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翦,也太会做人了吧

王翦,也太会做人了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浅聊历史斋 访问量:3570 更新时间:2024/1/26 10:56:47

文/子玉

职场中最厉害的是什么人?

当然是那些专业能力过硬而且还特会经营与领导及同事之间关系的那拨人。

翻开史书,这里边有王翦,有萧何——

当秦王嬴政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攻楚方案时,王翦提出,“必须得出动六十万秦军才能拿下楚国”。

但少年将军李信却表示,“给他二十万,定能搞定楚国”。

作为领导,当然想以最小的成本将事情办成。

嬴政每一个表情里都写满了对李信的赞赏:

“李将军确实威武,说得对。”

会议决议:以李信为灭楚的统帅,率领二十万秦军即日出发。

李信春风得意,快马加鞭奔向楚地,目光所及,皆是功名利禄。

▲李信电视剧《大秦赋》/剧照

而王翦却在会后打了辞职报告,回老家养老去了。

王翦做出辞职的决定只是因为嬴政在会上说的一句话:

“看来王将军真的是老了,变得越来越胆小。”

这其实正是嬴政发出的信号:他要大力培养李信,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班底。

熟悉秦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嬴政在即位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真正掌握秦国的权力。他亲政前,吕不韦辅政,吕不韦被罢相后又是楚系的昌平君做了丞相,深度影响着秦国庙堂的一切。

也就是说,在楚系的领军人物华阳太后去世前,嬴政在秦国的大多数决策都要受这个集团的影响。

当然,他也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班底。

王翦毕竟是老将,而嬴政需要的是新鲜血液,正好,李信在追击燕国太子姬丹的行动中表现突出,进入了嬴政的视野。

“这个年轻人有前途。”

李信的名字被嬴政列入了“自己人”的名单中。

再说,自灭国大战的大幕拉开之后王翦一人就独揽了灭赵、灭燕的功劳,而且,他的儿子王贲还独自灭了魏国。

▲王贲电视剧《大秦赋》/剧照

但这对王翦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他的功劳越多,嬴政就会越敏感,怕自己驾驭不住这位头号功臣。

就像后来的秦王李世民,他在战场上每多立一份功劳就是对父亲李渊和哥哥李建成无形中的“挑战”。

李世民威望越高,老爸和哥哥睡觉就会越不踏实。

而且,灭楚大战,王翦一开口就是六十万人的预算,这可是秦国的全部家底呀。

万一王翦个人有啥想法或者被人撺掇作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那对嬴政来说绝对是致命的挑战。

虽然这个假设在我们现在读历史的人看来很扯,但嬴政毕竟是秦国的王,他必须把一切不利于自己的因素都考虑进去。

王翦对这一切当然是心知肚明。

领导说他胆小,认了;领导想培养新人,那就主动让贤。

说实话,要不是昌平君芈后来在郢陈造反逼得李信回军平叛,李信也不会被楚军前后夹击从而全军覆没。

▲嬴政电视剧《大秦赋》/剧照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突发事件,王翦可能还真没有复出的可能。

当李信战败的消息传来时,嬴政慌了,最好的方案当然是请老将王翦出山了,因为如此复杂的局面也只有王翦有这个能力应对。

嬴政亲自去了王翦的老家,请王翦出山。

“老臣近来身体和精神状况都不太好,大王还是派别的人吧。”

许多人认为这是王翦在故意推脱,但其实王翦是为自己下一句要说的话预热:

“大王要是非要用我,我还是那句话,非六十万人不可。”

这才是王翦想表达的重点。

王翦心里非常清楚,嬴政能亲自来请自己,那肯定是势在必得,如果自己拒绝,那很可能会复制当年白起的命运。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王翦懂,何况他还不是嬴政真正的心腹呢。

所以,他所能做的只能是让嬴政同意自己的方案,率领六十万秦军攻楚。

实事求是的说,如果说在攻楚之前王翦六十万人的预算确实太多,那么如今在李信败军的现实面前秦国要想灭楚还真得王翦预算的这么多。

因为,昌平君占据了郢陈,这直接增加了秦军灭楚的难度系数。

秦军要想灭楚,就必须得分出一部分兵力对付昌平君,或者先解决了昌平君再南下灭楚。

从后来战事的发展情况来看,灭楚之战打得确实辛苦,王翦在安定了郢陈西部的颍川之后分出一部分兵力围攻郢陈,然后自己率领秦军主力南下,去打郢陈南部的平舆。

王翦自己虽然打得很顺,很快攻克了楚国的都城寿春并俘虏了楚王负刍,但郢陈的战事进行得却是非常不顺。

昌平君是秦王政二十二年反秦,但王翦大军却一直到秦王政二十四年才攻进郢陈。

昌平君死,项燕自杀。

如此看来,王翦的预算是非常合理。

国运面前,嬴政只能以大事为先,想都没想直接就答应了王翦的请求。

但王翦明白,嬴政将举国之兵都交给了自己他晚上肯定得失眠。如果不是事关国运的大事,他王翦想操盘六十万人的战争,想都别想。

为了让领导睡个好觉,王翦展开了一系列的自污行为:

“大王,赏给我一些美田和豪宅吧。”

“那个,领导,我还想再多要点。”

王翦在行军的路上接连五次派出使者给嬴政是要这要那。

虽然大家都感觉王将军变得贪财了,变得厚颜无耻了,但只有王翦自己和嬴政心里明白,隐藏于这反常行为的底下其实是一场君臣之间信任的博弈。

就这嬴政还不放心呢。

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王游至郢陈”。

太史公用了一个“游”字,你可千万别以为嬴政是旅游去了,他其实是在咸阳城坐不住了。

郢陈的战事那么复杂,王翦将秦国的兵都带完了,这才是他坐不住的关键。

理解,是你你也坐不住。

王翦老将出马最终是力挽狂澜给秦国拿下了那个幅员辽阔局面又异常复杂的楚国。

想想,要不是王翦和领导的关系处得好能够及时打消领导的顾虑,灭楚之战可能只会更难,时间跨度只会更大。

从这点来看,王翦确实是个高手,段位起码在白起之上呀。

汉朝的萧何也是深谙此道。

汉三年,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前线的拉锯战打得非常辛苦。萧何听了鲍生的建议,将自己的子弟全部都送去了荥阳战场。

原因嘛,也简单,为了打消刘邦对自己的顾虑。

刘邦在前线与项羽苦战,生死悬于一线,而萧何却经营着刘邦的大后方关中,以萧何的威望和能力他想将关中据为己有那也是操作起来非常简单的一件事。

▲萧何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那段时间刘邦肯定是夜夜失眠,前方战事不利,又得担心后院起火,真折磨人。

萧何的行为正好打消了刘邦的顾虑。

高手过招就是这样,你永远在表面看不到任何波澜。

后来,刘邦御驾亲征去平定陈豨的叛乱时萧何又是故伎重演,他以强买民田的行为进行自污,搞得长安百姓是怨声载道。

但当老百姓给刘邦告状时刘邦也只是笑笑:

“萧相国,你自己去向老百姓道歉吧。”

对,这不是刘邦关注的重点。

你看,为什么说王翦和萧何都是高人,因为这两人不仅专业素质突出,而且能够妥善经营好和领导同事间的关系。

不服不行。

标签: 王翦

更多文章

  • 李牧不死赵国不灭,王翦都不是他的对手,可惜赵王却非要作死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王翦

    众所周知,战国四大名将指的是白起、李牧、王翦、廉颇;秦国和赵国各占一半,其中白起更是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但其实论战争指挥艺术,李牧丝毫不在白起之下,李牧差的,也许就是强大的国力支撑吧;但是能凭长平之战后虚弱的赵国国力,北击匈奴,西御强秦,李牧的实力可见一斑。秦国白起击败初出茅庐的赵括,赢得了长平

  • 读《资治通鉴》“王翦伐楚”,品王翦与领导相处的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绮梦说历史标签:王翦

    王翦伐楚是秦国灭掉韩、赵、魏、燕等国之后,最后统一中国的决定性的战役。在最开始伐楚中,秦王任用的是缺乏经验的年轻将领李信为统帅,李信轻敌冒进被楚军打败,在秦军战败的紧急关头,王翦亲自率领60万秦军与楚军抗衡,抵御楚军凌厉的攻势,他命秦军坚守不战,养精蓄锐,进行周密的准备,等

  • 李牧白起王翦廉颇全方位比较,谁是真正的战国第一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王翦

    千年来,秦之白起、王翦,赵之廉颇、李牧被世人尊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的军事水平也代表了那个年代实战的最高水准。《千字文》更是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才是战国第一名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细细分析一番,请各位前辈方家斧正!论战功战绩:1、白起主

  • 王翦和韩信虽都求封地但性质、背景和时机不同导致二人结局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驿站哦标签:王翦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句话非常适合王翦,生前就是老油条的他为大秦统一做出了汗马功劳,事成之后,家族都备受敬仰。说起来,韩信为汉朝建立的功勋一点也不比王翦为大秦的功劳小。而且二人都向自己的君主求田问舍,可是王翦能安享晚年可韩信却是不断改换封地、降爵,最后被吕后处死。刘邦得知后还“且喜且

  • 王翦奉命攻打楚国,李信表示20万人就够,为什么王翦坚持要60万?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说文史标签:王翦

    王翦奉命攻打楚国“孙子曰:‘识众寡之用者胜。’翦谓伐荆当用六十万人。又曰:‘谨养勿劳,并气积力。’翦坚壁休士,投石超距而后用是也。”-----《十七史百将传》战国名将中,你要说谁军事水平最高,笔者不敢说,但是你要问谁更有智慧、功劳,王翦绝对会排在榜首。说到他,人们最熟知的故事就是用60万军队打楚国。

  • 56岁李牧大破王翦后随即被杀,嬴政:他不死,赵国不灭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王翦

    公元前229年,郭开在邯郸大肆宣扬李牧造反的消息。赵迁身为赵王,不能擅自离开宫城。于是,他决定派遣最亲信的将领赵葱、颜聚同往前线,取代李牧、司马尚统兵抗秦。当时,嬴政的吞并六国战略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李牧实力强硬,早就被嬴政视为眼中钉。赵迁这个时候派赵葱接替李牧,看似合乎规矩。实际上,赵迁恰恰中了嬴政

  • 王翦早有急流勇退之意并在伐楚时故意求田问舍故可避免悲惨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王翦

    俗话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在历史上,因功高震主而被君主猜忌甚至处死者大有人在。比如所谓战国四大名将中的白起、李牧、廉颇三人,不是被杀就是流亡,而王翦父子在秦统一六国之战中,取得的巨大功劳是任何人都比不上的,但王翦却能够善终,这是为什么呢?王氏父子在秦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在秦统一六国之战中,最难啃的两

  • 王翦守南中国的历史作用和秦始皇的决策逻辑:格局决定布局

    历史人物编辑:余泳宏标签:王翦

    公元前403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以此事代表着周礼崩坏,群雄逐鹿,因而将这一年定为战国。秦国身为“战国七雄”之一,自然粉墨登场。在战国局势中,秦国地处西方。而由于秦人早期与戎人交错而居,以至于秦人早期都是远离中原的。虽然各强国、各士人都看不起秦人,认为秦人乃“

  • 和王翦齐名的秦末大将,却选择背叛秦国,屡次未遇明主含恨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王翦

    公元前209即秦二世元年九月,刚一统天不下的秦国却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在这个危急时刻,一位秦国名将一直试图力挽狂澜,独自拯救秦国于危难之中,且屡战屡胜,此人就是秦末一代名将:章邯。当时秦国主力无法回援,是章邯率领着由罪犯和奴隶组成的二流部队,一举平叛陈胜吴广起义军,屡战屡胜,用短短6个月时间就消灭陈

  • 秦始皇亲自请王翦出战,却遭拒绝,王翦:除非能赏赐我良田和豪宅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语标签:王翦

    在战国历史上,能与杀神白起相提并论的,或许也就只有一代名将王翦了。王翦是何等人物,他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就是这样一个为了秦始皇的霸业,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的忠臣,却在秦始皇亲自请他出战的时候,不仅称病不出,还索要良田和豪宅,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王翦请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