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修因为一句鸡肋而死,为何裸衣骂曹的祢衡却没被曹操杀掉?

杨修因为一句鸡肋而死,为何裸衣骂曹的祢衡却没被曹操杀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杨小康 访问量:1653 更新时间:2023/12/7 2:19:35

杨修祢衡,这两个人之死都是很有意思的——杨修因为跟主公耍了点小聪明,结果被曹操下令斩首;而祢衡骂了曹操骂刘表,骂了刘表骂黄祖,最后被大老粗黄祖推出去杀了。

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会引起费解:

祢衡明明把领导、包括领导身边的人(荀彧荀攸等一众大臣)骂的狗血淋头,却能被曹操礼送出境;杨修只不过是玩了点小计谋,抖了几回机灵,怎么就被曹操给干掉了呢?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细细梳理起来,主要有这么几点原因:

1.两人所触及的问题不同

祢衡何许人也?狂士。杨修何许人也?谋士。

何为狂士?在政治家眼里,不过是“精神病人”的文雅点的说法而已。而祢衡表现得,恐怕比一般的躁狂症患者更加激烈。无论是曹操、刘表还是黄祖,对他都还算客气,他却人人都骂;荀彧、孔融对他爱护有加,他也绝不放过。这样的人,可比今日的喷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般人对喷子,如果喷的过分了可能会想揍他;但是政治家不同。只要你不攻击我的政治纲领,喷几句也无妨。而作为优秀的政治家,曹操就更懂得这一点。所以,当祢衡把他骂的不耐烦的时候,他也不过是礼送出境而已,没必要脏了刀子。

但是杨修不同。很多人都以为杨修之死是因为耍小聪明,其实非也。耍小聪明虽然不讨喜,但也不至于死。他真正的问题在于干涉了曹丕和曹植的争储事件。

历朝历代,大凡干预帝王家庭立储事宜的臣子,基本无一例外都会受到帝王本人的严谴,杀头掉脑袋也是家常便饭。而杨修,就是犯了这个逆鳞。

2.两人的背景不同

如果只是干涉立储,那么杨修也不一定必死。这时候,他自己的背景就成了拖累他的那一根稻草了。

杨修出身于弘农杨氏,这个家族是中国历史上最顶尖的豪族之一,在东汉就号称五世三公,比袁绍他们家都牛。而正是因为这么牛的家庭的人干涉了立储,曹操才不得不动手。

曹操一生都在防备士族干预朝政,尤其是杨家这种根基极其深厚的家族。因为他很担心自己辛辛苦苦闯出来的天地,会被这些靠着门阀和姻亲爬上来的家伙们所霸占。因此,无论是杨修还是之前的崔琰,都必须得死。

而祢衡,就实在无足挂齿了。祢衡虽然是名士,但其实也是个寒士,毫无家族根基可言。对于这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对不起杨修,又把你拿出来鞭尸了),杀了固然快意,但不杀也无所谓,何必要动刀子呢?

3.曹操自身的处境和帝位

祢衡骂曹操的时候,大约是在建安初年。彼时的曹操刚刚完成“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壮举,把皇帝弄到许昌来安家落户。此时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千里之外,都满布着他的对手和想看他笑话的人。在这个时候,年方四十的曹操杀谁都要慎重。因为一旦不慎,就有可能引发舆论的群嘲甚至更大规模的混乱。

那么身为名士的祢衡最不缺的是什么呢?就是名气。如果动了他,会给自己带来多少舆论上的压力?这些都是根基还不稳的曹操需要考虑的。

而杨修之死发生于219年,距离曹操之死还有一年。这一年的曹操,已经是行将就木的东汉王朝的丞相、魏王了。这个时候的曹操,虽然已经是耳顺之年,却再也不必听任何人的话了。

朝廷里,基本都是自己的人,莫敢不从;敌人,也只剩下自己这一生都拿不下来的刘备和孙权。既然如此,权力也就不受制约了。谁惹我不高兴、谁让我不痛快、谁犯了我的忌讳,我便杀谁!

所以,杨修之死,看似冤枉,其实也不算冤枉。他只是在错误的时间,稀里糊涂抹了一把老虎屁股而已。

标签: 祢衡

更多文章

  • 献帝说话的语气,让孔融和祢衡的听后,感到十分的讶异

    历史人物编辑:丁汉军标签:祢衡

    献帝看了一下场中,发现祢正平竟然是被绑着,立在了当场,这让他是大为惊愕,说道:“祢先生,怎么才一会儿不见,您就这副模样,这是怎么回事?”听献帝此言,倒好像他还见过祢正平,律香川心中正惊讶,却是忽然又有另外一人,从人群中站了出来,到了祢正平身边,惊讶地问道:“祢小友,怎么你忽然之间,就是落得如此的下场

  • 关于黄鹤楼你知道多少?通过祢衡了解鹦鹉洲与黄鹤楼的文化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姚姚时尚标签:祢衡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多少豪杰英雄登楼抒怀,抒发幽幽古意,奏响时代之歌。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范仲淹,辛弃疾等众多士子,他们与名楼之间的故事与传奇,给后人留下了令人津津乐道的千古佳话以及历久弥新的精神

  • 美男子荀彧,“三国第一喷子”祢衡怒喷荀彧:除了好看你还会啥?

    历史人物编辑:芸汐说历史标签:祢衡

    荀彧、荀令君是东汉末年最著名的谋士之一,他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头号功臣,号称有王佐之才,这个人无论是才能还是品行都非常值得人尊敬。荀彧的死令人叹惋,他一心想光复汉室,反对曹操称魏王,结果和主公曹操在意见上产生了根本上的分歧,曹操就把他调离中枢,后来荀彧就死了,《三国志》中的说法是荀彧“以忧薨”,就是忧愤

  • 三国第一喷子、狂人祢衡是被黄祖所杀?错!没有人愿意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维达说标签:祢衡

    三国看什么?看武将撕杀、给他们排个座次,那是看热闹;看群雄逐鹿、三国攻伐,这才叫看门道。但是,如果将战国那段历史拿来对比,你会发现极其相似,那是一个儒生纵横天下的时代。大家一开始实力相差不大,谁能得到更多、更有用的人才,谁就会立于不败。所以看三国,还是看三国的儒士谋臣更有味些。常言道:“君子动口不动

  • 孔融大力推荐祢衡,曹操为什么还要把他送给刘表

    历史人物编辑:蒲昱冲标签:祢衡

    祢衡一鹗,路斯九龙祢衡(15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般县人 ,东汉末年名士。祢衡从小思维敏捷,口才出众,但个性张扬,恃才傲物,经常嘲弄权贵名流,因此一直不得志。建安初期,许都汇聚了很多名人贤士,祢衡也到了许都,但他基本上没把那些名人贤士放在眼里。他还扬言,除了孔融和杨修,其他的都是徒有虚名。

  • 祢衡:做人不可太“杠”,否则容易受伤

    历史人物编辑:米雅历史阁标签:祢衡

    前边讲过社会即是江湖,江湖即是社会。鱼鳖虾蟹混杂在一起,有了江湖;人情礼法掺杂在一块,就有了社会。庄子的学说和著作大多梦幻难懂,其实也好懂。庄子最大的爱好是“鱼”(哥们估计是“户外钓鱼者协会会员”),动不动给你整一句跟鱼有关的话。比如,前边我们都知道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还有“北冥有鱼,其名

  • 曹操一生求贤若渴,为什么还要残杀孔融,杨修,祢衡这些文人

    历史人物编辑:小贾体育标签:祢衡

    曹操喜爱有才华的人,求贤若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其实不光曹操求贤若渴,在当时那个社会所有的君主都求贤若渴,因为只有得到了人才才可以继续壮大发展下去,但是曹操却杀了孔融杨修这些文人让很多人不理解,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既然不能为我所用或者与自己唱反调,留下来的话只能是成为自己一统天下的绊脚石,还不如杀了一

  • 陶谦手下有三员良将,两人为曹操赴汤蹈火,一人连孙策也惧他三分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圈瓜王标签:陶谦

    三国诸侯都有优秀的将领。荆州刘表有黄忠、文聘、霍军等劲将,益州刘璋有张任、颜衍等老将,徐州陶谦有很多将领,其中有三位良将:臧霸、孙观,还有陈登。臧霸、孙观、陈登公元188年,陶谦被朝廷任命为徐州刺史,主要目的是消灭黄巾叛军。陶谦一到任,就大胆任用臧霸、孙贯两位将领,一战平定叛军,恢复徐州太平。臧霸、

  • 墨说三国:三国演义中“三让徐州”的陶谦真的是一个老好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好旺角V标签:陶谦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欢迎继续关注《墨说三国》,本期我们聊聊三国故事中一个重要的配角:徐州牧陶谦!说起陶谦,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陶谦临死前给刘备“三让徐州”,让屡败屡战,四处飘零的刘备刘玄德总算有了一个大本营。而陶谦则是通过这一件事,成功成为大家印象中的”老好人“,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以史为鉴认为

  • 陶谦三让徐州给刘备,却被吕布钻了空子,为何刘备忍住没生气?

    历史人物编辑:小袁带爸妈旅游标签:陶谦

    陶谦误杀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曹操以替父报仇为名出兵拿下徐州。陶谦知道自己被曹军打败了,就给诸侯上书求救,诸侯都不愿意出兵相助。只有刘玄德的一小部分人没有得到消息就前来相助,最终劝退曹操大军。陶迁十分感动,最后将徐州托付给了临终的刘备。曹操攻打徐州,用尽兵力,兖州空虚。在陈宫的帮助下,吕布决定攻打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