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关于黄鹤楼你知道多少?通过祢衡了解鹦鹉洲与黄鹤楼的文化历史

关于黄鹤楼你知道多少?通过祢衡了解鹦鹉洲与黄鹤楼的文化历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姚姚时尚 访问量:4111 更新时间:2023/12/7 2:31:42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多少豪杰英雄登楼抒怀,抒发幽幽古意,奏响时代之歌。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范仲淹,辛弃疾等众多士子,他们与名楼之间的故事与传奇,给后人留下了令人津津乐道的千古佳话以及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而楼阁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极具特色的人文精神载体。据统计,在中华大地上建有数百个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楼阁,它们架起了历史与人文,情感与哲思,人与自然的桥梁。这些楼阁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勤劳与智慧,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记录着古代先人的个人忧思与家国情怀。

在中华大地美丽壮观的山水之间矗立着许多楼阁,这些楼阁有的用于远眺,有的用于藏书,有的用于供佛,还有的呢是多种功能兼而有之。它们最早的始建于汉代,最晚的始建于民国。虽饱经风雨,但是风韵依然。有的虽经损毁,但是不断地被修复或者重建。它们集建筑、绘画、文学各种艺术于一身,具有历史、地理、美术、民俗、宗教等多方面的功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位于长江流域的第一大名楼,黄鹤楼。

长江流域第一大名楼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武昌区境内的蛇山黄鹄矶上,这是一个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一共5层,高达51.4米,每一层都有回廊,可以远眺,视野非常开阔。站在黄鹤楼上,可以俯瞰武汉长江大桥,可以俯瞰京广线,可以俯瞰长江和汉水,可以俯瞰武汉三镇。黄鹤楼是与武汉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中外游客只要来了武汉,就会去看黄鹤楼,所以黄鹤楼就成了武汉的一个文化地标。黄鹤楼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还有的称它为“天下江山第一楼”,所以黄鹤楼的名气是很大的。

黄鹤楼为什么会有会有这么大的名气呢?或者说,是什么原因使得黄鹤楼有这么大的名气呢?可以肯定的的说不是建筑本身的原因,虽然说它的建筑是如此辉煌壮观,当然也不是政治方面的原因,也不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呢?文学的原因,是文学使得黄鹤楼得以名满天下。我们不妨看一看它的得名,就是黄鹤楼是因为什么而得名的。

据《齐谐记》这本书讲,在古代有一个仙人叫子安,他曾经骑黄鹤经过这里,因此这个地方就叫“黄鹄矶”,“鹄”通“鹤”。三国东吴的时候,黄武二年,就是公元223年,孙权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在这里建了一座楼,就叫“黄鹤楼”,这就是黄鹤楼的来历。可见黄鹤楼之所以叫“黄鹤楼”,是因为这个地方叫“黄鹄矶”,黄鹄矶之所以叫“黄鹄矶”,是因为仙人子安曾经骑黄鹤经过这里,这是一个传说,这个传说来自哪一本书呢?来自《齐谐记》。

《齐谐记》又是一本什么书呢?庄子讲,“《齐谐》者,志怪者也”。无论是先秦时期的齐谐,还是南北朝时期的《齐谐记》,或者《续齐谐记》它们都是志怪“小说”,也就是《聊斋志异》这一类的书,都是“小说”,都是文学。可见黄鹤楼的得名,它是源于文学。当然,关于黄鹤楼的得名,还有另外一个传说。这个传说是怎么讲的呢?三国时期,蜀国有一个人叫费祎,他后来登仙,登仙的时候也是骑着黄鹤,在这个楼上小作停留。所以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楼叫“黄鹤楼“。这个传说来自哪一本书呢?《述异记》。《述异记》又是一本什么书呢?仍然是志怪“小说”,仍然是《聊斋志异》这一类的书,仍然是文学,无论是哪一个传说,都是传说,不是历史。你比方说,就说费祎这个传说,费祎是个什么人呢?费祎就是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面两次提到的那个费祎。诸葛亮对他是很欣赏的,诸葛亮死了之后,他就被封为后军师。这个人是一个很能干的人,做事很有条理,为官也很清廉。他唯一的毛病是什么呢?就是好喝酒。他就是有一次因为醉酒,而被魏国的一个刺客叫郭循的刺杀了。既然是被刺客刺杀的,那就不可能成仙,不可能长生不死,所以说关于费祎成仙这个说法,就是一个传说,不是历史。传说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是人类形象思维的产物,它们是文学,不是历史。

因此,关于黄鹤楼的得名,它是来自于文学。这就是我们说,没有文学,没有传说,就没有“黄鹤楼”这个名字。

当然,得名还不等于扬名,得名只是说你有了一个名字,扬名就是说要让这个名字传遍天下。那么黄鹤楼是因为什么而扬名的呢?仍然是文学。只是这种文学,已经不是传说那一类的文学了,而是诗词这一类的文学。我刚才讲过,最早的黄鹤楼是三国东吴它们建的一个军事设施。后来,由于西晋灭吴,三国归于一统,所以黄鹤楼就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了。到了唐代的时候,黄鹤楼所在的这个城市叫江夏。随着江夏城的发展,黄鹤楼就由过去的一个军事哨所演变为一个纯粹的观赏楼。来往的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来来往往的官员、商人、旅游者,他们只要是到了江夏城,就要选择在黄鹤楼上宴会,在黄鹤楼上游览,在黄鹤楼上看江城的景色,在黄鹤楼上发思古之幽情。

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传说的来龙去脉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在清代清代同治黄鹤楼烧毁100年之后,1985年5月,历时四年的黄鹤楼重建工程竣工,巍峨雄伟的黄鹤楼又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它雄踞在长江之滨,坐落在海拔61.7的蛇山顶,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有3000多平方米。黄鹤楼的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楼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与气质。诗仙李白也曾登上黄鹤楼,一览浩瀚的长江美景,意想不到的是,当他看到一位诗人的题诗后,这位“楚狂人”竟然搁笔没有写诗,那么“崔颢题诗李白搁笔”这段诗坛佳话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呢?

讲到黄鹤楼,人们就会想起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许多人都熟悉的,另外还有一个与这首诗相关的一个故事也是许多人都熟悉的。据北宋学者李畋的一本书叫《该闻录》,据这本书记载,说李白有一次上了黄鹤楼,满怀兴致地看了江城的景色,正要题诗的时候,突然看见了这个楼上题写的崔颢的诗,于是他就驻足观看,仔细地品读,反复地沉吟,最后居然放弃了题诗的念头,不写了。本来是要写的,不写了。而且据说临走的时候,还有了这样两句话,叫做“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什么意思呢?就是眼前有很好的景色,本来是想题诗的,但是不能写,为什么呢?因为崔颢已经写了,而且崔颢写得很好,非常好,我即便要写,也未必能超过崔颢,所以算了,这次就不写了,就搁笔了。这个故事,自从李畋讲了之后,北宋还有一些学者也跟着这样讲,由于他们也这样讲,所以在诗坛上就传开了,那诗坛上传开了之后,社会上也传开了。所以一直到今天,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我们看看黄鹤楼过去往东边大概130米左右,就有一个搁笔亭,这个搁笔亭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来的,就是根据“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修的这个亭子。

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你比方说,同样是宋代的学者,叫计有功的,他就在《唐诗纪事》里面,在这本书里面,对这个故事他不以为然,我想在观众朋友当中,也会有人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为什么呢?因为李白名气太大了,影响太大了,是唐代首屈一指的诗人,崔颢虽然有名,但怎么样也不会超过李白。李白怎么会看见崔颢的题诗之后就为之搁笔呢?

我认为这个是一个传说,但是这个传说它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现实依据,它的依据,主要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在崔颢写过这首《黄鹤楼》之后,李白写过两手类似的作品,一首叫《鹦鹉洲》,一首叫《登金陵凤凰台》,这两首诗的写法、结构完全是模仿崔颢的《黄鹤楼》,尤其是它的前边四句,我们看看,崔颢的《黄鹤楼》前边四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是崔颢的,我们再看李白的《鹦鹉洲》的前边四句“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这是李白的《鹦鹉洲》。我们再看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你看,这三首诗,它前边的四句都是古体,它的写法是一样的,结构是一样的,所有研究唐诗的学者,没有哪一个不赞同这个观点。什么观点呢?就是李白的这两首诗,是对崔颢《黄鹤楼》的模仿。李白为什么要两次模仿崔颢的这首诗呢?那毫无疑问就说明这首诗在李白看来是写得很好,所以李白要向他学习,见贤思齐,和他比一比。所以就是说,正是因为李白在崔颢写作《黄鹤楼》之后,连写了两首类似的作品,模仿崔颢的《黄鹤楼》诗,因此有人就编了“崔浩题诗,李白搁笔”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虽然不一定真实发生过,但是它也能够给我一个有益的示。就是关于写诗的启示。我们不是很多人都喜欢登楼吗?我们登楼之后很多人也都喜欢写诗,那么这个故事,它就能给我们一个启示。大家琢磨一下“眼前有景道不得”这句话,为什么眼前有景道不得呢?那就是说,眼前虽然有好的景致,想写诗,但是你不一定能写出好诗来。为什么呢?因为诗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个是景,一个是情。所以古人经常讲写诗的经验和体会的时候,经常要讲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都涉及到这两个要素,情和景,如果没有情,而只有景,这是不够的。传说当中的李白,他就是这样子的。眼前有景,他看到了江城的景色,为什么道不得呢?因为这个时候,他还没有他还没有真情实感,他还没有酝酿出真情实感,所以仓促之间就写不出好诗。写不出好诗那怎么办呢?就搁笔,所以在逻辑上,它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鹦鹉洲”是因何得名的

虽然“崔浩题诗,李白搁笔”的这个诗坛佳话只是传说,并未曾发生过,但是《黄鹤楼》这首诗在李白的心目中也是一个高峰。他后来两次模仿这首诗,也算是对诗人崔颢的一种致敬。《黄鹤楼》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也奠定了他的一世诗名,宋人严羽把黄鹤楼誉为“唐人七律第一”,清人沈德潜也称攒其“擅千古之奇”,那么这首在诗坛上具有如此崇高地位的作品究竟抒发了怎么样的真情实感?它又为黄鹤楼注入了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现在我们就要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崔颢的这首诗,我们要看看他到底写了什么。先看前边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个“昔人”就是仙人子安,所以在前边的这四句是写什么呢?唐代也是一个崇奉道教的时代,唐代是儒释道三教并举,道教同样也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唐代的人,他们登上了黄鹤楼,都有一种寻找仙人遗迹的这样一个意思。因为黄鹤楼它的得名就是因为仙人骑仙鹤经过这里,那么现在的崔颢,他到了黄鹤楼上,他看见了什么呢?仙人的踪迹杳无可寻,人去楼空,所以这就有一种失落感,这就是它的前边四句的意思。那么第五和第六句他就回到现实了。怎么回到现实呢?他就由对仙人的想象来写眼前的景物,写了两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由于天气晴好,所以江对面的那些树木历历在目,看的清清楚楚,这就是“晴川历历汉阳树”的意思。“芳草萋萋鹦鹉洲”春夏之交,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得很茂盛,所以这两句是写景。

但是我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鹦鹉洲”这三个字,它不是一般的一个地名,它后面有个故事,它这来自于哪里呢?就是来自于东汉时候的一个名士叫祢衡。祢衡曾经写过一个作品叫《鹦鹉赋》,他是东汉末期的一个名士,很有才华,为人也很正派,他的毛病是什么呢?就是有一点小脾气。曹操曾经把他请到一个宴会上面去,曹操也是觉得祢衡这个人有点脾气,所以曹操就想治他一下。

在一个有文武官员聚会的一个很高大上的这样一个宴会上,他居然让祢衡这样一个名士去击鼓。而且击鼓还不是一般的那种,就像我们现在平时在宴会上的那种唱唱歌,简单地娱乐一下,它不是的。它是很正规的击鼓,那就是要像鼓师鼓师那样的打扮,就是要把你的上身衣服要脱掉,脱掉之后换上换上鼓师的衣服。祢衡就不肯换,说你这不是把我当作优伶来对待,来取悦于这些官员吗?所以祢衡就很不高兴,很不高兴他怎么做呢?他就索性把自己的衣服全部都脱光了,他全裸了之后然后就开始击鼓,击鼓骂曹,历史上很有名的“击鼓骂曹”的故事。他就把曹操的祖宗三代都骂了,曹操气得咬牙切齿,几次动杀机要杀他,但是又想到祢衡是名士,很有名的人杀不得的,要是杀了祢衡,那就落下一个什么呢?不能容人的这样一个名声,所以曹操就不想背这个名声,不想背这个名声但是心里他又放不下这个人,怎么办呢?他就来个借刀杀人,说我这里没有职位了,我介绍你到荆州刘表那里去。

荆州牧刘表那也是一个名士,他的幕府里面文人也是很多的,所以他就把祢衡介绍到荆州。刘表也不傻,刘表一眼就看出来你曹操是在借刀杀人,那我也来个借刀杀人,我也不杀他。我把他介绍到哪里去呢?我把他介绍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心想黄祖这人是一介武夫,脾气暴躁,祢衡到那里必死无疑。但是没有想到,祢衡到了黄祖那里,到了江夏的时候跟黄祖父子的关系非常好。黄祖是一个太守,黄祖的儿子黄射也是一个太守,祢衡尤其跟黄射的关系好,很投缘。所以有一次黄射在那里也是大会宾客,在大会宾客当中,有人给他送了一只鹦鹉,黄射就说,祢衡先生你可以写一篇《鹦鹉赋》。祢衡当场就完成了,文不加点,一气呵成,而且非常漂亮,写得非常漂亮,在座的人无不惊叹,说真是才子。

我们知道鹦鹉它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呢?它是一种既美丽又聪明的鸟,这种鸟如果要是落在人类的手上,那就完全失去了自由,是吧,任人玩耍,任人宰割,所以鹦鹉它是这样的一个命。那么祢衡的《鹦鹉赋》就写到这个问题,由鹦鹉的这种美丽聪明就写到它的命运。所以实际上祢衡在这里他是有寓意的,他寓意什么呢?就是寓意古代的那些文士的命运,就包含了这个意思在这里,所以这个作品就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它不仅有文采,而且有思想。

祢衡自从写了《鹦鹉赋》之后,就更加受到黄祖黄射父子的器重,但是没有过多久,他还是把黄祖得罪了。他怎么得罪的呢?出言不逊,冲撞了黄祖。黄祖就要把他拉出去,要仗责他,仗责20大板。祢衡想我这一介名士,你能随便打我?他就开始骂黄祖,那骂黄祖,黄祖就说,把他杀了。黄祖要杀祢衡的命令一下的时候,黄射知道了,黄射一知道就急,连鞋都来不及穿,光着脚跑去,要去救祢衡。但是谁知道,他去的时候已经晚了,祢衡已经死了,已经被杀了。黄祖杀了祢衡之后很快就后悔了,毕竟是个粗人,一个性情很暴躁的人,觉得祢衡也没犯多大个错,不就是言语冲撞了一下你吗?你就把他杀了,所以他就后悔,后悔怎么办呢?厚葬祢衡,把他葬在黄鹤楼西南方向的长江当中的一个小洲上,这个小洲本来是一个无名小洲,但是由于《鹦鹉赋》的作者祢衡是葬在这里的,所以这个地方就叫鹦鹉洲了。这就是“鹦鹉洲”这个地名的来历。

我们现在如果到了武汉,我们站在黄鹤楼上面,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桥,叫“鹦鹉洲大桥”,这个“鹦鹉洲大桥”我要说明一下,这个鹦鹉洲呢,已经不是崔颢笔下的那个鹦鹉洲了,崔颢笔下的那个鹦鹉洲已经被江水冲刷掉了。但是由于这个地名很有名,所以当地人又在附近的一个地方,又命名一个地方叫“鹦鹉洲”。你看,鹦鹉洲大桥就建在这里。祢衡才华横溢,为人正直,仅仅是脾气大了一点,就遭此横祸,死的时候才26岁,非常年轻。所以祢衡的遭遇一直都受到古代文士的深切同情。很显然,崔颢也是深切同情祢衡的,因此“鹦鹉洲”这三个字在这里,他就不是单纯地写地名了,他是通过这个地名来引出祢衡的故事,通过祢衡的故事来抒发古代文士那种不得志的感慨。

所谓“天下江山第一楼”它是一个民间的说法,并没有哪一个权威部门进行过统计或者考评,论历史它不是最早的,论建筑它也不是最高大上的,它之所以被称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它的影响,它是因为崔颢的《黄鹤楼》那首诗而名满天下的。崔颢的那首诗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据有关学者统计,在最有影响的100首唐诗当中崔颢的《黄鹤楼》排名第一。

《黄鹤楼》里的乡愁

崔颢才思敏捷,20岁左右的时候就中了进士,在科举取胜的唐朝这就意味着飞黄腾达。然而他却宦海浮沉,一直不得志,在《黄鹤楼》这首诗中,他用“鹦鹉洲”的典故寄托了他的人生感慨与愁思。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崔颢的这首诗写出了很多不得志人的心声。然而《黄鹤楼》这首诗之所以能千古传唱,不仅仅只是失意后的人生感慨,更重要的是它把黄鹤楼的地理环境和中国人的精神归宿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看“芳草萋萋”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出自《楚辞·招隐士》这个作品,《楚辞·招隐士》有这样两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什么意思呢?就是王孙离家在外面已经漂泊很久了,现在又是一年春天了,芳草已经很茂盛了,而王孙还没有回来。所以这一句它是写什么呢?它是写游子的那种漂泊之感,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它就是写乡愁,正因为有了这层意思,所以它接下来下面那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就由芳草萋萋就引发了自己的乡愁,只有家乡才是自己真正的精神归宿。可是家乡在哪里呢?这个时候已经是夕阳西下,江面上薄雾笼罩,不仅看不到自己的家乡,甚至连回家的路都看不清楚,所以诗人就很愁苦,所以“烟波江上使人愁”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主题它是具有普遍性的,虽然时代不同每个人的遭遇不同,但是每个人的失落感总是有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失落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乡愁,这就是为什么崔颢的这首诗得以广泛传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因为这首诗,以及“崔颢题诗,李白搁笔”这样一个故事,就极大地提高了黄鹤楼的知名度,扩大了它的影响力,使黄鹤楼得以名传天下,这就是古人经常讲的“楼以文传”的这样一个道理。

标签: 祢衡

更多文章

  • 美男子荀彧,“三国第一喷子”祢衡怒喷荀彧:除了好看你还会啥?

    历史人物编辑:芸汐说历史标签:祢衡

    荀彧、荀令君是东汉末年最著名的谋士之一,他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头号功臣,号称有王佐之才,这个人无论是才能还是品行都非常值得人尊敬。荀彧的死令人叹惋,他一心想光复汉室,反对曹操称魏王,结果和主公曹操在意见上产生了根本上的分歧,曹操就把他调离中枢,后来荀彧就死了,《三国志》中的说法是荀彧“以忧薨”,就是忧愤

  • 三国第一喷子、狂人祢衡是被黄祖所杀?错!没有人愿意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维达说标签:祢衡

    三国看什么?看武将撕杀、给他们排个座次,那是看热闹;看群雄逐鹿、三国攻伐,这才叫看门道。但是,如果将战国那段历史拿来对比,你会发现极其相似,那是一个儒生纵横天下的时代。大家一开始实力相差不大,谁能得到更多、更有用的人才,谁就会立于不败。所以看三国,还是看三国的儒士谋臣更有味些。常言道:“君子动口不动

  • 孔融大力推荐祢衡,曹操为什么还要把他送给刘表

    历史人物编辑:蒲昱冲标签:祢衡

    祢衡一鹗,路斯九龙祢衡(15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般县人 ,东汉末年名士。祢衡从小思维敏捷,口才出众,但个性张扬,恃才傲物,经常嘲弄权贵名流,因此一直不得志。建安初期,许都汇聚了很多名人贤士,祢衡也到了许都,但他基本上没把那些名人贤士放在眼里。他还扬言,除了孔融和杨修,其他的都是徒有虚名。

  • 祢衡:做人不可太“杠”,否则容易受伤

    历史人物编辑:米雅历史阁标签:祢衡

    前边讲过社会即是江湖,江湖即是社会。鱼鳖虾蟹混杂在一起,有了江湖;人情礼法掺杂在一块,就有了社会。庄子的学说和著作大多梦幻难懂,其实也好懂。庄子最大的爱好是“鱼”(哥们估计是“户外钓鱼者协会会员”),动不动给你整一句跟鱼有关的话。比如,前边我们都知道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还有“北冥有鱼,其名

  • 曹操一生求贤若渴,为什么还要残杀孔融,杨修,祢衡这些文人

    历史人物编辑:小贾体育标签:祢衡

    曹操喜爱有才华的人,求贤若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其实不光曹操求贤若渴,在当时那个社会所有的君主都求贤若渴,因为只有得到了人才才可以继续壮大发展下去,但是曹操却杀了孔融杨修这些文人让很多人不理解,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既然不能为我所用或者与自己唱反调,留下来的话只能是成为自己一统天下的绊脚石,还不如杀了一

  • 陶谦手下有三员良将,两人为曹操赴汤蹈火,一人连孙策也惧他三分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圈瓜王标签:陶谦

    三国诸侯都有优秀的将领。荆州刘表有黄忠、文聘、霍军等劲将,益州刘璋有张任、颜衍等老将,徐州陶谦有很多将领,其中有三位良将:臧霸、孙观,还有陈登。臧霸、孙观、陈登公元188年,陶谦被朝廷任命为徐州刺史,主要目的是消灭黄巾叛军。陶谦一到任,就大胆任用臧霸、孙贯两位将领,一战平定叛军,恢复徐州太平。臧霸、

  • 墨说三国:三国演义中“三让徐州”的陶谦真的是一个老好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好旺角V标签:陶谦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欢迎继续关注《墨说三国》,本期我们聊聊三国故事中一个重要的配角:徐州牧陶谦!说起陶谦,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陶谦临死前给刘备“三让徐州”,让屡败屡战,四处飘零的刘备刘玄德总算有了一个大本营。而陶谦则是通过这一件事,成功成为大家印象中的”老好人“,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以史为鉴认为

  • 陶谦三让徐州给刘备,却被吕布钻了空子,为何刘备忍住没生气?

    历史人物编辑:小袁带爸妈旅游标签:陶谦

    陶谦误杀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曹操以替父报仇为名出兵拿下徐州。陶谦知道自己被曹军打败了,就给诸侯上书求救,诸侯都不愿意出兵相助。只有刘玄德的一小部分人没有得到消息就前来相助,最终劝退曹操大军。陶迁十分感动,最后将徐州托付给了临终的刘备。曹操攻打徐州,用尽兵力,兖州空虚。在陈宫的帮助下,吕布决定攻打兖州,

  •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为何只有孙坚和曹操卖力?孔融陶谦在干嘛

    历史人物编辑:徐晓林标签:陶谦

    导语:所谓十八路诸侯,简直就是一个笑话。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倒不是为了铲除董卓,而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很悲哀地跟大家说一个事实,董卓才是维护汉室一统的那个人,而袁绍、曹操这些人,全部都是搞分裂的家伙。当时董卓手握汉献帝,天下诸侯都要听从朝廷的命令。就这么一点,让十八路诸侯眼红,其实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东汉的

  • 陶谦很太阴险,其内心太厚黑!他作为徐州土皇帝,为何要让徐州给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紫缘历史阁标签:陶谦

    本文为百家号历史红馆原创首发,商业转载须授权!“三让徐州”是《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情节,这件事情的始末是因陶谦杀了曹操之父,曹操以为父报仇攻打徐州,后被刘备等人所救,于是陶谦就“三让”徐州牧给刘备了。这件事情导火索就是,曹嵩的死亡,而曹操报仇。想当初曹操逃离洛阳到陈留起兵,最后在外创业、打天下,当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