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战将如云是对袁绍的一种夸大的称赞,那谋士如雨,可就是相差无几了,有四世三公名头的袁绍又能懂得礼贤下士,又能懂得与世家妥协,可以说他的政治方针是没有问题的,因此曹操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等一干谋臣,而袁绍身边田丰,沮授,审配,许攸,郭图也都是深谋远虑,谋国之才,至于决定二人命运的官渡,仓亭二战,袁绍不如说输在了自己的优柔寡断和魄力上,听听这个,听听那个,最后哪个谋士的一套策略也没实行,反而逼走了许攸,最终兵败而亡,但袁绍的失败,不能因此而否认那些河北谋士,素来河北多英豪。
首推,是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讳的田丰。在曹营也有他的名号,都明白他刚正不阿。田丰字元皓,冀州人,年前时候就知礼节,守葬期间能够不苟言笑而表现出一副严肃的样子,因此被乡间百姓所敬重,又能够孜孜不倦的学习,以博学之名在冀州有很大的名望,因此先被太尉府征辟,后来又被举荐为茂才,当过一段时间侍御史,因为那时候十常侍还在,愤恨于时局而弃官回乡,后来韩馥在冀州当刺史,征召了他,但是因为刚直而郁郁不得志。191年,袁绍用计谋划了冀州,成了冀州牧(比刺史权利更大,官位更高),田丰因为贤名在外而被袁绍征召,袁绍亲自出马以厚礼和谦恭的态度邀请田丰为官,田丰就此投奔袁绍麾下,担任别驾,为其出谋划策。192年,袁绍大战公孙瓒,界桥之战中随袁绍在中军,面对敌军的进攻田丰扶着袁绍躲到矮墙里,这时候的袁本初还是有些魄力的,他拒绝了田丰让他“千金之子不垂堂”的建议,挺身而出鼓舞士气,加上公孙瓒前锋不认识袁绍,遂退兵,后白马骑兵为鞠义所击败,奠定了界桥之战的胜利。后来和公孙瓒开始拉锯战,96年曹操迎接天子到了许县后,田丰建议袁绍上书天子迁都(当时出于多种考虑,袁绍并未迎接天子),曹操不答应,田丰就对袁绍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既然曹操不愿意,我们就得早早谋划进攻许县,不然处处受制于人,后悔也没用了。后来在田丰辅助下,消灭了公孙瓒,平定了幽州,虎视眈眈准备和曹操一决雌雄。200年,归附曹操的刘备发动叛乱,袭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割据徐州反抗曹操,曹操发兵平叛,田丰认为这是突袭许昌的大好时机,遂建议袁绍出兵,袁绍不知是何原因,再次拒绝了这个建议,以幼子袁尚有病为由拒绝出兵,至于究竟是不是这个原因也未可知,总之刘备在徐州没什么根基,很快被曹操平定,错失良机之后田丰自然有几句抱怨,袁绍听了之后颇为生气,认为田丰不给自己面子,就此疏远了这位肱骨之臣。
之后刘备丢了徐州,就投奔袁绍,劝说袁绍出兵,袁绍这才准备进军许县,这时候田丰再次出来劝说,认为曹操已经有了防备,强攻不利,但是我们优势很大,只要凭借黄河固守,偶尔骚扰曹操,让他疲于奔命的防备,他的地盘久经战乱而百姓还未安定,打持久战耗不起的,如果我们现在出兵,一旦战败,就不好说了。额,怎么说呢,田丰话说得在理,但是没掌握好说话的艺术,和老板这么说话,袁老板很生气,加上郭图在旁边搅混,认为直接泰山压顶就行,当然,郭图的战略也没啥问题,毕竟袁绍的优势还是很大的,再加上袁绍和曹操幼年好友,相互之间很多东西都喜欢一较高下,初年还是盟友,凭心而论,二人都想在战场上一较高下,田丰把握不透老板的心思,所以袁绍一怒之下就给他下大狱了,毕竟当时袁绍麾下谋主内斗比较严重,有地方豪族,有跟随他的故交之类的,他也只能依赖那些豪门大户来维系自己的统治。随后袁绍带领主力南下,当然,曹操得知这个消息后为了提升自己的士气,说出了田丰不在,袁军必亡的话,其实田丰虽然重要,还不至于影响一场几十万人的大战,袁军其他谋士也不是吃素的,可惜袁绍就是能一错再错,屡次犯错,先后折损了颜良,文丑二员大将,之后又成功的逼反了许攸,然后还不去看好乌巢,又听郭图的把张郃,高览二人送去了曹营,这样一来营帐之中倒是清净了许多,可以官渡战败了,当然,对于袁绍来说也不算元气大伤,毕竟兵多将广,十几万打曹操三四万,优势还是有的,但是袁绍战败消息传来,有人说,若是田丰在此,必然不会战败,又有人对田丰说,你要被重用了。田丰仍然不懂进退,还是把袁绍的性格说了一遍,什么赢了可能赦免我,输了我必须死,我几次直言犯谏,他心理肯定讨厌我之类的,额,这样一来,他不死都对不起他这么聪明了,有时候,文人的思路你思考不来。袁绍回来后说,我没有采纳田丰的建议,果然战败,其实这时候老板的心思还是犹豫的,这时候有个人替田丰美言几句,也就是了。可惜只有嫌弃他活得长的,逢纪说田丰听说战败后开怀大笑,为自己的正确判断而开心。然后田丰好兄弟沮授也在牢里,没人替他说话,他就这样没了,都没有在见到袁绍一面。
其实,田丰如果后来能稍微变通一下,不那样刺痛袁绍的痛点,也不至于在明知他有大才的情况下被击溃,不过,如果能变通,也就不是田丰了,有时候,读书人的可敬之处就在于明知不可而为之吧,田丰作为袁绍麾下刚正不阿的首臣,其实早就被那些冀州,幽州大豪门所不容,比如审家,郭家等,袁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兵败之后,只能是杀他来缓解矛盾了,我想田丰也明白,所以才甘愿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