的胡作非为,大秦的万年江山,轰然崩塌······

毫无疑问,在所有的“秦粉”心里,都有这样一个假设:如果赵高与李斯当年没有策划“沙丘之变”,如果长子扶苏能够顺利继位,或许大秦江山,就不会那么短命了吧?

说实话,青史君也算是“秦粉”一枚,曾几何时,在我的脑海里,也曾经想象过扶苏继位之后的盛景。

然而,历史最终没有假设。

扶苏继位之位到底能不能挽救秦王朝这一宏大命题,终究不过是好事者的“意淫”;作为一名唯物主义的历史爱好者,现在,青史君更关心的是:当年,始皇帝真的是要传位于长子扶苏吗?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或许,胡亥真的是始皇帝所选中的继位人?

—02—

2009年,清华大学寻回一批流失海外的西汉竹简,经过史学家的解读,这批珍贵竹简的第三卷被命名为《赵政书》。

赵政,也就是我们的祖龙秦始皇同志。顾名思义,《赵政书》基本可以理解为,西汉版本的秦始皇传记。

《赵政书》的内容,大多数都与《史记》记载一致,但却有个别关键之处相去甚远;其中,最为有名的一个地方,就是始皇帝传位之谜。

关于这一段历史,《赵政书》是这样记载的:

公元前210年,当病入膏肓的始皇帝,走到沙丘附近时,自知时日无多的他,曾与李斯等人这样商议到:

赵正流涕而谓斯曰:"吾忠臣也,其议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原文非常浅显,青史君就不再翻译了)。

当然,仅凭《赵政书》里的这一段孤立的话语,去推翻《史记》中,关于始皇帝传位的记载,显然是不客观的。

但是,如果我们带着《赵政书》里的这种观点,再去细读《史记》中,那些曾经相互矛盾的记载,却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比如,在《史记·蒙恬列传》里,有这么一段记载,青史君当年就百读不得其解:

当扶苏自杀之后,已经继位为帝的秦二世胡亥,本来是不想对蒙氏家族赶尽杀绝的。

可是,赵高却对胡亥说道:当年你爹(始皇帝)有好几次都想立你为太子,可是,蒙毅那个家伙却一再阻挠,这样的人不杀留着过年啊?

于是,秦二世就派遣自己的使者,前来责问蒙毅。

蒙毅面对使者的质问是这么回答的(意译):

我从小就跟着先帝,如果我不能顺从先帝的心意,怎么可能一直受到信任?即使我不甚了解太子(胡亥)的才能,但是,唯独太子能够一直跟着先帝巡游天下,这样的寓意我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注意!重点来了:先帝中意太子(胡亥),是数年以来,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的,我还有什么话敢进谏、还有什么计策敢谋划呢!

(二世)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毅对曰:“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则臣少宦,顺幸没世。可谓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

—03—

当年,青史君在第一次读《史记》中,蒙毅的这段说辞时,内心之中一度充满了愤慨与不屑——这个蒙毅的人品着实有点太次,为了自己活命,竟然曲意逢迎、颠倒黑白。

可是,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

在极力自证清白的情况下,蒙毅肯定不会空穴来风地说一句“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让自己陷入巨大的逻辑漏洞之中。

(如果蒙毅的话语存在逻辑漏洞,那么胡亥必然不会相信,蒙毅没有诋毁过自己这一事实)

也就是说,蒙毅说始皇帝早就册立胡亥为太子这句话,非常有可能是真的。

那么,在始皇帝立储之谜这件事上,虽然《史记》和《赵政书》的记载大相径庭,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似乎又有《史记》佐证《赵政书》之现象。

当然,能够证明始皇帝确实中意与胡亥的证据远远不止这一处;就算是我们按照《史记》的记载,去思考这个问题,也会发现诸多疑点。

比如,如果始皇帝真的想要传位于扶苏,那么,在自己病危之际,他为什么会让一直伺候左右的、最为支持扶苏的蒙毅离开权力中心呢?

再比如,始皇帝的子嗣有二十余人,为什么在最后几年,嬴政每次巡游,都会带着胡亥呢?

唯一能将这些问题,串联起来的合理答案只有一个:始皇帝早有立胡亥为太子之意,在病危之际,他支走了蒙毅,其实为了切断长子扶苏的信息渠道。

那么,等到胡亥继位之后,扶苏与蒙恬的30万大军,也就没有任何理由“勤王救驾”了!

至于始皇帝为什么要放弃长子扶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戳下方链接:

昌平君:令始皇帝蒙羞的大秦国相,被刻意抹去记载的末代楚王

标签: 胡亥

更多文章

  • 秦二世胡亥究竟做了什么,导致大秦帝国轰然倒下

    历史人物编辑:韩振华标签:胡亥

    秦朝结束了东周时期,长达500年的大分裂,最主要的是,秦国不仅仅是消灭了六国,而是深度统一了中国。始皇一统六国通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风俗这些等等这些措施,秦朝把华夏大地打造成一个非常坚实的整体,尤其是给人们灌输了一个思想,那就是我们是统一的整体,这种思想被深深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心里,这也使得

  • 中国历史文化:秦二世胡亥是如何失去江山的?

    历史人物编辑:李函泽标签:胡亥

    审核编辑:风云细说排版插图:风云细说资料收集:风云细说秦二世胡亥上台后,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带着丞相李斯“东行郡县”。效仿秦始皇巡行天下。这一举动似乎说明了胡亥体察民情,忧国忧民;但由于胡亥刚登基不久,资历尚浅,无法体会到平民的疾苦,以及社会底层人员的压力。第二件事就是对一些朝政老人的灭杀,他这

  • 秦始皇在世天下安定,为何胡亥登基之后,立马爆发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聚会旅游标签:胡亥

    公元前210年,秦朝第二位皇帝胡亥继位,但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却在第二年爆发。为什么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天下还算安定,胡亥即位后却马上发生了起义?难道是秦始皇留下的“一堆烂摊子”让胡亥成了反派?秦始皇在位的时候,确实受到了严惩,修建了长城、赤道等工程,南征百越,北攻匈奴,大举招兵买马。人的力量的使用,

  • 李斯究竟为什么会舍弃扶苏,而去扶植胡亥上位?

    历史人物编辑:翟梦迪标签:胡亥

    根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始皇在巡游途中病死在沙丘,临死前拟了遗诏:将皇位传于长子扶苏。而宦官赵高说服公子胡亥,想与之密谋篡改诏书,自立为帝。但这事仅靠自己办不成,必须得到丞相李斯的支持才行。于是,赵高就向李斯进行了游说。刚开始李斯还严词拒绝了赵高的阴谋,但当赵高以相位和权力相威胁的时候,李斯犹豫

  • 始皇陵旁发现一墓,墓里皆是少女被肢解后的尸骨,专家:胡亥干的

    历史人物编辑:叫我过客标签:胡亥

    一座看似普通的陵墓尸骨竟然被随意摆放,拥有众多陪葬品为什么还会遭受这种非人的对待?秦始皇陵附近的陵墓,究竟和秦始皇有什么关系?皇帝在古代一直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每个皇帝的登基之路都不会太过顺利。踩着尸骨往上爬的皇帝也绝不在少数。兄弟手足,在权势面前显得那么渺小。而万里江山一片红,这个红也是不知道

  • 秦朝灭亡,胡亥真的是为秦始皇背锅吗?

    历史人物编辑:东兴说历史标签:胡亥

    公元前207年,楚怀王手下将军——武安侯刘邦,带领军队进入关中,大秦帝国最后一任统治者,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秦朝凭借五十里封地起家,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头筚路蓝缕,打败过西戎蛮族,击退过六国联军。可金城汤池般偌大的江山,居然在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里头灰飞烟灭,当年老秦人是何等的坚忍,现在又是何等的窝囊,连悲

  • 北大一批海外竹简,意外揭开胡亥登基真相,赵高背了两千年黑锅

    历史人物编辑:杨凤渊标签:胡亥

    “亡秦未必非胡亥,灭赵终然是郭开。”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秦朝二世而亡,而作为秦二世的胡亥在世人眼中懦弱无能,还十分信任奸臣赵高。而赵高作为宦官,不仅把控朝政而且残害忠良,使得百姓在胡亥手中怨声载道。这才引得农民纷纷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并且据历史记载,就连胡亥也是死于赵高之手。可见赵高这个

  • 秦二世胡亥与丞相赵高的“鹿马”之争

    历史人物编辑:绮梦说历史标签:胡亥

    巨鹿一战,项羽解决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攻占了咸阳的东大门武关。消息传来,秦二世心惊胆颤、坐立不安。此时,胡亥的宠臣赵高却在暗自思量:趁机杀了秦二世,自己做皇帝。但大臣们能同意吗?能认可吗?于是,赵高心生一计。鹿马序幕,一探究竟。这天,赵高去上朝,但与往常不一样。他既没有坐车,也没有骑马,而是旁若

  • 西汉竹简揭秘嬴政传位真相,胡亥没有篡位

    历史人物编辑:顾维乾标签:胡亥

    我们从通过《史记》了解历史,秦始皇临死之前立诏欲将皇位传给公子扶苏,但是胡亥勾结赵高和李斯篡改了诏书,这样胡亥顺其自然的成为了秦二世,我们默认的历史似乎就是这样子,但是,李斯他们篡改遗照的事情怎么会传出来,并被后世的司马迁记载呢?这种密谋的事情不应该只有他们三个人知道吗?2009年,随着一批汉朝竹简

  • 难怪李斯要扶立胡亥,终于懂了,即使公子扶苏继位大秦一样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一度历史观标签:胡亥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饮冰室合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纵使长时间受到冷落和冷待,但胸腔里的志气和热血依然还在,永远都不会因为眼前的失败就彻底绝望。其实用这句话来形容公子扶苏对也不对,纵使他被秦始皇流放边关,心中却始终没有对父亲一丝怨恨,反而到死都对秦始皇忠心耿耿,但也是因为他的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