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秦国上下一片欢腾。然而在这个喜庆的时期,秦国北部却突然传来匈奴入侵的消息。这些匈奴人肆意抢夺当地百姓的财物,牲畜都被掳掠一空,可谓是苦不堪言。面对匈奴如此挑衅,秦始皇派出大将蒙恬领兵出征。说起来,蒙恬自青年时代起就常年驻扎在北方边境,熟悉匈奴特点,有丰富的野战经验,无疑是对付匈奴的最合适人选。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征。蒙恬果然没有辜负众望,将匈奴打得落荒而逃,守住了河套地区,使匈奴再也不敢南下。然而,秦始皇并没有选择继续进攻漠北,而是要求蒙恬转攻为守,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所筑的北方长城为基础,继续修建长城,这也就是如今万里长城的雏形。为什么秦始皇不乘胜追击,争取一举击溃匈奴,而是选择修筑长城这样耗费人力财力的事情呢?个中缘由,且听子渊慢慢道来。
首先,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大部分民众都是农民,根本没有游牧经验,倘若要与匈奴决战漠北,还需要大量招募骑兵,毕竟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对于步兵具有明显的压制优势。而这对于一个农民数量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而言,显然有些不切实际,无论是招募还是训练骑兵,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况且即使这些农民最后都能够顺利成为骑兵,接下来的大漠战争又将耗费巨大的财力,长距离的粮草运输也将成为一个严重问题。更重要的是,那么多农民都去骑马打仗了,谁又来负责农业生产呢?在农业产能减低的情况下,粮食消耗却增多了,这一矛盾绝非当时的秦朝所能解决的。连粮草问题都搞不定,打仗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在这个问题上,汉武帝刘彻强征匈奴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与匈奴对抗多年并取得辉煌成就的皇帝之一,汉武帝的一系列军事行为却依然导致劳民伤财的局面产生,国家经济实力严重减退,汉武帝本人也留下“好大喜功”的骂名。要知道,这还是有“文景之治”打下的物质基础做铺垫,而对于连年征战、刚统一不久的秦朝,若是此时选择与匈奴抗争到底,结果很可能比汉武帝还要糟糕。秦朝本就短命,假如真的放任蒙恬深入匈奴腹地远征匈奴,秦朝可能还没等到秦二世继位就覆灭了。
如此考量之下,秦朝根本动不得匈奴,只能见好就收,在巩固现有战果的基础上转为防守。匈奴作为游牧民族,机动性极强,倘若不修建任何防御工事,那么秦朝边疆地区的农民都将遭受巨大损失。正因为这种困境,秦始皇才决定效仿先秦经验,修筑长城。长城的最大优点便是让流动的战场变成固定的战场——没有长城时,匈奴可以在无人防守之时前来抢掠,招惹完秦军后就跑,来去自如;有了长城以后,游牧民族的机动性优势荡然无存,秦军只需驻守长城便可保佑一方百姓平安。从这几点来,秦始皇修建长城显然是利大于弊的高明选择。
参考文献: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