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英布的眼光问题了。英布因何会造反?是被韩信和彭越之死吓坏了。就像薛公对滕公夏侯婴说的那样:英布、韩信、彭越皆为汉初功臣之首,这三个人一体同功,韩、彭之死让英布兔死狐悲,对刘邦产生了信任危机。既然反不反都自身难保,英布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那么英布为何会选择被动挨打的下策呢?
因为,英布本就有勇无谋,所以在战略布署上就显得目光短浅。
正如薜公对刘邦说的那样:英布本是骊山刑徒,见识短浅。只因赶上了秦末天下大乱,才得以成为一方诸侯。英布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根本没有长远之计。
薛公认为英布造反后有三个选择:头两个选择是趁朝廷还没有做出反应的机会,先控制或兼并东部诸侯的地盘,使淮南与赵、燕、楚联为一体,然后再占据关中通往关东地区的咽喉要地,如此一来,刘邦想对付英布就困难了。
这就是所谓的上计。
以主动进攻或积极防御的态势占据主动权,应该先发制人而不是受制于人。
然而,英布没有这么做。
英布造反后将主力集中在以淮南为中心的地区,整个军事部署完全是以保全其淮南国地盘为目的,摆出的是一副被动挨打的架势。
结果,当英布的军队与刘邦的政府军遭遇后,很快便被刘邦击垮了。
这并不奇怪。
英布表面上气势汹汹,实际上却缺乏战胜刘邦的信心。
策划造反时英布,就曾对亲信说过:皇上老了而且又生了病,不一定能亲自率兵对付我。大将中只有韩信和彭越有能耐,但他们都被皇帝杀了,别的将领不是我的对手,不用害怕!
可见,造反之初英布便抱着侥幸心理,根本没有做好应变准备。
所以,当形势出乎英布的预料后,英布色厉内茬的本色便暴露无遗。
于是,当刘邦在叛军气势衰竭后趁势发起进攻后,一下子就把英布打了个落花流水。
最终,这场叛乱便以英布兵败身死而告终!
最后再总结一下,导致英布选择下计的原因:①、英布实力不足。②、英布抱有侥幸心理。③、英布只想保全淮南国,缺乏与刘邦争天下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