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看什么?看武将撕杀、给他们排个座次,那是看热闹;看群雄逐鹿、三国攻伐,这才叫看门道。但是,如果将战国那段历史拿来对比,你会发现极其相似,那是一个儒生纵横天下的时代。大家一开始实力相差不大,谁能得到更多、更有用的人才,谁就会立于不败。所以看三国,还是看三国的儒士谋臣更有味些。
常言道:“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文人为自己的孱弱找的借口,因为动口是强项,虽不一定会赢,但他们知道,动手肯定输。所以,儒生们喜欢打嘴仗、放嘴炮。当然,即使放嘴炮打口水仗,也还是有风险的。会玩玩死别人,如诸葛亮骂死了王朗;不会玩就玩死自己被,如三国狂人祢衡,就是喷着喷着嘴炮炸堂了,结果作死了自己。诸葛亮是大家普遍吉愛的三国人物,而祢衡巩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因为,在《三国演义》中你看不到。我们今天就单说祢衡。
祢衡(173年-198年),字正平,三国时平原郡般县(今山东德州临邑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祢衡颇有才气,但性情狷狭,不光不能容物,而且目中无人。他视天下人皆为废物,瞧不起就瞧不起吧,也从来就没有人跟他较劲,可他跟自己较劲,偏要特才侮人,往往让人不不来台,诸侯群雄都狠得咬牙,但因其才气,谁也不愿杀他,最后死于黄祖之手。但千万不要以为是黄祖要杀他,黄祖才不希得杀他,那纯粹是个意外。
要说这祢衡也确实了不起,他既无钱也无势,从一个纯粹的土包子修炼成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那得需要多大的道行啊!祢衡幼时聪明,很早就以名人自居,史书对其身世生平记载颇少,总不会是无师自通吧(我也不相信),要不他凭什么么狂?
汉献帝初年,祢衡为躲避战乱来到了荆州。荆州当时是刘表的地盘,要说这刘表也是非常地了不起,在乱世之中硬是将荆州打造成了世外桃源,也成了乱世士子的避难所,诸葛亮、徐庶、裴潜等许多名臣谋士都在这儿隐居过,可谓藏龙卧虎了。可让人奇怪的是,刘表为何一个都没有得到?
祢衡在荆州期间,我猜想肯定是闭关修炼了,要不之后的功力会那么高,而且,在史料中也没有记载有在此期间与刘表的“绯闻”?那年祢衡23岁,他破关而出,离开荆州游学到了曹操的地盘——许都,此时的他已是名满天下,我说的是他的才气,而不是他的为人。不过他和刘表的缘分未尽,注定他是还要回来的。
祢衡信心满满地夹到了许都,写了个名帖揣在身上,然后整天在许都溜达,想找个门路投出去,也像大多数读书人的梦想一样,将自己的“文章卖与帝王家”。那时,祢衡23岁。可是,那封名帖揣在身上都快要摩烂了还没有投出去。祢衡的人缘太差了,说他没有朋友也是不冤枉他,除了孔融、杨修这样尖酸刻薄的同类外,还真没有人瞧得上他。有人就给他出主意,让他找找陈群、司马朗(司马懿之兄)试试,也许是清高,也许是解嘲,他不但瞧不上人家,还骂陈群、司马朗是“杀猪卖肉的小儿”。也罢,人家大概是想直接找曹操吧!好吧,于是孔融亲自出马。
孔融写了一个荐表,先将祢衡推荐给了汉献帝,结果未被录用。孔融便又去找曹操,说的次数多了,还真让曹操动心了。于是,曹操决定招聘祢衡,可这家伙却摆架子,躺在床上死活不起来。三番五次得曹操也烦了,便决定羞辱一下他,便强行征召他为鼓吏。这鼓吏是干什么的?其实也就和乐队中的角色差不多吧,总之,就是大型宴会上给别人逗乐子的艺人。你祢衡不是击鼓、会唱曲吗?
看来这祢衡也不是想专心做官的人,他还是想借机出个风头火一把。建安二年(197年)8月的一天,曹操大宴群臣。祢衡既然是鼓吏,宴会上肯定是少不了他的。前面的演奏完了,该祢衡上场击鼓了。按规定,鼓吏们要脱掉原来的衣服,换上专门的服装演奏和晋见曹操之后,再击鼓演奏。祢衡出人意料,进场时他不换,来到曹操跟前后,才将衣服全部脱去,赤身裸体面对曹操,然后从容更衣演奏。曹操本来想羞辱祢衡,却反过来被祢衡羞辱,心中已是暗藏杀机,但他却引而未发,反而是一阵大笑。
孔融感觉到了笑声中的杀气,赶紧替朋友打圆场,谎称祢衡得了狂病,等他清醒后再登门谢罪。当然还得回头劝说祢衡,但他自己已经内外不是人了,为日后被杀埋下了伏笔。人家曹操也是大度,当时就原谅了,只等着祢衡前来谢罪。可祢衡却不知死活,来了个更绝的。他半夜来到相府,不仅穿着布单衣、粗布鞋帽,还拿着三尺长的木杖,坐在曹府大门口,用木杖捶地,将曹操骂了个体无完肤。你说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你说你骂曹操就骂曹操吧,这也能理解,当时曹操不是被称为“汉贼”吗?可他还赚不过瘾,连带曹氏阵营里的所有的重要人物挨个都骂了一遍。他说:荀攸只配看坟、程昱当守门人、郭嘉是个教书匠、张辽上阵必输、徐晃屠猪杀狗……其余不值得他指名道姓的,都是衣架、酒袋、饭桶!这一节其实就是著名的“击鼓骂曹”故事。当时曹操已动杀心,也可能是因为祢衡是个名人吧,曹操不愿损害自己“求贤若渴”的名声,将他捆绑押送给了刘表,想来个借刀杀人。
由于祢衡“击鼓骂曹”的美名,一开始,刘表和荆州的士大夫们对他待若上宾,不管是文书还是议论常常让他拿主意。一次,刘表和众臣们竭尽才思起草了一份奏章,祢衡当时外出不在,回来见到这份草奏后,暴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打开后还没仔细看就咔嚓一声扯坏丢在地上。面对一脸惊骇的刘表,他要来纸笔一挥而就,文笔和文义相当精妙。刘表见他的确很有两把刷子,正好补了自己的短板,反而更加器重他。
可是,祢衡乃是一个记吃不记打的主,本以为他在受到惊吓之后能消停些,可没有多久这老毛病就又犯了。在一次宴会上他居然又借着酒劲辱骂刘表,刘表的手下个个面露怒色,要让刘表杀了他。但是,刘表明白曹操是想借刀杀人,他同样也是不愿背这个名声,所以,来了个如法炮制,又将祢衡转送到了江夏黄祖处,想借脾气暴躁的黄祖之手来杀掉他。
这祢衡大概真的是鬼迷心窍了,他这样被转来送去的都成什么了,可他自己却一点也不清醒,确实是不知死活。黄祖是个武夫、粗人,他也希望能有自己的团队,手下有个谋士、名人什么的这不挺好吗。所以,对祢衡也是相当地客气,也非常尊敬的。可是,祢衡也就消停了两个月吧,在一次宴会上又借着酒劲撒泼,大骂黄祖。
黄祖可没有曹操、刘表等人想的那么多,他也不想刘表将祢衡送给他什么意思,反正当时是翻脸了。黄祖大怒:“将这个口出狂言的家伙给我拉出去,勒死他……”一会功夫,手下果然恶报说已经勒死了。黄祖倒是有点吃惊:怎么回事啊?我并没有想杀他啊,怎么就给弄死了呢?
其实黄祖并没有想杀祢衡,只是祢衡太狂,他偏偏得罪了黄祖手下的一个师爷。既然黄祖发话了,这个师爷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实打实地给勒死了。黄祖后来非常后悔,也很惋惜,就厚葬了祢衡,那年他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