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河南历史名人 一百一十五 桑弘羊

河南历史名人 一百一十五 桑弘羊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徐视角 访问量:2117 更新时间:2023/12/16 12:17:10

桑弘羊(约公元前155年—公元前80年),河南洛阳人,西汉时期政治家、理财专家、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之一,官至御史大夫。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汉景帝时,桑弘羊出生于洛阳的一户富商家庭。洛阳是西汉一大商业都会,悠久的商业传统对洛阳的民俗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少年时期的桑弘羊就能帮助家庭进行一些理财活动。另一方面,出相入将、封土拜爵的出仕立功思想牢牢占据着桑弘羊的头脑。

汉景帝末年(约公元前142年) ,年仅十三岁的桑弘羊,便以“精于心算”名闻洛阳。 汉廷诏书,特拔桑弘羊入宫任侍中。桑弘羊由此踏上了仕途。且长期在武帝身边伴读,使桑弘羊与武帝形成了亲密的君臣关系,并逐渐成为武帝的得力助手。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为了应对因对外战争造成的财政亏空问题,武帝采纳郑当时的建议,下令实施盐铁官营政策,将原属少府管辖的盐铁划归大农令,由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并任命大盐商东郭咸阳、大冶铁商孔仅为大农丞专门负责此事。桑弘羊由于善于计算经济问题,仍作为侍中参与盐铁官营规划,负责“计算”和“言利”之事。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武帝提拔桑弘羊为大农丞,统管会计事务。此后数年,参与假民公田、铸五铢钱、西北屯田等事。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任命桑弘羊为治粟都尉,并代理大农令。 此后,推行盐铁官营制度和均输法,创立平准法,实行纳粟拜爵、补官及赎罪政策。

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大农令改为大司农,桑弘羊实授大司农,任内推行酒榷制度。

汉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桑弘羊因受到其昆弟子犯法的株连,被贬为搜粟都尉,但仍代理大司农的职务。

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军出兵西域,再次攻破车师后,桑弘羊与田千秋等联名上书,建议武帝扩大轮台屯田,加强轮台、渠犁的屯田规模 ,以保障军粮供给。武帝下《轮台诏》,对桑弘羊等人的建议不予采纳,并检讨战争中的错误,提出调整政策。

汉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汉武帝病重,将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立为皇太子。武帝诏近臣托孤,任命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接受遗诏辅政。加封桑弘羊为御史大夫,金日磾为车骑将军,上官为左将军,共同辅佐少主。刘弗陵登基为帝后,是为汉昭帝。辅政大臣中,金日磾早卒,大权主要在霍、桑、上官三人手中。霍光深得汉武帝的信任,在昭帝继位后地位尤为突出。

汉昭帝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昭帝十二岁,鄂邑长公主为其选皇后,上官安打算让年仅六岁的女儿上官氏入主后宫,遭到霍光反对。上官安与鄂邑长公主的情夫丁外人关系要好,遂通过公主立女上官氏为皇后(即上官皇后)。上官家族为了回报鄂邑长公主,想将丁外人封为列侯,被霍光以“无功不得封侯”驳回。双方因而结怨,成为政敌。上官桀等遂与桑弘羊联合起来,反对霍光独揽大权。

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六月,杜延年建议行文帝时期政策,提倡节俭、对民宽和,霍光采纳,诏令三辅、 太常各举“贤良”二人,各郡国察举“文学”一人。次年二月,召集抵达京师的贤良文学,商议罢黜盐、铁、酒等专营政策。在会议上,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与桑弘羊就包括盐铁等经济政策在内的汉武帝的内外政策,展开了激烈论辩。

七月,会议结束。通过这次会议,霍光成功利用贤良文学批评和打击了自己的政治对手,赢得了比较广泛的舆论支持,经济上也使得官营政策有所收缩,罢黜了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官。

后来,上官桀等人勾结燕王刘旦,密谋燕王上书昭帝揭发霍光谋反,由桑弘羊组织朝臣弹劾霍光,被昭帝识破。昭帝也因此更加亲近霍光而疏远上官一派,霍光的辅政地位愈加稳固。

汉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九月,上官桀等筹划政变,由鄂邑长公主设宴邀请霍光,命埋伏的兵士将霍光杀掉,废除汉昭帝,拥立燕王刘旦。公主门下的稻田使者(管理稻田租税的官员)燕仓发觉了他们的阴谋,上报昭帝。昭帝、霍光在政变未发动之前,先发制人,将主谋政变的大臣统统逮捕,桑弘羊亦牵连被灭族。

自十三岁入宫,到燕王之变被杀,桑弘羊共从政六十余年,其中五十多年都在武帝时期。可以说,桑弘羊的主要作为都与汉武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武帝即位后,凭借西汉前期七十多年的积蓄,国家财政本来非常富裕,但由于武帝的“有为”,尤其耗费巨大的对外战争,兼之大兴功业和救灾,以及朝廷上下的奢靡,仅仅二十年后,国家财政就开始频频出现亏空。在财政困难面前,武帝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但总体上仍是杯水车薪,而且还造成了吏治败坏等弊端。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标签: 桑弘羊

更多文章

  • 西汉时期的桑弘羊之死,谁是幕后的推手?

    历史人物编辑:朱云山标签:桑弘羊

    公元前81年,汉武帝死后的第六年,在西汉王朝首都长安,曾经爆发过一次名垂千古的盐铁会议,会议的正方是代表民间大资本家利益的贤良文学,反方代表者是大汉帝国财政部长,官僚资本利益集团代言人桑弘羊。会议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争议不休,贤良文学不停指责国企贪污腐败效率低,扼杀民间经济增长的活力,这都几千年了,

  • 桑弘羊帮助汉武帝创造了巨额财富,却为何惨遭灭族?

    历史人物编辑:张哥侃文史标签:桑弘羊

    深挖历史,解读文字背后的真人真事大家好,我是葩姐。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历史,走进人物背后的故事。在如今的社会里,只要你肯努力,一步步地打拼之后,大概是能获得成功的,要是再加上那么一点点的天赋,并且在生活中不违法犯罪,那你基本就可以衣食无忧了。社会竞争虽然残酷,但只要肯努力并找对方向,总能获得立身之处

  • 为何何进自己不直接铲除宦官,而是引狼入室,导致汉室名存实亡?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圈瓜王标签:何进

    何进同父异母的妹妹“金帛贿赂高手”何氏以贿选入宫。除了她的美貌,她还有七英尺一英寸的身高。刘备,三国三巨头之一,身高七尺五寸,按现在的身长约168cm,也算是高挑美人,深受灵帝宠爱。光和三年(180年),立她为皇后,是少帝刘辩的生母。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社会底层的家族,原本在南阳从事屠杀

  • 袁绍和曹操只是何进的小弟,董卓才是手握重权的军阀,他想做霍光

    历史人物编辑:潘阿利标签:何进

    十常侍作乱,杀掉了大将军何进。如果只是十个宦官的话,大家觉得能够办成这件事吗?事实上,宦官手里掌握着一定的军权。当然了,十常侍手里的军权,远不及大将军何进手里的西园军,所以他们要想自保,那就得骗何进入宫,随后再实行他们的计划。那个时候,袁绍远没有董卓的实战能力强。袁绍一直都是何进的跟班,跟曹操类似,

  • 何进兵权在握,诛杀十常侍为何还要引董卓进京?原来另有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夜秦灵标签:何进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一个时代之一,汉末三国被许多人所熟知。无论是腹黑的曹老板、虚伪的刘皇叔还是众多的谋臣武将,都通过《三国演义》被后世所熟知。两汉四百年的基业,为何在这个时代彻底崩溃了呢?导致天下大乱的根源究竟是那场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还是后来的董卓之乱呢?应该说,这二者缺一不可。首先,声势浩

  • 大将军何进原来是袁家的一枚棋子;乱汉者,名为董氏,其实袁氏也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何进

    速度与激情——无双吕布的悲喜人生(2)公元189年3月11日,汉灵帝驾崩于洛阳嘉德殿,享年才三十四岁,太突然了,所以在生前并未确定太子——这简直就是在诱惑野心家犯罪。在东汉末年,全国出现了很多通过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大军阀,他们最怕的就是宦官借皇帝之手夺他们的兵权。所以总体来说,军阀与士族是利益共同体

  • 曹爽:我是三国唯一呆蠢萌大将军,何进:我才是,网友:你俩都是

    历史人物编辑:大嘴聊历史标签:何进

    三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英雄遍地的年代,将近一个世纪的激烈争夺,为那个过去的时空划下了一道浓墨重彩的、永不暗淡的光芒。在英雄满地的对立面,也折射出了太多太多的“呆蠢萌”式的人物。例如衣带诏事件的人物董承、伏完等人,一介书生,从未经历风霜的历练和摧残且又资质平庸之辈,坐而论道,靠着想当然的一腔孤勇,就

  • 何进召董卓入京协助铲除十常侍,这个方案有错吗?

    历史人物编辑:顾维乾标签:何进

    东汉帝国大将军何进为了提升家族名望,答应与汝南袁氏(太傅袁隗,及袁绍、袁术兄弟)合作,除掉朝廷中的宦官。何后不从在这场政治密谋过程中,何进先去找妹妹何太后商量,何太后犹豫不决,因为母亲舞阳君和另外一个哥哥车骑将军何苗与宦官们的关系不错,她也实在不清楚,长兄何进为什么要把政治斗争目标指向曾经的恩人们。

  • 只因何进一个错误决定,三国争霸成了亲戚打架,打来打去都是亲家

    历史人物编辑:王嘉兴标签:何进

    三国时期,曾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豪杰。在这个时期,名臣猛士辈出,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影响国家命数和势力格局的战争。而历史也在这帮人的推动下,进入了一个战乱连年的时代。但是你知道么,我们所看到的三国争霸,其实根本就是他们和亲戚之间的一场战争!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从何进邀请董卓入京勤王时开始的。正是他的这一举动

  • 曹操曾大胆预言,能够祸乱天下的人非何进不可,曹操何出此言?

    历史人物编辑:锋哥说乡村标签:何进

    “此事重大,请慎重。”这是年轻时的曹操第一次和何进之间的博弈。何进听了之后竟然直接指着曹操的鼻子吐槽道:“你个小辈,懂什么?”最后曹操预言如果天下大乱,那必然是何进引起的,果不其然,正如曹操所说,这一切都一一应验。何进原本就是一个杀猪的,只不过他的妹妹被当时汉灵帝所宠爱,还生下了太子刘辩,因此他才能